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普惠金融发展呈现四大新特点

普惠金融朱英子 2022-11-17 11:44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朱英子 北京报道 11月17日,以“融普惠 新金融”为主题的中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峰会在线上举行,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在会上对《融普惠 新金融 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集锦(2022)》进行预发布,并介绍了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以及此次案例评选的情况。

曾刚指出,近年来,我国通过实施普惠金融发展战略,相关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机构的产品业务创新能力增强,普惠金融服务已经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信贷规模和增速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领先的。

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我国人民币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1.39万亿元,同比增长21.6%,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0.4个百分点。涉农贷款余额48.5万亿元,同比增长13.7%,增速比上年末高2.8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5.46万亿元,同比多增1.46万亿元。

与此同时,普惠金融发展呈现了四大新特点。一是主体不断拓展,新市民、养老等主题逐步成为当前普惠金融发展非常重要的部分;二是脱贫攻坚完成之后,脱贫人口还待提升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需要通过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振兴提供持续支持;三是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加快,金融机构必须要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来突破这种运营成本、风控等方面的障碍;四是越来越重视消费者保护问题,监管制度建设持续推进。

曾刚介绍称,此次普惠金融典型案例评选与普惠金融发展新特点紧紧相扣,总共分成四大类,包括乡村振兴、新市民、产品和服务创新、消费权益保护,总计收到来自各地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以及科技公司等834家单位的有效案例1206份,顺利完成了案例征集、参评资格初审、网络投票、各协会复审推荐和专家评委线上评审等环节,最终有141个案例入围“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2022)”名单,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100个、融资担保公司18个、财务公司8个、小贷公司8个、其他机构7个。

分类别来看,乡村振兴案例有42个,涉及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三农贷款、政企合作以及还物联网技术等多个方面;新市民案例有17个,涉及创业贷款、住房租赁、教育等领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产品和服务创新案例有75个,重点涉及数字技术应用等模式创新;消费权益保护案例有7个,涉及金融消费者教育、金融反欺诈等方面。

“今年评选参与机构比较积极,收集到的案例类型丰富,这也反映了普惠金融发展所取得的有效成果。”曾刚表示,下一步的普惠金融工作重点应紧扣共同富裕这一主题,致力于解决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居民收入分配不均衡等问题,比如通过普惠金融服务新市民、完善养老第三支柱等方向。

(作者:朱英子 编辑:周鹏峰)

朱英子

金融版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金融版记者,主要关注信托行业,常驻北京,欢迎爆料和交流。邮箱:zhuyz@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