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峰会:数字技术助力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共同富裕洼地

21金融街唐婧 2022-11-17 15:15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婧 北京报道

11月17日,“融普惠 新金融——中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峰会”以全平台线上直播形式举办,本次峰会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21世纪金融研究院、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中国财务公司协会联合主办,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提供学术支持。

 作为“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2022)征集”活动的收官环节, 峰会揭晓了“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2022)”的完整名单,并就将在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集锦(2022)》进行了预发布。多位来自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以及金融机构的专家学者就当前普惠金融领域出现的新动态发表了真知灼见。  

数字普惠金融的“新答卷”

峰会发布了“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2022)”的完整名单并举办了《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集锦(2022)》的预发布仪式。自今年6月启动以来,“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2022)”征集活动受到了广大行业机构的密切关注和踊跃参与,仅仅一个月之内,来自各地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银行、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的834家单位提交了1206份有效案例,最终141个案例脱颖而出,成功入围“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2022)”名单。入围案例详情将编入《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集锦(2022)》,并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

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刘峰表示,这些案例不仅展现了国有大行发挥头雁作用,在新市民服务、供应链融资、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推陈出新,通过产品、流程和管理工具的创新应用推动服务下沉,破解信息不对称,并且做到较好把控风险。同时,还呈现了中小银行利用扎根基层的优势,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为长尾群体提供快速精准的定制化服务,着力破解传统普惠金融服务中面临的’做不了,做不好,做了不经济’的问题。这些案例在目标群体、创新方式和服务手段等方面各有侧重,以务实行动有效解答了现阶段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一些困惑和问题,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借鉴。

中国财务公司协会党委委员、专职副会长陶东平表示,财务公司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现在通过专业金融服务和资源整合能力,一方面努力为集团及成员企业减费让利,另一方面帮助成员单位向资金优化统筹管理要效益。这是财务公司普惠金融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特色所在。财务公司充分利用这一独特服务优势,从所在企业集团经营管理过程中产生财务成本的各个环节出发,通过扩大存贷款利率优惠与中间业务费率优惠、扩展免费服务与增值服务范围、提供金融服务便利以降低客户实际成本、为受疫情灾情影响成员单位提供专属优惠、协助集团整体降低负债水平与杠杆水平等多种方式,为集团成员单位降低财务成本,使财务公司的金融服务能够最大程度的普惠到所有服务对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成员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

“很高兴地看到,全国小贷行业在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增强供应链产业链韧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数字金融、探索绿色金融实践等方面都积极作为,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小贷特色、展现小贷风采的典型机构和典型案例。”中国小额贷款公司协会党委书记、会长王非在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 

在王非看来,小额贷款公司作为地方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最重要的还是要把服务地方实体经济作为立业之本,全面提升金融服务供给的效率和水平,回归到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本源。从这个角度讲,小额贷款公司天生具有普惠性,既是因普惠金融而生,也要依普惠金融而兴。随着互联网普及、数字科技进步和具有场景的大数据技术运用,部分有资金实力、有开发能力的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将数字技术运用于小贷业务,不仅拓宽了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也延展了普惠金融的覆盖深度,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趋势。

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副秘书长杨紫华表示,融资担保作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挥增信分险作用,为广大小微企业、“三农”和弱势群体提供急需的融资担保服务,成为疏通融资渠道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在降低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次入围的多家机构案例分别从供应链融资担保、绿色担保、支持乡村振兴担保、服务“新市民”担保等多个方面展现了融资担保行业服务普惠金融领域所做的积极尝试。

杨紫华指出,疫情应对和技术进步持续推动了数字普惠金融纵深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融资担保机构转型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一方面,数字化发展拓展了金融服务的获取渠道,推动金融服务更加可得可及,有力提升民生领域金融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传统风控模式进行智能化和标准化改造,有利于增强风险防控能力,提高融资便利度,推动减费让利,是融资担保公司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解决行业痛点的关键举措。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张伟作为评委代表致辞,他表示,目前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状况总体良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多种普惠性金融服务使用程度稳步加深;二是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特别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得到了持续改善,金融服务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取得这些进步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就在于各类金融机构对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运用。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大大提高了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可得性、覆盖范围、普及率和效率,同时也降低了成本和风险。

普惠金融为实现共同富裕“保驾护航”

在典型案例代表经验分享以及典型案例视频展播环节,入围“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2022)”名单的企事业单位代表现身说法,用切实可行的金融实践展现数字化如何为普惠金融提质增效、增量扩面。

如贵州银行的“‘线上兴农贷’助力烟农经营”案例,实现了贷前调查的数字化管理,将线上的互联网合规数据与线下采集的现场数据相结合,进行现场加后台作业,同步开展智能化系统化的审查审批,将原本需要3-5天的办理流程缩短到1个小时,大大压缩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又如平安普惠陆慧融的“AI 智能贷款解决方案——‘行云’系统”案例,借助拟人 AI 客服、无感人脸识别、OCR 光学字符识别、ASR 自动语音识别等技术实现了操作流程的数字化再造,让小微企业主们体会了“行云流水”般顺畅的借款体验。今年上半年,约26万小微企业主通过 AI智能贷款解决方案“行云”获得借款656亿元。

一个个精彩的普惠金融实践案例背后,是资金链濒临断裂的小微企业主们一张张舒展的笑颜,亦是收入因疫情锐减的家庭顶梁柱们一颗颗如释重负的心。百余个普惠金融实践案例证明,在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之下,金融“活水”可以实现精准滴灌共同富裕的“洼地”,填补传统金融服务的盲区。

正如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指出,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际上是为了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不均衡问题,这也是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

以终为始,行必所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不但能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带来的实惠,还能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保驾护航”。

(作者:唐婧 编辑:周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