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CC肿瘤情报(第30期):2022年H1诞生18笔针对肿瘤的巨额交易;细胞基因治疗产品靶点集中,部分产品或已滞后

21新健康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 2022-11-22 17:49

每周为您带来肿瘤诊疗领域最新情报。

21CC(cancercare),我们关注与癌症相关的一切!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创新资讯栏目——21CC肿瘤情报,梳理一周肿瘤资讯,全面聚焦癌症防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与君健康同行。

一、新药(新适应症/技术)获批

  • 百济神州BTK抑制剂获欧盟委员会批准,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1月17日,百济神州宣布,欧盟委员会(EC)已批准百悦泽(泽布替尼)用于治疗初治(TN)或复发/难治性(R/R)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成人患者。

CLL是一种进展缓慢、危及生命且无法治愈的成人癌症,是原发于骨髓的异常白血病B淋巴细胞(一种白细胞)蓄积于外周血、骨髓和淋巴组织的一种成熟B细胞恶性肿瘤。CLL是白血病最常见的类型之一,约占白血病新发病例的四分之一。

百悦泽(泽布替尼)是一款由百济神州科学家自主研发的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BTK)小分子抑制剂,目前正在全球进行广泛的临床试验项目,作为单药和与其他疗法进行联合用药治疗多种B细胞恶性肿瘤。百悦泽的设计通过优化生物利用度、半衰期和选择性,实现对BTK蛋白靶向、持续的抑制。凭借与其他获批BTK抑制剂存在差异化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百悦泽已被证明能在多个疾病相关组织中抑制恶性B细胞增殖。

二、研发/临床/市场进展

  • 康方生物:双特异性抗体新药依沃西获三项突破性疗法认定

11月14日,康方生物发布公告宣布,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双特异性抗体新药依沃西(PD-1/VEGF,AK112)获得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授予三项突破性疗法认定。

这三项认定分别为:AK112联合化疗治疗EGFR-TKI耐药的EGFR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该研究已于近期完成III期临床试验的受试者入组;AK112一线治疗PD-L1表达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该研究目前正在开展III期临床试验;AK112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既往PD-(L)1抑制剂和含铂化疗治疗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这是国内目前唯一在PD-(L)1耐药的肺癌治疗领域获得突破性疗法认定的药物品种。

依沃西(AK112)是康方生物自主研发,全球行业内首个进入III期临床研究的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可阻断PD-1与PD-L1和PD-L2的结合,并同时阻断VEGF与VEGF受体的结合。

  • 华东医药全资子公司合作研发项目获美国FDA加速批准上市

11月15日,华东医药公告,全资子公司中美华东美国合作方ImmunoGen对外宣布,其用于治疗铂耐药卵巢癌的全球首创(first-in-class)ADC药物ELAHERE™获美国FDA加速批准上市。

ELAHERE™为中美华东与ImmunoGen合作开发的针对叶酸受体α(FRα,一种在卵巢癌中高表达的细胞表面蛋白)靶点的全球首创(first-in-class)ADC药物,由FRα结合抗体、可裂解的连接子和美登木素生物碱DM4组成。中美华东拥有该产品在大中华区的独家临床开发及商业化权益。

2022年5月23日,ImmunoGen宣布美国FDA已受理该产品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并授予优先审评资格。2022年11月15日(中国时间),ImmunoGen宣布该产品获得美国FDA加速批准上市。

  • 和黄医药呋喹替尼中国3期临床取得积极结果

11月14日,和黄医药宣布,呋喹替尼二线治疗胃癌的FRUTIGA中国3期研究取得阳性顶线结果。该研究旨在评估呋喹替尼和紫杉醇联合疗法二线治疗晚期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GEJ)患者。和黄医药新闻稿表示,该研究取得了阳性结果,达到了其中一个主要终点,即无进展生存期(PFS)取得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改善。

呋喹替尼是一种高选择性、强效的口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2及3抑制剂。VEGFR抑制剂在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据和黄医药公开资料介绍,呋喹替尼的独特设计使其激酶选择性更高,以达到更低的脱靶毒性、更高的耐受性及对靶点更稳定的覆盖。迄今,呋喹替尼在患者中的耐受性普遍良好,并且临床前研究中展示出较低药物间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或使其非常适合与其他癌症疗法联合使用。

  • 君实生物:已向欧洲药品管理局提交特瑞普利单抗的上市许可申请

11月15日,君实生物宣布,公司已就特瑞普利单抗向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提交上市许可申请(MAA),适应症分别为: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顺铂和吉西他滨用于局部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NPC)患者的一线治疗;特瑞普利单抗联合紫杉醇和顺铂用于不可切除局部晚期/复发或转移性食管鳞癌(ESCC)患者的一线治疗。

据介绍,2021年,特瑞普利单抗的两项鼻咽癌新适应症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成为全球首个获批鼻咽癌治疗的ICI药物。FDA也针对其鼻咽癌适应症授予2项突破性疗法认定和1项孤儿药资格认定,并且受理了该药物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如若批准,特瑞普利单抗将成为美国首个且唯一用于鼻咽癌治疗的药物。2022年7月,特瑞普利单抗用于治疗鼻咽癌获得欧盟委员会(EC)授予的孤儿药资格认定。

  • 安斯泰来:潜在“first-in-class”疗法首获3期临床验证

11月17日,安斯泰来(Astellas Pharma)宣布,靶向Claudin18.2(CLDN18.2)的在研抗体疗法zolbetuximab与化疗联用,在一线治疗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癌的3期临床试验中达到主要终点,显著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而且,该研究同时达到了总生存期(OS)的次要终点,与化疗相比显著延长患者生命。

CLDN18.2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消化道癌症热门靶点,而zolbetuximab是首个进入3期临床开发阶段的CLDN18.2靶向疗法。这一积极3期临床试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CLDN18.2靶向疗法治疗消化道癌症的潜力。

三、肿瘤投融资与企业动态

  • 君远生物完成数千万元两轮融资

据报道,上海君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深圳今晟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领投,资金将用于首个重磅肿瘤分子诊断产品的临床注册申报,产品国内外市场临床推广,以及多个管线创新技术和产品研发。据悉,君远生物此前曾于2021年9月获得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据公开资料,君远生物成立于2020年8月,是一家分子诊断技术及产品研发商,通过诸多自主研发突破性技术平台带动产品创新,满足临床不断增长的复合检测需求,专注于开发代表临床诊疗前沿,填补国内外空白市场的精准诊断产品,惠及全国数千万肿瘤及感染患者。

  • 2022年生物制药融资和交易以肿瘤学为主,占所有交易的32.2%

根据中国食品药品网以及科睿唯安发布的相关报告,2022年上半年生物技术行业交易(许可、合作和合资经营)数量回落到新冠肺炎疫情前的水平,但总金额超过过去所有年份。2021年上半年,任何一笔交易均未达到39亿美元,但此类交易在今年上半年共有4笔。此外,巨额交易(每笔交易额达10亿美元或以上)数量延续了自2016年以来的增长趋势,今年上半年有34笔巨额交易(2021年上半年为30笔),总金额达629亿美元,占所有交易的67%。

到目前为止,今年的生物制药融资和交易以肿瘤学为主,占所有交易的32.2%。34笔巨额交易中,有18笔交易专门针对的是肿瘤适应症。事实上,肿瘤学是上半年的首要关注领域,在50笔利润最丰厚的交易中,肿瘤学占比22%。默沙东是上半年最活跃的交易商,参与了19笔交易,总价值高达47亿美元。百时美施贵宝在上半年签订了11笔交易,可能成为最大的买家,支出高达157亿美元。赛诺菲和礼来在上半年的交易也十分活跃,双方各签订了16笔交易。

  • 罗氏再次携手Jnana公司,开发治疗癌症、免疫介导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小分子药物

11月15日,Jnana Therapeutics宣布该公司已经与罗氏达成了第二项合作和许可协议,用于发现治疗癌症、免疫介导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小分子药物。这一合作涵盖了来自不同靶点类别的多个靶标,以解决高度未满足需求的疾病。新闻稿指出,Jnana将获得5000万美元的前期、重大的近期里程碑付款,并有资格获得超过20亿美元的潜在未来里程碑付款。

根据协议条款,Jnana Therapeutics将针对多种癌症、免疫介导和神经疾病靶标进行药物发现和临床前活动。该公司将利用其RAPID化学蛋白质组学平台发现靶向癌症、免疫介导和神经系统疾病中多种靶标类别的新型小分子药物,罗氏将负责所发现的任何相关产品的开发和商业化。值得一提的是,今日,Jnana Therapeutics同时宣布其完成1.07亿美元的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贝恩资本生命科学基金(Bain Capital Life Sciences)领投。

  • CG Oncology获1.2亿美元融资

11月17日消息,专注于为泌尿系癌症患者开发新型疗法的溶瘤免疫疗法公司CG Oncology近日宣布完成了1.2亿美元的E轮融资,此次融资获得的资金将用于推进公司在膀胱癌方面的主要临床项目获得FDA的批准,并扩大其管线的范围,以解决泌尿系统癌症未满足的医疗需求。

该公司的主要候选药物CG0070是一种膀胱内给药的溶瘤病毒疗法,基于一种改造的5型腺病毒(Ad5)骨架,包括一个肿瘤特异性启动子,和一个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转基因。在裂解肿瘤细胞后,GM-CSF与肿瘤特异性抗原和其他危险信号一起释放。GM-CSF可以激活树突状细胞(DC),DC细胞识别肿瘤抗原,并将其呈递给细胞毒性和辅助性T细胞,从而促进其成熟。然后,这些T细胞能够在整个身体中循环,识别并攻击残留的肿瘤细胞。

  • Haystack Oncology获5600万美元A轮融资

11月19日消息,通过下一代循环肿瘤DNA(ctDNA)检测技术优化微小残留病 (MRD) 检测,并更好地为治疗决策提供信息的公司Haystack Oncology近日宣布筹集了5600万美元的A轮融资。这笔资金将用于继续开发和商业化其潜在“best-in-class”的个体化实体肿瘤MRD检测。该基于ctDNA的检测灵敏度很高,能够发现一百万个DNA分子中的一个突变分子。

  • 再生元携手CytomX开发新一代双抗免疫疗法

11月18日,再生元公司(Regeneron)和CytomX Therapeutics宣布达成一项合作和许可协议,将利用CytomX的Probody治疗平台和再生元的Veloci-Bi双特异性抗体开发平台,创建“条件性激活”(conditionally-activated)的试验性新一代双特异性抗癌疗法。

据介绍,CytomX将获得3000万美元的预付款,并有可能获得高达20亿美元的研究、开发、监管和销售里程碑付款。合作的战略重点是应用CytomX的生物掩蔽策略来开发试验性的再生元双特异性药物,它们在被肿瘤微环境中的蛋白酶激活之前无活性。该技术有可能拓宽治疗窗口,并有助于将这些新一代T细胞参与疗法的脱靶效应降至最低,潜在地解决既往对免疫治疗无响应的肿瘤类型。

四、21CC一周观点

  • 生物医药“分水岭”浮现:企业频启“减重瘦身”,创新加速“去伪求真”

近日,在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指出,中国原始创新力度不够,新靶点、新作用机制的原始创新药还较少,这也是需要今后进一步加强的方向。而在不久前的第五届虹桥国际健康科技创新论坛上,复星国际首席执行官陈启宇也指出,生物医药创新“内卷”惨烈,管线过度集中在肿瘤、免疫等领域,而资本寒冬正在侵蚀、影响行业的发展。

一位券商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相较于2021年,2022年医疗行业投资势头减缓,资本将更趋于理性,更多地看向真正的“全球新”。亚盛医药董事长杨大俊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认为国内生物药企无论是产品还是靶点都高度重复,在这样的赛道下竞争非常残酷,但真正的全球新以及国际化布局的产品仍是被市场认可的。

如在中国创新药中,百济神州BTK抑制剂、传奇生物CAR-T等是全球性、出海的典范,从其开始进行临床试验到注册临床试验再到后续批准审核上市,都是按照当地监管部门要求一步步实现,并且在海外市场取得快速突破,并受市场认可。

杨大俊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国创新有自身的特点,需要客观看待。“目前中国对创新药的认识,资源整合以及抗风险能力等都是刚刚起步,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企业选择从仿制药、生物类似药等到仿创结合,快速跟进,到现在越来越多做原创,做差异化,这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长,也可能会比较短,但一定要认识到中国生物医药企业一定会经过这个过程的。”

“真正的全球创新药,一方面是专利的全球布局,一方面是一开始在全球按照国际标准监管审核通过的临床试验来做,最终一定会有中国的原创新药走向世界,给我们多一点时间,这个是能够实现的。”杨大俊表示对未来中国创新药发展还是很有信心的。

  • 上海发文加码细胞基因治疗产业,如何加快这一跨时代品类商业化步伐?

近日,上海就发布了促进细胞治疗产业重磅政策,明确将细胞和基因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新方向。据上海市科委、市经信委、市卫健委联合印发的《上海市促进细胞治疗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4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上海将瞄准全球细胞治疗领域科技前沿,聚焦免疫细胞、干细胞等重点领域,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形成细胞治疗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

上海药品审评核查中心副主任李香玉介绍,目前,全球细胞治疗产品已经开始进入产业化的阶段,截至2022年4月,FDA一共批了6款细胞治疗产品,欧盟批了3款细胞治疗产品,中国批了2款细胞治疗产品,整个免疫细胞治疗产业进入产业化阶段。2021年是中国细胞治疗的元年,中国市场有两款产品获批上市,均落地在上海。

但需要注意的是,针对细胞基因治疗产品的监管,国家层面的标准规范也日趋严格。例如,细胞治疗产品的GMP和传统的生物制品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一次性设备比较多,生产过程中要重点考虑剪切力,此外,细胞稳定性、工艺稳定性、供体的变异性都需要予以考虑。

“除了监管,我们也看到,现在不少企业聚焦的细胞基因治疗产品的靶点非常集中,其实产品走到市场是滞后的,FDA的审评专家曾经说过,不少产品已经走到审批环节上市阶段,但是其技术在某些时候已经相对落伍了,所以,我们要认清楚自己在整个行业领域中的位置。”李香玉说。

(作者: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 编辑: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