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术升级!冒充“领导”套路深 你可千万别踩坑丨投教121

投教121唐婧 2022-11-23 13:39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婧 北京报道 

投资走正道,安全有保障,欢迎来到《投教121》。我是“西瓜唐”,今天说说最近很猖獗的电信诈骗。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电信诈骗案件频频发生,诈骗手段花样百出,令人防不胜防。骗术虽然层出不穷,但不变的是对人性的精准拿捏。比起瞄准“贪小便宜”、“渴望暴富”等人性弱点,利用人性中的善意行骗更加可恨。

生活当中人们不免遇到向别人借钱和借钱给别人的情况,这本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互帮互助,却被诈骗分子利用成为牟利手段。更狡诈的是,还有诈骗分子盗取受害人手机上的单位通讯录和工作聊天记录,冒充单位领导利用受害人不敢违拗的心理骗取钱财,精准拿捏“老实人”。骗子甚至能对单位的各种工作细节“如数家珍”,的确有些真假难辨,殊不知这些都是源于被盗走的聊天记录内容。

 不过,所有的诈骗手段都是殊途同归,就是让受害人账户里的资金转移到骗子的账户里,无论是受害人听信“忽悠”自行转账,还是骗子盗取个人信息“越俎代庖”。在“冒充领导”的诈骗陷阱中,骗子的套路总是如此朴实无华且枯燥——转钱!

日前,某乡镇单位的工作人员林某收到其单位“领导”的微信好友添加信息,通过好友申请后林某便开始与这名“领导”聊起天来。聊天过程中,该“领导”称这是其“私人微信号”,为方便以后联系专门添加林某为好友。

几天后,该“领导”突然在微信上找到林某,称其因身份原因做事不方便,让林某帮忙转一笔钱给另外一位“大领导”,说明事由后该“领导”还不忘表示对林某的信任。林某听到“领导”让自己办事,便立马答应,并听从其指示将自己的积蓄汇到指定账户中。转账成功后,林某立即向“领导”汇报,但迟迟未收到回复才顿悟可能遇到诈骗,立马报警求助。

去年10月,某市市民郑先生收到一条微信好友申请,对方自称是其“领导”,需要他帮忙。“领导”告诉他,自己亲戚的企业遇到资金周转难题,需要15万元。但碍于自己的身份,不方便直接汇款,“请”他出面帮忙解决。

面对“领导”的求助,郑先生没有过多犹豫便答应了。随后,对方给他发来一张15万元的转账截图,并表示款项将在24小时之内到账。此时的郑先生还未发觉自己已落入骗子的陷阱,迅速从个人账户转出15万元,汇入了对方指定的账号。一天后,15万元迟迟没有到账。郑先生再次联系对方时,发现自己已被拉黑。他这才反应过来,自己遭遇了电信诈骗,于是报警求助。

实际上,无论如何“包装”,冒充领导的诈骗套路一般有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骗子盗取市民手机通讯录上所有联系人的联系方式,随后精准发送信息,导致最后出现“一人信息泄露,全单位遭殃”的情况。

第二步,由于单位内部通讯信息泄露,骗子对单位组织架构、人员组成、联络信息等了如指掌,一番伪装后,便通过微信大面积“撒网”添加相关工作人员为好友。骗子可以伪装成有关领导,并能叫出你和其他同事的名字。

第三步,建立联系后骗子做的第一件事自然是博取受骗人信任降低后者戒备心。骗子用关心下属工作的口吻,让受骗人以为自己的工作得到领导的肯定,极大降低戒备之心。

第四步,以资金周转、借款或代转账等理由,自己不方便出面或正在开会、参加活动不便等为借口,要求受骗人帮忙转账或代付。之后谎称已将钱转给受骗人,并发来伪造的转账截图,让受骗人向指定银行账号汇款来骗取钱财。

对此,警方提醒:

1. 涉及转账、汇款等事宜,不要通过QQ或微信等网络工具联系,凡是在QQ和微信中提及转账汇款的,不要轻易相信,一定要打电话核实,防止不法分子钻漏洞。自己的QQ和微信不要暴露太多具体信息,比如职业、住址、姓名等。

2. 不要轻易加人为好友,也不要随意进来历不明的群,对电脑定期杀毒、增打补丁,以防不法分子借木马病毒盗取信息。不要点击、下载接受陌生人的文件或链接。

3. 如遭遇诈骗,一定要存留好证据,什么都不要删(如下载的APP、通话记录、微信或QQ聊天记录、骗子的收款账号、收款码、银行卡号及姓名等证据),第一时间拨打110或96110报警止付。

4. 公司单位应制定详细的财务审批规章制度,严密拨款流程,禁止利用电话、QQ、微信等通讯工具下达拨款指令。同时,加强印章管理。购物印章、U盾必须由专人或多人保管,工作期间随身携带,非工作时间放置保险箱。

(统筹:马春园)

(作者:唐婧 编辑:李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