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金融朋友圈”初见雏形

21资管+周炎炎 2022-11-28 14:31

“希望监管政策在风险可把控的情况下,明确允许更多的尝试和创新,让新片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成为制度上的高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周炎炎 上海报道

“新市民涌入临港之后,临港现在也开始有上下班的早晚高峰了。”

“临港金融的‘朋友圈’在扩大,去年我行组织了几十家外资银行去考察临港,外资行很看好临港的‘四大产业(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好几家银行准备落地临港。”

“临港管委会的想法比较靠前,办事风格也积极有为,善于听取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建议并采纳,有时候新片区的经贸处还会跟我们一起拜访金融监管部门,做信息沟通工作。”

“临港的金融服务客群和金融需求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是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对金融机构的采访中收集到的关于临港的印象。位于上海东南角的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现在已经成为开放的热土的代名词。自贸区扩区三年以来,临港的金融业务和金融人有哪些变化?业内呼吁哪些政策继续落地、放开?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调研了两家总部在上海的银行,希望从专业人士口中获得答案。

分行“点将”,总行“放行”

“我就是临港吸引来的。” 交通银行跨境金融专班负责人贺琦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在此之前,他是交行江苏省分行国际部总经理。

交行跨境金融专班自去年9月开始运行,目前已一年有余。为筹建跨境金融专班,交行内部进一步优化了体制机制。

“为服务临港新片区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交通银行发挥唯一总部在沪国有大行优势和中管金融企业主力军作用,通过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推出‘跨境金融一件事’机制,由总行成立跨境金融专班,但人员由分行‘点将’,分行直接抽调总行业务骨干,与分行人员全职合署办公,对专班的管理和考核,委托上海市分行负责。”贺琦表示。

为适应上海高水平改革开放环境,交通银行总行出台 “先行先试”管理办法,赋予上海市分行更大、更灵活的经营自主权。“先行先试”机制鼓励上海市分行大胆闯、大胆试,为分行更好更优地服务临港新片区、创新金融产品和模式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分行高质量响应临港新片区各项改革开放政策解决了制度约束。

同时,在跨境金融专班内设授信审批团队,对以跨境融资授信为主需求的企业进行名单制授信管理,通过审批人员与前台的高效协作,在有效提升授信审批效率的同时,控制好授信风险。

跨境金融专班的运作模式之一是在临港设立了专项工作团队,负责收集相关企业的离岸金融业务需求,遇到需要监管支持的复杂金融需求,就带回分行进行综合研究判断。跨境金融专班将根据具体业务实际采取多种方式持续推进,如通过自贸区创新互动平台机制上报监管部门,或向总行申请新增“先行先试”授权。

近三年,交行一直在临港谋篇布局,客观上也为跨境金融业务发展做好了保驾护航的工作。不仅首批挂牌成立了交通银行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分行,还将交通银行离岸中心、交银金科子公司、交银科创基金等机构落户新片区,上海市分行新兴产业大客户部、跨境银团中心、全球簿记中心、新片区金融创新实验室等也先后在新片区落地生根。

临港企业也逐步随着当地金融的发展而获益。比如交行是市场上唯一一家同时具有本外币离岸业务资质的商业银行,在全国独创推出了境外机构账户“五位一体”实施方案。客户仅需提交一套材料,即可同时开出最多NRA、FTN、FTU、OSA和创新离岸人民币账户等五类境外机构账户,工作量精简约80%,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同时,通过构建统一的客户准入模型,进一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交行上海市分行成为首批获批临港新片区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外汇管理改革经常项目试点资质银行,截至9月末试点企业8家,累计业务量3147笔,金额超过40亿美元。交行还成功落地了全国首单有境外投资机构(交银新加坡分行)参与的新疆中泰明珠债,记者了解到,今年前三季度交行参与明珠债投资金额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50%。

贺琦称,疫情期间为激发外贸小微企业市场主体活力,交行也推出了创新产品“外贸贷”,在人员难以接触的时间可以通过二维码申请最高达300万元人民币、随借随还的纯信用线上贷款。对此银行是如何把控风险的呢?核心是要有“真正的出口”,凭借真实货物出运报关单可以获取融资。未来,将进一步引入外贸企业的中信保保单作为风险缓释,进一步加大对外贸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支持。

期待对标国际,支持跨境并购业务

在去年临港新片区出台的“十四五”规划中,提及积极争取国家外汇局支持,在临港新片区实施“白名单”管理制度,金融机构对“白名单”企业办理跨境结算真实性审核由事前审核转为事后核查。

“有家企业的主体在瑞士日内瓦,通过新加坡和日内瓦两地做国际贸易,我们认可他的资质,通过将整体业务放到临港来做,企业得到了很大的便利,对银行的信任感也在增强,要求我行牵头下一期的跨境银团贷款。”贺琦称,跨境银团贷款涉及多家银行,包括境外银行和境内行在境外的分支机构,以前很多业务都是外资行牵头,中资行参与,而这一年多以来也逐步实现了中资行牵头、外资行参与的新格局。

“我行的跨境银团中心放到临港之后,我们的‘朋友圈’也来了临港,目前我行牵头参与了17笔银团贷款,资金规模超过9亿美元,”贺琦还称,全球簿记中心放到临港之后,海外分行部分业务布局到临港新片区,投放资金超过40亿美元,临港分行有望被打造成上海市分行跨境金融的旗舰单位。

他希望,未来临港的金融创新政策更加对标国际,为企业和银行提供更多灵活自主的创新空间。目前,在具体跨境并购业务实践中,外资行还是具有主要话语权和定价权,受某些因素影响中资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这样的案例中,如果有更多的中资行参与,则可以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另外,贺琦还希望霍尔果斯的创新离岸人民币政策可以在临港得到复制,不过两地的发展定位和业务规模有较大差异,料想政策探索有一定的难度。不过,去年临港“十四五规划”中也有提及,“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推进相关税收政策突破”。

大华银行中国交易银行部主管兼上海分行行长袁泉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要继续发挥外资银行在离岸贸易和离岸金融服务上的专长,大胆尝试,在已有成功案例基础上,继续开展临港业务创新,助力上海的高水平开放。今年11月,大华银行中国已经获批成为了临港高水平开放试点的外资银行。

客群、需求的深刻变化

“临港这片‘老土地’上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的业务和客群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公业务原本主要服务镇办村办企业,现在主要服务各行各业的制造型、科创型企业。零售业务原本主要服务本乡本土的个人客户,而现在临港又加入了大批新市民。”上海农商银行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支行行长夏海林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样描述临港的银行业务和服务对象的变化。

除了客群变化,金融产品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以简单、传统的流动性资金贷款、项目贷款为主,现在需要投贷联动产品、跨境产品等。

2019年8月,上海农商银行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支行获批并揭牌。事实上,上海农商银行很早就扎根临港所在的南汇区(2009年已经并入浦东新区),前身叫做南汇支行,机关本部设在惠南镇。临港新片区成立之后,本部整建制搬迁至临港,紧挨着滴水湖。

目前支行一共有478名正式员工,其中三分之一的人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市民,三分之二是上海本地人,因为还需要服务很多本地客户。

“我们员工中的很多新市民,都开始在滴水湖周边置业了,刚刚开盘的滴水湖金融湾更是抢手,大家都在主动融入到临港新片区建设的大环境中。”夏海林对记者说。

去年6月以来,上海农商银行与临港集团合作“临港科创贷”方案,实现对中小科技型企业的“申请线上化、准入数字化、授信定制化、服务综合化”。方案历时一年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今年9月末,方案已惠及460家中小企业,投放金额近60亿元。获贷企业中不乏首次获得银行融资。这其中四分之一的客户,就是临港新片区支行去完成投放的。

其实在新片区成立之前,上海农商银行就与临港的很多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夏海林举例了一家产能已经位于全球前列的风电企业,刚刚接触的时候还是2007年左右,这家企业只是家生产零部件的初创企业,最早先是生产50-60米直径的叶片,而今已经可以生产直径120米的叶片,一小时发电可达9兆瓦以上,并已经将生产扩展到境外,在国内也进入了上市辅导期。

“可以说在这家企业的整个成长周期内,我们都是紧密相连的。”夏海林说。

此前,临港新片区贴息政策公布首批合作银行,在疫情期间,上海农商银行主动下调融资利率,使企业第一时间享受重点企业贴息红利。疫情期间,临港新片区支行也排除万难实现了临港地区首笔线上担保融资。当时企业负责人、财务人员都封控在家,申请贷款材料、公章等分散在各地,“我们也是急企业之所急,和临港担保公司一起完成纯线上操作,5月5日发放了首笔复工复产贷款,企业拿到了50个bp的补贴,银行本身也降了15个bp的利息,为企业减轻负担。”

三年来,临港新片区无论在营商环境方面还是金融环境方面,都体现出改革创新的优势。出台《临港新片区条例》、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等改革系统集成措施,将智能化手段融入管理决策,赋能市场持续激发活力。近期发布的《临港新片区加快发展新兴金融业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双区协同与错位发展有机结合、金融服务与产业发展双向赋能、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互相促进”三个原则,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希望监管政策在风险可把控的情况下,明确允许更多的尝试和创新,让新片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成为制度上的高地。”夏海林表示。

(作者:周炎炎 编辑:方海平)

周炎炎

金融版记者

长期专注于银行、大资管、金融科技领域报道和研究,欢迎交流及爆料,邮箱zhouyy1@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