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县域投资竞争力百强榜

21世纪经济报道 缴翼飞 北京报道
2022-11-30 05:00

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服务业正在成为县域重要投资方向,各地也在县域新基建投资上持续发力。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是我国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

11月29日,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正式发布了《2022中国县域投资竞争力百强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并形成了“赛迪投资竞争力百强县(2022)”榜单。其中,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三省上榜县数量超过百强榜半数,而其余省份的县域上榜数量大多在1-6个之间,省际分化明显。

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服务业正在成为县域重要投资方向,各地也在县域新基建投资上持续发力,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的同时,也为县域经济培育了新的增长空间。

“百强县”固投增速跑赢全国

固定资产投资是具有投资竞争力的关键标识,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报告》显示,2021年,投资竞争力百强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平均约为11.1%,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9%),也高于浙江、广东、江苏等主要经济大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展现出强大竞争力。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现阶段县城与城市的投资差距很大,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仅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1/2左右。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有利于扩大当期有效投资,开拓新的巨大投资消费空间,形成乘数效应和良性循环。

从此次榜单的地域分布上看,东部地区占68席,中部地区占21席,西部地区占6席,东北地区占5席。其中,东部地区在前十名中占据9席,具有明显优势。西部地区上榜的6个县中,有5个县来自于四川省,表明西部具有投资竞争力的县域较为集中。

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表现抢眼,三省上榜县域总数超过百强县半数,分别占27席、21席和10席。隶属于福建、湖南、河南、四川、安徽、湖北、江西、辽宁、广东、河北、吉林、云南的县域上榜数量均在1-6个之间,省际分化明显。值得注意的是,被称为“最强县级市”的昆山毫无悬念排在第一名,而且前十名中江苏占据一半席位。

“目前我国的经济强县中大多数都毗邻中心城市或处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发展区域周边,足以说明城市群对县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周茂华认为,县域经济的长足发展需要跳出“局地思维”,树立全局意识,着眼区位协同,建立县域与城市的联动关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县域新投向

《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县域的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近30%,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4%,但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只有46%,两者之间存在18%的差距。

“正是这18%的差距,表明中国城镇化质量并不高。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将稳步提升城镇化质量,同时在提升城镇化质量过程中对投资也具有推动作用。”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分析师何搏说。

今年5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产业发展摆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的突出位置。《意见》强调要增强县城产业支撑能力,明确要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统筹培育本地产业和承接外部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报告》显示,“十四五”时期,各县(市)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引擎,抢占转型升级制高点,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重点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县域重要投资方向。2021年,各省(区、市)重大重点项目库中均有大量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户县域。

据赛迪顾问统计,江苏省2021年落户县域的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超过20项,反映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县域新投向,在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将发挥引领作用。

同时,2021年,投资竞争力百强县所在省(区、市)的重大重点项目建设清单中,县域新兴服务业成为重点之一,对于高效利用要素资源、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安徽省重点项目投资中包括了肥西县新兴服务业综合类项目;江苏省重大项目中包括了海安市、泰兴市、邳州市等地区现代物流重大项目,均反映了信息技术服务、现代物流等新兴服务业将成为县域重要投资方向,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市城市经济学会会长张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除“百强县”等少部分县城之外,我国大部分县城的产业仍处于欠发达状态。与中心城市相比,县城产业发展的目标是重点解决当地就业、当地居民增收、社会稳定等问题,并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后续应基于县城功能定位、产业就业容量等方面,因地制宜进行产业发展,如延伸农业和生态产业的产业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文化旅游业等。

何搏建议,未来应当提升具有资源、交通等优势县城的专业特长,发展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强化产业平台支撑,提高就业吸纳能力,发展先进制造、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专业功能。形成“一县一品”“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集群。通过产业聚集带动人才聚集,通过人才聚集带动县域转型升级,提高县域投资竞争力。

“基建下乡”持续发力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稳投资、扩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为产业优化升级提供重要支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的印发,也在推动各地在县域新基建投资上持续发力,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报告》预测,2022年中国县域新基建投资将达到1.7万亿元,同比增长7%,并在2024年突破2万亿元,2023-2026年复合增长率为9.2%,2022-2026年累计投资达到10.8万亿元。

何搏表示,优化县域投资环境要坚持推进要素升级。深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技术的应用,助力技术、能源、创新等要素提档升级,形成独特的、可提高县域要素资源配置效率的、加速县域生态价值转化的数据要素,将数据要素与县域土地、资本、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进行交互、联动、融合,激发出新的数字要素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城镇化相关的基建投资,农业农村基建投资也在稳步推进。此前,农业农村部、水利部、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工作方案》,就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出部署安排。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吴亚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短板弱项。未来,要进一步提高相关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建设、农田水利、农村公路和冷链物流等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积极性,优化各参与主体分工,具体包括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要适度向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乡村振兴项目倾斜;鼓励规范运用PPP模式,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合力;支持实施综合开发投资模式,提高项目的可融资性,提高项目综合效益。

(作者:缴翼飞 编辑: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