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医药创新发展依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深层次挑战,其中,靶点、适应症同质化是产业的“顽疾”和“沉疴”之一。那么,在行业“内卷”之下,如何实现中国医药产业创新突破、高质量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横琴报道 医药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竞争的焦点,更是确保人民健康的关键产业。近年来,国家药品监管体系持续与国际接轨,鼓励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药物创新,中国医药产业迎来最活跃、最快速发展的创新时代:国外创新药大批涌入,国内生物科技公司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每年获批新药数量屡创新高,国家医药整体创新实力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中国的医药创新发展依然面临着一系列的深层次挑战,其中,靶点、适应症同质化是产业的“顽疾”和“沉疴”之一。那么,如何实现中国医药产业创新突破、高质量发展?
11月30日,作为首届中国(澳门)国际高品质消费博览会暨横琴世界湾区论坛主题分论坛之一,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和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主办的“首届横琴世界湾区论坛生物医药论坛暨2022中国大健康产业峰会”隆重举行,邀请监管机构、行业专家、产业领袖、投资机构等各方代表,围绕“创新高质量发展 加速医药国际化”主题,深度聚焦中国医疗健康行业大变局、湾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药企生存与发展、“健康湾区”建设等议题交流研讨,共探未来。
在论坛圆桌对话环节,深圳三院院长、美国微生物学院院士卢洪洲,恒诺康医药董事长张健存,贝海生物董事副总经理蒋海华,圣美生物总经理石剑峰等代表,围绕“如何加速原始创新推动医药高质量发展?”这一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首届中国(澳门)国际高品质消费博览会暨横琴世界湾区论坛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广东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指导,南光(集团)有限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外贸发展局、广东省商务厅主办,金沙中国有限公司、南光国际会议展览有限公司承办。 作为经中央批准的全国首家全媒体集团,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是论坛联合承办方。
医药产业深陷同质化竞争
国家药监局《2021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指出,2021年,我国审评通过47个创新药,再创历史新高。相伴而生的是当前中国药物研发创新存在盲目的一窝蜂现象,药物靶点和适应症高度集中。
靶点到底集中到什么程度?中国药促会曾经做过一份调研:在全球前十大热门靶点中,全球在研药物的研发数量占比为22%,而在中国这一比例高达47%。典型案例包括替尼类药物;肿瘤免疫中的PD-1、CD3;在细胞治疗中,以CD19为靶点的CAR-T,其临床试验数量比PD-1还多两倍。
眼下,这样的同质化,所造成的影响已经显现:国内企业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创新赛道拥挤,导致要素价格大幅上涨,大量浪费社会资源;资本泡沫严重、非理性追捧,使得大批Biotech公司被裹挟在行业大潮之中,缺乏对公司发展战略、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深度思考,最终结果是药企和资本均无法获得预期的回报。
恒诺康医药董事长张健存指出,造成同质化严重的主要原因还是基于产品的技术优势没有体现出来。所以,临床研发一开始就需要聚焦差异化及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在研发过程中如果发现同类竞争严峻时,要及时进行研发战略调整,避免浪费时间和资源,企业需要集中精力做有市场优势的产品。
根据医药魔方数据库统计已披露的投融资数据,2022年上半年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融资趋势整体放缓。2022上半年全国医疗健康领域投融资事件共632起,披露的投融资金额为1152亿元。其中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583起,投融资金额671亿元;IPO事件30起,募资金额357亿元;二级市场再融资事件19起,再融资金额124亿元。整体看,2022年上半年,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数,同比降低46.7%,环比降低45.9%;IPO事件数同比降低45.5%,环比降低55.2%;二级市场再融资事件数,同比减少57.8%,环比减少29.6%。
从市场大环境来看,目前一二级市场投资都开始变得理性,不少创新药企甚至都在收缩过冬,但也是在此阶段,贝海生物完成了近2亿元B轮融资,用于公司核心产品的临床开发,首个重磅品种BH009上市申报以及团队扩建等方面。
贝海生物董事副总经理蒋海华认为,这一两年来,投资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过去,国内很多投资人倾向于以快速跟进投资的方式占领市场份额,这也使得较多的投资者尝到不少甜头,也使得不少企业无法实现源头创新,但不得不说,这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经过程。从未来几年的企业发展形势来看,差异化是企业实现商业化的根本,在整个研发管线布局上,企业需要强调差异,不跟风、不追随,永远强调有源头创新技术,只有这样的产品才能受到市场关注。
多维度推动创新高质量发展
随着《“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的出台,近年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中出现了显著而积极的变化。一方面,国家层面引导产业创新转型升级, 不断深化药审改革,提升新药临床开发和上市获批的效率。另一方面,创新药医保报销和准入体系也自2017年起出现变更,创新药品商业化步伐加快,进一步激励企业持续投入创新。
在政策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资本大量涌入,人才不断聚集。中国创新生态系统巨大的变化,激发了中国医药创新产业的活力。而随着创新药持续火热,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创新药行业赛道,行业竞争加剧的问题不可避免,靶点扎堆、赛道拥挤的行业乱象随之出现。在经历一波快速发展之后,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发展遭遇了瓶颈期。
毕马威(KPMG)发布的《2022年中国创新药企发展白皮书》指出,目前中国创新药企受制于研发、商业化与资金三方面压力,陷入困局。
圣美生物总经理石剑峰表示,市场无非两方面,一是供应,二是需求。从供应端的角度来看,中国医药企业之所以出现同质化研发,很重要的原因是,过去二三十年中,大量科学家从海外回来,大量高层次人才被培养出来。从需求端的角度来看,地方政府都希望培养出当地的“恒瑞”,都希望培养出每个地区的龙头医药企业,所以会造成资源“内卷”。生物医药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依旧需要遵循科学规律,需要足够的时间去迎接市场的挑战和考验。
实际上,在研发方面,我国以企业、研发机构/学校和政府三方构成的整个研发生态圈尚未发展成熟,在创新药研发所需的资金投入、研究基础、政策支撑方面都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同时创新药研发与仿制药相比,本身具有长周期、高成本的问题,使得新药研发企业面临来自自身和外界的双重压力。
对此,深圳三院院长、美国微生物学院院士卢洪洲表示,如果没有创新,对整个生物医药产业不可能起到带动作用。创新要有基础方面的研究,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中,应该聚焦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再到转化这一流程。同时,要有更多创新型人才从事基础研究,只有基础研究实现突破后,才能真正打造出创新产品。所以,不要总是聚焦me-too产品,“创新”应该深入到生物医药企业每个研发领域,应该深入到企业战略布局的每个环节。
不得不说,创新药破局需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对疾病治疗的期望,从整体层面强调患者需求贯穿药物研发全程;同时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关注临床未满足需求,避免同质化竞争,充分探索创新药开发的临床价值。通过布局新靶点、研发技术迭代、以及改变开发策略进行差异化布局,同时通过挖掘患者和医生个性化需求进行差异化营销。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加速原始创新,推动医药高质量发展。
(作者:季媛媛 编辑:唐唯珂)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