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中欧应携手应对挑战,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12-03 05:00

中欧应该携手,共同应对半导体与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的挑战,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营造公平竞争的国际环境。

日前,美国总统拜登与到访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白宫举行会谈,双方未能有效化解围绕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的重大分歧。马克龙强调,美方补贴措施事实上会导致欧洲正在推进的新能源项目面临终结。拜登则表示,不会因该法案中的本土补贴政策引发欧洲国家不满而“道歉”,但可以对法案内容进行“微调”。

德国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哈贝克此前也表示,美国IRA中一些要求本土生产的保护主义条款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WTO)原则,该法案将使美国产品或在美国生产的外国企业获得大量的补贴,并使得欧洲及其他地区的企业处于不利地位,等同于“从欧洲搜刮投资”。德国称,美方做法可能引发“巨大的关税战”。据报道,欧盟正计划通过“欧洲主权基金”向欧洲企业提供大量补贴,以对抗IRA中3700亿美元的资金补贴。

美国政府今年8月签署总价值达7500亿美元的IRA,部分条款涉及美国政府为本土电动车产业提供高额补贴,并将进口电动汽车排除在补贴名单之外,也对电池生产供应链做出本土化要求,试图大幅提高美国对新能源和电动汽车产业的吸引力。这导致欧洲、日、韩等不少汽车和电池企业有意扩大在美投资。

欧盟的担忧在于,能源危机已经导致欧盟面临去工业化风险,美国的补贴政策进一步冲击了欧盟核心的汽车工业,不仅可能促使大量企业到美国投资,而且欧盟汽车出口美国时也可能失去一定的竞争力。这意味着作为欧盟竞争力核心的工业将遭到持续削弱。在半导体领域,美国同样以财政补贴的方式吸引台积电、三星、SK等半导体巨头到美国建厂,削弱东亚地区在半导体制造领域的主导地位,壮大美国产业实力。

包括日韩以及德法等在内的国家都强烈要求美国修改IRA中的不公平规定。但是,美国可能很难扭转这一政策。因为对于美国而言,重夺半导体产业与新能源汽车的全球制高点是一项国家战略。美国曾经是这些领域的技术和产业领导者,但在全球化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关键地位。以汽车工业为例,在1970年代石油危机后,美国汽车工业开始逐渐落后于日本与德国,并形成了“铁锈地带”,因而美国再工业化需要发力汽车工业。

现在,美国希望在电动汽车领域实现对日德企业的超越,因为日德汽车公司在电动化过程中相比美国、中国和韩国,优势并不突出。美国试图抓住这个机会,利用市场规模优势,通过保护主义政策,壮大本国电动汽车产业,实现战略性超越。因此,美国不太可能在产业赶超的关键时刻做出过多让步。

欧盟的一致性原则以及美国对其巨大的影响力,导致欧盟很难在一个竞争性的国际环境中做出独立的发展战略,法德等大国也难以制定独立的产业政策。现在,欧盟有一种机会主义的观点,即指责美国的政策可能会分裂西方,它们认为美国首要的目标是遏制中国,美国需要欧洲“帮助”遏制中国,因此,美国不能对盟友实施不公平竞争。事实上,美国真实的目标是“美国优先”与“让美国再次伟大”,建立和巩固美国的产业的全球主导地位。

历史上,美国为了自身产业利益曾多次与欧洲以及日本发生贸易冲突,这并不新鲜。现在,美国以各种借口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以及各种长臂管辖、断链等,严重违背了自由贸易与公平竞争的规则。中欧应该携手,共同应对半导体与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的挑战,欧盟汽车公司正在电动车领域与中国同行开展全面合作,中国多家电池企业也到欧盟建厂。欧盟也应该在半导体供应链领域与中国市场合作,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营造公平竞争的国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