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琴世界湾区论坛丨圆桌对话:金融科技如何服务实体经济?湾区金融科技走向何方?
南方财经全媒体郭晓洁 见习记者 程立元横琴报道
12月1日下午,作为首届中国(澳门)国际高品质消费博览会暨横琴世界湾区论坛主题分论坛之一,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金融助力建设国际一流湾区:拥抱新金融 逐梦大未来”论坛在珠海横琴隆重举行。
在“金融科技新机遇:齐聚世界智慧,引领湾区未来”专场圆桌,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华南)院长助理傅瑜博士,广东省金融科技协会秘书长朱明春,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市分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陈利泽,广东省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防控中心总经理、广州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杰,TCL金服控股(广州)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简单汇信息科技(广州)有限公司董事长童泽恒等五位嘉宾,共同围绕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新趋势、数字化转型赋能金融业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以及大湾区如何建设金融科技生态圈等议题展开了讨论。
首届中国(澳门)国际高品质消费博览会暨横琴世界湾区论坛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广东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指导,南光(集团)有限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外贸发展局、广东省商务厅主办,金沙中国有限公司、南光国际会议展览有限公司承办。 作为经中央批准的全国首家全媒体集团,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是论坛联合承办方。
金融科技积极服务实体经济
近年来,科技力量成为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力量之一,也成为驱动金融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变革抓手。金融科技在提升金融的普惠性、赋能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华南)院长助理傅瑜博士在圆桌会议上表示,创新技术驱动了数字化,使数字成为了新的生产力和新的能源,数字经济中产生新的价值,这是其本质。具体到金融和科技的关系,人民银行在有关指引中提出“科技为器、金融为本”,意味着科技是工具,要作为驱动力来驱动金融产业的发展,不能本末倒置。
“让小微企业获得金融支持,是目前各家商业银行的重点支持方向,而在利用科技金融实现金融的普惠性、共享性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尝试。”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市分行党委副书记、副行长陈利泽表示,建行近期正在推行新金融行动,如针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普惠金融平台,通过风控智能化手段,精准发现小微企业,也让小微企业需要贷款时能及时得到银行的响应。通过科技手段提量扩面,让更多小微企业得到银行信贷的支持。
陈利泽介绍称,对于轻资产科技型企业,以往传统的融资模式较难支持。为此,建行与省科技厅联合推出了支持产权的技术流评价体系,将科创企业的专利转换成技术流,再将技术流转化成资金流,以此作为信用依据来对科创企业进行融资,精准支持了科技企业的发展。
广东省金融科技协会秘书长朱明春在服务众多金融机构的过程中,也感受到金融业赋能实体的实践趋势。“我们看到几个好的方向,首先是金融机构将智慧政务服务搬入银行网点,为用户提供了金融+政务一站式的便利化服务。其次是数字化带来的普惠金融服务下沉,包括智能终端的普及等,使过去没有享受到金融服务的普通老百姓,尤其是“三农”群体也享受到了相应的服务,金融机构通过数字化手段打破了为农业、农村、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屏障。”朱明春说。
提升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也是当前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如何通过科技手段解决供应链条中众多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TCL金服控股(广州)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简单汇信息科技(广州)有限公司董事长童泽恒介绍称,简单汇从2020年开始与上海票交所一同推广在线供应链票据平台,不断探索优化赋能中小企供应链实体企业的实践。
童泽恒表示,首先,上海票交所要求对平台企业的背景进行审核,保证了开票环节的贸易真实性,增加了银行进行融资支持的意愿;其次,原来在传统的商业承兑汇票模式下,交易信息分布在多个银行系统,造成信息不对称。而票交所通过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信息,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升了融资对接的效率。另外,票交所供应链票据目前具备拆分和流转的功能,持票人可按需对票据进行金额和期限的分拆融资,这极大地节约小微供应商的融资成本。
此外,童泽恒还认为,票据供应链平台可以使核心企业全程跟踪产业链的上下游票据流转,对保证产业链的供应链稳定起到很大的作用。
金融与科技已深度融合
傅瑜博士认为,当前,金融科技发展面临挑战主要有两大方面。首先,是赋能金融行业的科技集团和互联网平台,天然具有网络效应,容易形成数据+网络效应+金融活动的闭环,一旦形成了垄断结构,则将妨碍了金融行业公平性和公正性。其次,在金融科技商业模式创新当中,“入口+生态”成为当前常用的商业模式,这可能引发以支付为入口,层层加码,层层包装产品,对监管穿透管理造成阻碍,造成一定的系统性风险。
傅瑜对应对这些问题的政策规范进行了总结,“第一,从事金融业务的企业必须持牌金融;第二支付监管,与有关企业的约谈中,明确要断开“不当链接”。防止以支付为入口,形成交叉嵌套关系引发的系统风险。第三数据监管,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部门对13家科技平台实际控制人约谈,要求科技平台不得将客户个人信息、平台产生的信息以及从外部获取的信息以个人画像等名义直接提供给资金方,数据只能提供给持牌的征信机构。实现个人信息与金融机构的全面断直连。防止数据——网络效应——金融业务闭环产生的垄断。第四,算法监管。算法是科技平台控制市场的主要工具。人民银行的征信条例要求征信公司公开个人信用评分算法模型。第五存贷款的属地监管。银保监会强调,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互联网贷款和存款,客户只能是本市县。地方银行利用互联网平台将存贷款业务拓展至全国,属于违规。这样互联网平台的获客没有全国性网络效应。”
陈利泽也认为,以往银行与科技公司是外包关系,当前两者已是深度融合、相互合作的伙伴关系。在相互合作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业态和创新的做法,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随着金融基础设施方面与技术的深度融合,金融与科技需要明确边界,各方都需合规经营。
广东省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防控中心总经理、广州金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杰则表示,“作为一家由地方金融监管机构指导的风险监测防控平台,我们的职责是通过服务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为其强化数据资源和风控手段,提供风险监测预警和防控的技术支持,从而赋能金融更加稳健合规地支持实体经济。”
金融科技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与其他世界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鲜明的金融业、制造业和科技创新产业基础优势。
湾区的金融科技将迎来怎样的发展趋势?陈利泽认为,目前银行业整体都在加速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以提升服务智能化水平,打造智能银行,开放银行,场景银行,来适应市场新的需要;而风控方面,金融科技的力量已经深度渗透,金融风控将是未来的发展重点之一。
“建行的很多风控工作融入了金融科技的力量。如线上的风控,已覆盖整个信贷周期,包括贷前的拦截、贷后的预警;掌上风控,可以方便客户经理随时随地对客户进行风险管理;自主风控,我们开发了全自主、全流程、全监管的系统;自动风控,应用大数据、云计算,计算机自动学习的能力,使风控更加智能化,为基层机构进行减负和赋能。”陈利泽说。
童泽恒则从区块链技术方面表达了其对金融科技发展趋势的看法。“随着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我们观察到金融风险管理的新变化,即从仅关注主体信用,转变到关注“主体信用+交易信用”。交易信用基于实体经济每一笔真实交易,其特点是金额小,笔数多,单据繁杂。处理这些场景,需要三方面的应用,即数据的采集、验证、存储。采集及验证可以通过现有的ERP系统、OCR人工智能等现有技术来解决,而数据存储则需要区块链技术的支持。”童泽恒说。
童泽恒认为,“目前业界的做法是数据采集验证后由区块链进行校验存储。而我认为,最理想的情况是数据采集的环节就能应用区块链技术。目前我们也在探索通过数据采集器,每5分钟传递一次数据,而基于真实的数据和全流程区块链数据叠加将极大地便利融资安排。未来不单是区块链技术在金融行业的深化应用,物联网叠加会更加助推金融科技的发展。”
李杰则认为,目前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李杰说,尽管过去一段时间金融科技的发展经历了周期调整,但在监管的指引下目前行业已经进入有序发展的状态。据相关数据,全球过去一年的风投项目中,有三分之一的资金进入了金融科技的领域,从全球视角来开,金融科技业态才刚刚起步。
李杰还指出,随着数字政务的推进,数据资源的生产资料化趋势非常明确。今年以来,北京、上海、深圳、广东数据交易所先后成立,这将极大便利大数据风控平台的数据可获得性。目前,国家对数据的确权、安全以及个人隐私的保护提到越来越高的高度。这是大数据行业的基础性制度,可以预见,行业的制度建设和生产关系将越来越完善。此外,目前金融机构对知识图谱技术、多边隐私安全计算的技术,以及联邦学习等技术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尽管目前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领域投入不少,但前期更多聚焦于支付结算领域,在信贷、风控等其他领域的投入才开始。我们希望大湾区能吸引更多优质的金融科技公司,针对性地为湾区金融机构总行、分行级别的金融机构提供科技服务,提升金融科技创新的效率。”李杰说。
朱明春则根据多年来对金融科技行业的理解,从短、中、长期趋势角度分析了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短期趋势就是数据的治理,落地更多的‘数据即资产’‘数据即产品’;中期的趋势是人工智能的应用;长期的趋势则是Web3.0。而未来大湾区在金融科技要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引领的态势,需要始终保持一种竞争的态势,并优化制度环境,吸引人才。”
多位嘉宾表示,未来金融科技的持续创新将进一步驱动金融业的变革,为金融赋能实体提供强劲动力。其中,陈利泽认为,金融科技的未来将从盆景向森林发展。傅瑜则表示,未来,金融科技发展应是监管筑基,技术驱动,触底反弹,有序发展。
(作者:郭晓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