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彬专栏丨降准落地将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势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12-07 05:00

温彬(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王静文(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研究中心主任)

12月5日,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调降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年内第二次降准正式落地。

如央行所言,此次降准有三个目的:一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二是优化金融机构资金结构,增加金融机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增强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支持受疫情严重影响行业和中小微企业;三是此次降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56亿元,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可促进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简而言之,即宽货币、稳经济和降成本。

进入11月以来,市场资金面确实出现偏紧态势。此前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快落地、专项债结存限额集中发行等吸收了大量流动性,叠加防疫政策优化以及稳地产政策发力等影响了市场预期,市场利率持续攀升。截至中旬,同业存单、国债收益率等都升至近几个月最高水平。债市利率的快速上行引发了理财赎回潮,“产品赎回-被迫抛售-净值下跌-产品赎回”的负反馈过程,使资金面进一步收紧。

11月中旬之后,尽管央行已通过加大逆回购规模引导市场利率回落,但考虑到债市调整尚未结束,以及12月和明年1月仍有5000亿元和7000亿元MLF到期,叠加春节临近、专项债提前发行等因素,都使得降准释放流动性的必要性增强,以此来避免市场波动冲击实体经济。

当然,除了呵护流动性之外,应对新的下行压力也是重要政策考量。受疫情反复、外需回落以及地产低迷等影响,当前经济虽然继续保持恢复态势,但基础并不稳固。10月主要指标大多出现下滑,消费和出口甚至陷入负增长。11月PMI已降至年内次低,仅高于今年4月份。因此,有必要通过降准提供长期低成本资金,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对于此次降准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看:

从宏观政策角度看,降准表明货币政策仍然保持宽松态势,这将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强调要“高度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密切关注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变化”,并且删掉了“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的表述,这一度使市场下调了未来降息降准的预期。但这次降准表明,稳经济的政策权重要高于其他。

最近两次降准都是25个基点,从珍惜正常货币政策空间角度来看,不排除这可能成为未来降准的新标尺。至于降准能否触发随后的LPR下调,仍需观望。此次降准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5000亿,每年可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约56亿元。相比来说,4月那次降准降低资金成本约65亿元,叠加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带来的存款利率下降,共同触发了5月5年期以上LPR下调了15个基点。预计此次降准将不足以带动12月LPR的全面下调。但考虑到近期稳楼市政策正在全面加码,不排除5年期以上LPR小幅下调5-10个基点的可能性。

从实体经济角度看,降准有助于提高货币乘数和货币供应量,进而助力实现宽信用目标。相比于MLF等渠道,降准能够提供更为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并引导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向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和中小微企业,以及当前政策着力扶持的房地产业。降准带来的资金成本节约,有望优先向这些重点领域倾斜。

不过,政策效果能否充分展现,还要取决于其他政策的配合。如防疫政策的持续优化,房企和购房者信心进一步修复等。只有当实体经济信心修复之后,信用派生才能更为顺畅,货币乘数才能相应提高。

从金融市场角度看,降准为金融市场运行提供了适宜的流动性环境。作为总量型货币政策,降准主要功效在于改善金融环境,但并不能直接改善金融市场的运行趋势。比如,近5年全面降准之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沪深指数的运行趋势并未出现明显改变,反衬出决定市场走势的关键因素还是经济基本面。

当然,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疫情防控政策的优化、房地产金融政策的“三箭齐发”等因素,都使得经济基本面在边际好转。今年以来的两大拖累因素正在转化为稳定因素,叠加降准营造的良好环境,沪深指数和人民币汇率均已回升至9月以来水平,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则回到2.8%关口以上。政策面和基本面正形成共振,这将有助于进一步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势头。

(编辑:陆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