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顾问奋进十年系列研究:中国县域经济的奋进十年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赛迪顾问 北京报道
2022-12-07 14:20

县域始终是中国政治经济体系和社会系统中最基础、最基本的层级和单元。县域经济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年来,面对国际环境风云变幻和诸多风险挑战,县域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县域经济发生新的历史性变革。

一、大踏步前进的十年

(一)县域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县域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县域经济发展既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长,也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27.8万亿元上升到2020年的39.2万亿元,增长了约1.4倍。2012-2020年地方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体实现大幅增长,于2019年达到最高值,为24602.5亿元,是2011年的1.9倍。这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财力基础。

千亿县数量逐年增长。在全国县域经济保持较好发展的大背景下,“千亿县”数量快速增长、经济总量持续壮大,越来越多县域GDP突破千亿已经成为常态。2007年全国第一次诞生3个“千亿县”,至2021年全国“千亿县”总数达到了43个。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胜利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重点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通过发展产业、易地搬迁、生态补偿等创新举措,县域脱贫工作不断取得重大进展。2017年2月,江西省井冈山市宣布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是中国贫困退出机制建立后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2020年11月,贵州宣布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县域经济发展揭开新的一页。

中国县域住户储蓄存款余额稳定增长。中国县域住户储蓄存款余额由2012年148404.1亿元增加至2020年339653.3亿元,增长了约1.29倍,人民富裕水平大幅提升。

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十三五”期间国家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加快向农业农村各领域渗透,乡村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数字乡村建设不断深入。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931元,较2012年翻一番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实现全覆盖。农村消费潜力不断激发,农业多种功能、乡村多元价值开发带动新消费需求。

(三)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大幅提升

县市创新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十年来,县域科技创新取得重要进展。2012年至今,县域高新区建设进程加快,常熟高新区、宜春丰城高新区、禹城高新区(德州)、仙桃高新区、潜江高新区、黄石大冶湖、广汉高新区(德阳)等多个县市高新区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取得历史性突破。县域产业创新发展取得重要进展。2018年,河北正定、浙江安吉、江西井冈山等首批52个创新型县(市)建设启动,形成了一批创新能力突出、创新辐射引领作用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的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标杆。

县域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十年来,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县域新兴产业培育取得重要成就,太阳能光伏、风电、高端装备、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在县域蓬勃发展,乐清电气产业成功入选国家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是唯一县域入选集群。江苏宜兴水环境产业集群、湖北天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成为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单位。

县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作用更加突出。十年来,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大理念深入人心。县域践行绿色发展,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效转化路径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截至2021年,生态环境部发布5批136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其中93个完全位于县域。县域工业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绿色制造体系基本构建,海安市、温岭市、漳平市、丰城市、兰考县、肥城市、龙里县、中宁县、青铜峡市等县市均有园区获得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称号,成为工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过去十年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产业强县

做大做强做优产业是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是坚持工业立县。过去十年,推动新型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做大做强的主要动力。县域积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县域工业由追求规模质量向追求质量转变。县域借助新技术、新工艺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鼓励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积极延伸产业链。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鼓励、支持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生产、管理、营销模式的转变,加快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发展智能制造。

二是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十年来,强县强市围绕本县市重点工业,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现代商贸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发展。如张家港市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加快原材料、装备制造、汽车等优势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推进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促进现代物流和制造业高效融合,成为全县域整体开展“两业融合”试点的城市并获评“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此外,各县域着力提升县城、重点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满足县域居民生产生活需要。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县域,依托当地文化本底,加快旅游资源整合和挖掘,发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养生保健、康复医疗等休闲健康产业。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积极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鼓励对农业生产进行数字化改造,发展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加快高端农机装备等的生产研发、推广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鼓励县域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格局,支持位于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县域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仓储物流基地,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品牌与市场营销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形成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湖北潜江市在低湖田地区率先推广“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延伸小龙虾产业链、价值链,实现小龙虾养殖业和以加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以餐饮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

(二)坚持创新发展

十年的发展经验表明,县域只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才有动力,经济才有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有效落实。县域经济是落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载体。从产业结构上看,县域经济是包括第一、二、三产业比较齐全的区域经济,部分县域具有较强的制造业基础,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具备转型升级发展的基础。同时,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也使县域产业面临着紧迫而艰巨的升级要求。这要求县域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培育“四新经济”,推动产业跃上中高端。

一是推动县域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县域围绕政策、环境、人才和技术等创新发展要素,积极创新举措,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江苏“科技镇长团”、湖北“科技副总”等县域创新模式纷纷涌现。县域成功实践正在打通区域创新发展的“神经末梢”。

二是加强创新主体的培育。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金介”相结合的县域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牵头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实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积极打造拥有高端品牌产品的领军企业,培育市场潜力大、跳跃式发展的“瞪羚”企业。探索企业创新创业协同发展,支持大型企业开放供应链资源和市场渠道,促进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

三是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支撑服务平台,健全服务功能,开展政策、资金、法律、知识产权、财务、商标等专业化服务。探索建立创新资源共享机制,人才柔性引进模式,积极引导创新资源、高层次人才、技能人才等创新资源向县域集聚,助推县域创新发展。因地制宜做好农村创新创业服务,建立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基地),鼓励农业企业建立创新创业实训基地。鼓励有条件的县域设立“绿色通道”,为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提供便利服务。

四是建设县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县域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多形式、深层次的合作,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在县域建立分支机构及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设立产业研究院、创新联盟和研发基地。加强与科研院所在种业创新、现代食品、农机装备、农业污染防治、农村环境整治等方面的科研合作,促进最新科研成果在县域转化,助力农村发展。

(三)坚持绿色发展

2020年,中国作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十年来,县域是践行“两山”理论的主要基地,在推动实现“双碳”目标中也做出了重要探索。

一是大力推动“两山”实践。安吉、德清等县市积极探索“两山银行”改革试点,探索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路径走在全国前列。海盐县2016年发布了全国首个县域绿色发展评价地方标准《县域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以标准化的指标衡量指导全县绿色发展。

二是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加大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力度,加快绿色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创新及推广应用。支持重点县域做好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工作。支持县域借助绿色产业制造核心技术,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完善市场机制、产业支持政策等手段,促进绿色技术工艺应用、绿色产品产业化。实施绿色制造+互联网,提升工业绿色智能水平,促进绿色产业发展。武安工业园区、高碑店经济开发区、伊通满族自治县经济开发区、抚松工业园区、遂昌工业园区、濉溪经济开发区、界首高新区、丰城循环经济产业园、谷城经开区、汨罗高新区、格尔木昆仑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县域园区成为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积极培育绿色产业龙头企业,提升绿色产业竞争力,深入推进“产学研金介”深度融合,加强绿色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力度,推动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着力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做好县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推动位于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加强跨行政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联合构建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完善污染防治工作机制,做好规划、标准、环评、监测、执法等工作,推进环保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县域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推动有条件的县域完善再生资源在线交易系统。

(四)坚持协同发展

为了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和梯度转移的需求,区域协同发展不断深化,各地县域发挥交通区位、资源禀赋等优势,积极与大中城市协同发展,融入全国产业发展新格局。

一是省(区、市)内跨区域协同发展。省(区、市)内县域协同发展一方面通过融入都市圈发展带动县域经济提速提质。依托省(区、市)内城市群建设,加强城市群内部各县域在人才、市场、资源等领域合作,形成产业合理分工。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产业合作由加工制造环节为主向合作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高端环节延伸,提高产业合作水平。积极推进中心城市周边县域融入都市圈发展,打破县域局限,强化都市圈内部配套协作和资源共享、避免产业同构同质化竞争。另一方面,推动省(区、市)内跨区域县域合作发展。鼓励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县域共建共享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和供应链前后端,实现产业链的联动发展、差异化发展。如浙江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支持山区26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鼓励省内其他地区到山区26县设置创新科技园、产业合作园等,把区域协同发展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

二是加强区域间开放合作。县域积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探索在重点领域开展区域间合作,探索建立毗邻省份县域间产业合作、发展规划衔接等机制。如由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部分区域组成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聚精会神种好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聚焦重点难点领域,持续紧盯一体化发展的共性难点问题加大攻关,努力探索实现“两个率先”的新路径,形成一批向全国复制推广的制度成果,成为毗邻省份县域合作的国家级典范。北京、上海、武汉等中心城市周边县市积极发展“飞地经济”,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共同组建公司管理园区等多种形式合作共建各类园区,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中西部和东北县域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如湖北认定了随州市随县、恩施州宣恩县、十堰市竹山县等省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五)坚持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县域经济不断实现突破的关键力量。县域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空间尺度,反映出来的问题和矛盾也往往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部分县市抓住国家区域战略层面下沉机遇,围绕面临最紧迫最棘手的问题,开展一批改革先行先试政策试点、布局一批承担特殊功能的试验区,不但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自身的发展,也为区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做出了探索,贡献了推广经验。如江苏昆山市获国家支持建设“金融支持深化两岸产业合作改革创新试验区”、浙江义乌市获国家支持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等,均承担了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重要使命。

回顾十年来的光辉历程,县域经济正在加快迈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展望未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县域经济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县域完全有基础有条件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

(本文作者: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

(作者:赛迪顾问 编辑: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