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开户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相信大家这几周都被朋友圈、各种文章短视频轰炸了,但宣传归宣传,还是有很多小伙伴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今天来重点说一说几个细节问题。
NO.1
个人养老金作为“第三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的补充。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是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先决条件。换句话说,如果没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没交“第一支柱”的钱,是不符合资格的。
NO.2
关于税收优惠,到底能省多少钱?
个人养老金的税收优惠是这次被提及最多的一大亮点。按照规定的上限,每人每年最高可抵扣1.2万元。比如月薪1.5万元,每年收入18万元,个税起征点之上的应纳税所得额是18万-6万=12万元,每年需要交税120000*10%-2520(速算扣除数)=9480元。
如果参加了个人养老金,按照每年1.2万元的上限计算,需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是(18万-6万-1.2万)*10%-2520(速算扣除数)=8280元,比不参加少交税1200元。
此外,到退休时领取个人养老金账户里的钱,不管是一次性取还是分批次取,需要交3%的税。
根据申万宏源研报测算,月收入18000元左右的人群,节税影响较大;月收入8000元以下影响较小。
数据来源:申万宏源研报测算
网上有很多测算的方法,看多了可能也会晕,其实从时间和节税效果来看,可能对中年以上,年收入在30万元左右的人来说是更具吸引力。
NO.3
开设两个账户,一个是个人养老金账户,一个是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参保人可通过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全国人社政务服务平台、电子社保卡、“掌上12333App”等全国统一线上服务入口或商业银行等渠道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通过商业银行开立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如果想一次性完成两个账户开设,可以直接通过商业银行。首批开办个人养老金业务的商业银行包括:
线上线下渠道都可以开通,但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只能关联一家银行,开过之后就不能在别的银行开户了。
NO.4
2022年底之前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并缴存资金后,今年就可以享受税收优惠。
个人养老金只是规定了每年12000元的上限,可以每个月投入1000元,也可以一次性投入,每年可以免税的金额也是和在这个账户里交了多少挂钩。总之每年不能超过12000元,未来也许会提高上限。哪一年不想缴存了,过几年又想继续缴存也是可以的。
NO.5
账户是封闭运行,账户里的资金可以是活期存款形式,也可以购买已经上架的养老储蓄、理财、保险、公募产品。但不能支取、转账,也就是养老金只能专款专用,只有符合领取条件(退休后等要求)时才能领取。领取时需要缴纳3%的个人所得税。至于如何投资,何时投,投什么产品,都由参加人自主决定。
注意:或许有些客户会出现一开始投入进去后过几年吵着要取出的情形,所以,为避免日后“投诉”的情况,一定要事前讲清楚,冲动地入场,后续维护问题会很多,也会很难。(其他投资类产品同理)
以上就是关于个人养老金需要注意的几个细节问题。从产品的角度来说,个人养老金毫无疑问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一款好产品,主要的缺点是周期太长,但是从养老长期规划的角度考虑,也是符合产品设计核心诉求的。
没有金融产品是可以同时适合所有人,完全没有缺点的,我们的客户现在也普遍能认识到这一点,作为理财经理,就是尽量让客户理解产品,充分了解产品的细节设置,帮他梳理这个产品能否解决自己的问题。
个人养老金是国家大力推进的制度,现在官方媒体,各大机构都在紧锣密鼓的宣传,正好是我们可以借势的一个窗口期,以前卖产品都要自己吆喝,现在等于是有铺天盖地的“自来水”,值得利用这个机会。
说到产品,公募养老目标FOF基金分为“目标日期型”和“目标风险型”,两者有什么区别呢?目标日期型FOF通常在产品名称中会带有“20XX”的数字,代表相应的退休日期,比如XX2045XX,就代表为2045年退休的人群准备的产品。基金经理会根据产品的运行进程、到期所剩的时间,调整权益类资产的配比。如果投资者对自己的风险偏好不太确定,也不知道未来会不会变化,可以选择目标日期型基金。
免责声明:
本文中的观点和表述的内容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本文中所表述的观点和内容是基于对历史数据的分析结果,不保证在未来不发生变化。投资还是看个人情况而定,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名称中包含“养老目标”字样不代表收益保障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收益承诺。基金管理人不以任何方式保证本基金投资不受损失,不保证投资者一定盈利,不保证最低收益,也不保证能取得市场平均业绩水平。基金不保本,投资者投资于基金存在无法获得收益甚至损失本金的风险。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者应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审慎决定是否参与基金交易及相关业务。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负担。投资者认购(或申购)基金时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
(作者:中融基金 )
声明:本文由21财经客户端“南财号”平台入驻机构(自媒体)发布,不代表21财经客户端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