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响-加拿大温哥华:绿色城市发展之路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实习生龚嫒琳
2022-12-09 16:46

编者按

2012年,加拿大温哥华携“绿色城市2020”项目参选首届广州奖,并从255个项目中脱颖而出,顺利折桂。该项目由政府主导,目标广泛且紧密相连,涵盖节能减排、零废弃、绿色生态、住房保障等多个方面,旨在打造一个绿色、可持续的温哥华。

如今,广州奖已走过十载,而当初获奖的温哥华是否还延续着城市创新的步伐?“绿色城市2020”后续的发展如何?项目又采取了哪些新的举措?本期《回响》将走近首届广州奖获奖城市温哥华,从项目回顾、后续发展两方面,了解它的绿色城市发展之路。

案例回顾:夯实绿色城市建设基础

长期以来,温哥华一直大力支持社区增强环境可持续性,从而应对气候变化。自20世纪70年代起,“绿色城市项目”就作为温哥华城市规划和发展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诞生了。该项目包括三个主题:二氧化碳零排放、零废弃和健康生态系统。

图温哥华绿色城市目标框架

图源:温哥华市议会《绿色城市行动计划2015-2020》

在绿色城市创新项目正式实施之前,温哥华已经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创建可持续城市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在1988年下半年,该市就成立了世界上首个气候工作特别小组,以评估大气变化对城市规划和活动的影响。该小组在1990年6月发表了云层变化报告,对外说明他们针对大气变化所制定的目标。2003年,温哥华气候工作特别小组(the Cool Vancouver Task Force)成立,并制定了两项2005年行动计划:一是减少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二是减少社区温室气体的排放。

这些前期工作为绿色城市创新项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9年2月,温哥华启动了绿色城市创新项目,让各级政府、市民和企业参与到各种倡议、论坛和外联活动中。2011年,温哥华议会出台了绿色城市行动计划(the Greenest City Action Plan),旨在让温哥华在2020年成为世界上顶尖的绿色城市。

与此同时,议会成立了房屋购买特别工作小组,采取创新性房屋政策为全市市民谋利益。通过收取改建费,调动城市资源(如资金和财产),以及与政府各级部门合作,温哥华取缔了老年人单人间,建成了专人专用住所,并为各家各户提供了全新住房。

凭借着应对气候变化、积极建设绿色城市的愿景,广泛而完善的目标体系,以及自上而下,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法,加拿大温哥华顺利脱颖而出,成为了首届广州奖的获奖城市,为世界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作出了表率。

案例进展:绿色城市行动组跟进项目可持续发展

项目获奖后,温哥华的绿色城市之路也仍在继续。怀着将温哥华在2020年建设成“最绿色的城市”的愿景,当地政府专门组建了绿色城市行动组(the Greenest City Action Team - GCAT),并制定了详尽而完整的计划框架。在计划实施的十年间,温哥华议会根据不同阶段调整实施重点,行动组也定期整理进展向议会汇报,同时将报告公布在专门的网页上,保证了项目的持续性。

绿色城市相关计划及实施进展汇报

图源:温哥华《最绿色城市行动计划2017-2018》

从项目实施开始至2014年,温哥华议会接连通过了125项项目优先行动,直至2015年,已有80%的项目顺利实施。后来,经市政府工作人员与300多名来自政府内外的顾问协商,议会重新确立了2015至2020年间需实施的50多项项目优先行动。这些优先行动成效显著:自2015年至2020年,温哥华市的经填埋或焚烧处理的固体废物量和人均驾驶里程逐年下降。与2008年相比,2018年经填埋或焚烧处理的固体废物量减少了28%。同年,温哥华市的人均驾驶里程与2007年相比下降了38%,超过50%的居民选择步行、骑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外出。树木种植量稳步上升,2018年已突破10万棵。

项目实施期间,温哥华在应对气候变化、绿色城市建设等方面还获得了多个奖项:

在项目计划实现的2020年,虽然没能百分百实现“绿色城市2020”的宏大愿景,但温哥华在绿色城市建设方面依然成绩斐然:碳排放量较2007年下降了12%;市民采用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在北美领先;建成了近330公里长的自行车网络,包括世界最长的不间断海滨绿道;在绿地和生物保护方面,种植了150,000棵树,恢复了34公顷绿地;约45,000人参与了城市主导或支持的绿色城市行动计划系列活动;同时,温哥华在建设低排放建筑上也做得很好,新建筑的平均排放量是十年前的一半。

如今,温哥华建设绿色城市的道路仍在延续。进行中的“气候紧急行动计划”(CEAP)就是其中一环,旨在于2030年前将温哥华的碳污染量减少一半,并鼓励更多居民参与到环境计划中来,从而更广泛、可持续地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缔造一个绿色、宜居、美好的城市。

(作者:实习生龚嫒琳 编辑:李缘,实习生叶泳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