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力争今明两年经济平均增速达到5%左右,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率先迈出的步伐

南方财经国际论坛周潇枭 2022-12-14 11:59

2035年人均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需要上三个台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周潇枭 北京报道

12月14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在“南方财经国际论坛2022年会”上发表《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主旨演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并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总体目标。其中,到2035年,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刘世锦指出,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2035年我国人均收入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需要上三个大台阶。第一个是人均收入达到1.32万美元,成为高收入国家。第二个台阶是人均收入能达到2万美元左右,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第三是人均收入到3-4万美元,平均水平是3.5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

从现在开始到2035年,要达到人均3-4万美元的水平,意味着这期间人均收入水平要翻1.5番到2番”,刘世锦指出。

根据测算,从现在开始到2035年,人均收入翻1番要求每年经济实际增速不低于4.7%。从现在来看,实现4.7%的年均增速难度不小。而且即便实现翻1番的目标,人均收入水平在2万多美元,距离3-4万美元有差距。

刘世锦表示,按照现价美元计算,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取决于三个变量,第一个变量是实际增速,第二个变量是名义与实际增速之差(简单来说是国内通胀水平或者GDP平减指数),第三个变量是汇率的变动。假如今后经济年均实际增速在4%-5%,名义与实际增长的差额和汇率升值之和年均增长达到5%左右,到203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的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

汇率的变动是个复杂的问题。刘世锦表示,从长期来看,影响汇率最重要的变量是劳动生产率,进一步说就是全要素生产率,这两个指标恰恰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参考国际经验,要带动汇率合理升值,就要努力争取能争取到的经济实际增速,还要致力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

当前有个问题值得高度关注,就是这三年我国实际增速低于潜在增速。刘世锦表示,由于国内外因素的影响,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速是3%,全年要达到3.5%的增速难度比较大。考虑到2020和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为5.1%,加上2022年可能难以超过3.5%,三年平均增速低于5%,低于现阶段我国5%-5.5%的潜在增速。三年经济的实际增速低于潜在增速,会导致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可能带来中长期的机制性损伤,我国新老动能转换进程可能减缓或扭曲。明年当我们基本摆脱疫情影响,经济能否快速反弹到正常增长区间,还是需要一个或长或短的修复过程,还需要观察。

“如果缺少一个正常运行的经济环境,宏观政策到底是松了还是紧了,实际上很难评估”,刘世锦指出。刘世锦提示,当前宏观政策效果可能受到扭曲或部分失效,今年以来M2增速一度超过12%,目前也在11%以上,当前流动性是很充裕的,但是实际需求并不强,政策效果也不及预期。

刘世锦表示,当前我国人均收入超过1万美元,按照国际经验处于特殊的不稳定阶段。有研究认为明年中国大概率出现人口负增长,国际经验显示人口负增长会拖累潜在增速和实际增速。所以,我国能否尽快跨过高收入门槛,依然面临挑战。

“当务之急是让经济增长回到正常轨道,让经济实际增速达到潜在增长水平。最近随着优化防疫政策20条、房地产金融16条、推动平台经济发展等政策的出台和落地,有利因素正在增加。所以,我们建议明年政府应提出不低于5%的增长目标。由于今年基数低,如果明年上半年能够大部分或全面摆脱疫情冲击影响,各项稳增长措施落实到位,尤其是改革开放加大力度,稳预期、稳信心见到成效,实际增速可能会更高一些”,刘世锦表示。

刘世锦表示,我们应该提一个目标,就是力争今明两年平均增速达到5%左右。这既是当下稳增长的迫切要求,更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长期发展目标,必须率先迈出的关键步伐。

刘世锦表示,当前需要做的事情很多,除了优化疫情防控政策,还有两方面工作需要引起重视。

第一是抓好两个关键少数,一个是企业家,一个是地方主要负责人,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台发动机。当前存在企业家预期弱、信心差,地方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或者要么不作为、要么乱作为的现象。如何让这两台发动机不熄火,还能转得快一些,应该有一些针对性比较强的政策措施。

第二是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应该采取一些实质性标志性的举措。比如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特别是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打破事实上存在的不利于公平竞争的潜规则,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市场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让各方面的市场参与者有现实获得感和法律保障。如果我们在这方面能够加大深化改革开放的力度,对增强预期、提振信心会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周潇枭 编辑:周上祺)

周潇枭

高级记者

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及趋势,涉及投资、消费、财税、科技创新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