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已迈出高质量发展步伐,未来中国上市公司发展面临六大市场趋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韩一 北京报道
12月14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广东省工商业联合会主办,21世纪经济报道承办,汇丰银行战略支持的南方财经国际论坛2022年会暨广东民营企业百强峰会以线上直播的方式隆重开幕。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资本市场已迈出高质量发展步伐,未来中国上市公司发展面临六大市场趋势,声誉管理将会成为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必修课’。”在该论坛上,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党委委员、副会长孙念瑞发表了“顺势而为、聚势而强,把握市场趋势,实现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主旨演讲,向众多与会者和投资者分享了其对中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及上市公司未来发展市场趋势的最新认识和研究。
资本市场迈出高质量发展步伐
“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孙念瑞表示。
一是资本市场实现了注册制改革服务创新发展。以2019年设立科创板为标志、两板一所(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全面实施注册制以来,资本市场对优质企业的吸引力大大提升,其中,受益最大的是中小企业、科创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从发行节奏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场新增上市公司300家,首发募集资金4800亿元,“两板一所”注册发行公司家数达246家,首发募资达3600亿元,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已成为发行市场的主角。
从上市公司结构看,“两板一所”上市公司的家数已达1831家,占全部上市公司的37%。资本市场日益成为“硬科技”、“三创四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聚集地。
从研发投入和创新成果转化看,今年前三季度,国内上市公司研发保持高强度,总支出达9400亿元,同比增长20%。“两板一所”公司的研发投入增长率超过市场平均水平,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分别为32%、54%、43%。高研发带动了创新成果转化,两板一所有720家、即四成的公司,前三个季度实现了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双增长。
二是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得到了进一步完善。2021年数据显示,上市公司直接融资规模达到6.7万亿元,占上市公司融资总额的近三成,创下历史新高。从融资结构来看,股权再融资和交易所市场债券融资合计达2.5万亿元,占直接融资总额的近四成,比2019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直接融资比例和结构得到稳步提升和进一步完善。
三是我国不同所有制企业竞相发展。资本市场有力支撑了国企的改革发展和民企的快速成长。目前,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数量少,仅占全市场的26.7%,但资产、利润分别占全市场的78.6%、69.3%;民营控股上市公司行业广、数量多,上市家数已超过3000家,占比约2/3,已在科技创新、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国企和民企深度融合、相互借鉴,这已是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的一个生动写照。
四是目前的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已得到显著提升。伴随公司治理专项行动深入推进,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的内生动力得到强化,其中违规占用和担保的整改完成率已达90%,“清欠解保”取得明显成效;存在高比例股票质押的公司从高峰期的702家下降至282家,全市场股份质押市值占比由最高时的接近10%降至4.07%,股票质押风险大幅度收敛。
根据中上协数据,上市公司近六年累计现金分红总额已达到10.65万亿元,是同期IPO募集资金金额的2倍多;2021年的分红总额达到了同期IPO募资的接近三倍。目前,我国的股息率已接近3%,而美国的股息率只有1.65%,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者回报意识明显增强。
孙念瑞透露,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今年上市公司三季报业绩总体保持稳健增长,好于预期,显示出强大韧性。今年三季报,我国上市公司实现营收总额达到52.37万亿元,占GDP总额达60.18%,同比增长了8.51%。其中,实体类公司营收增速为9%,高于市场平均水平,远高于金融类公司。在19个国民经济门类行业中,有11个行业营收实现同比增长,有9个行业净利润实现同比增长,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一些新兴产业业绩亮眼。
上市公司发展面临六大趋势
孙念瑞在发表主旨演讲时判断,提高上市公司高质量是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功能的必然要求,因此上市公司需要适应市场发展趋势,为实现上市公司高质量做好充分准备,今后上市公司将呈现出六大趋势性发展。
一是今后,我国与注册制相配套的退市机制将得到严格执行。孙念瑞透露,从2020年启动第四轮退市制度改革以来,中国资本市场2021年强制退市17家公司,2022年强制退市42家公司,两年退市数量占30年总量的40%。退市制度得到严格执行,这是注册制改革以来资本市场发生的一个很大变化。
据其介绍,今年已发生了两起上市公司不服退市决定、起诉交易所的案例,法院均驳回了公司的诉讼请求。因此,孙念瑞认为,在公司退市历史最多的年份,法院对两起案例的判决为交易所依规履职、上市公司依规退市提供了司法保障,对注册制下有进有出的市场生态建设、退市新规的严格执行有着很强的昭示意义。
二是今后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将进一步市场化发展。孙念瑞表示,2016年以来,随着并购重组法律法规和业务规范的修订与完善,蹭热点、炒概念、“三高”并购的大幅减少,围绕主业转型升级、服务实体的市场化并购案例明显增多,并购行为更趋理性。无论国企还是民企,都更多地以做精主业、增强内功作为项目可行性的判断标准,将审慎理念贯穿于并购重组全过程。
三是今后数字化转型将引领上市企业变革。我国已在战略高度强调,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二位。
孙念瑞透露称,从2012年至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超45万亿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从2021年至2022年6月,超过150家数字经济相关企业实现了IPO,募集资金近3千亿元。因此,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必须适应并融入数字化转型这一发展趋势。
四是今后ESG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市场评价的重要维度。今年以来,相关政府部门、监管机构陆续出台ESG信息披露指引文件,强化绿色低碳、社会责任等ESG管理要求。10年来,披露ESG相关报告的A股上市公司从2011年的565家已增至超过1400家。同时,全球ESG基金的资管规模从2019年末的1.28万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末的2.74万亿美元,我国ESG相关基金规模也超过3千亿元。因此,孙念瑞认为,提高ESG表现将有助于上市公司得到境内外投资者认可,加快做优做强的步伐。
五是上市公司将深度共享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机遇。目前,“一带一路”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我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同样居于世界前列。因此,孙念瑞认为,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下,上市公司必将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生力军。
中上协的数据显示,与2015年相比,2020年上市公司在“一带一路”经济体的销售金额增加了1474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3.7%;同时,上市公司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业务发生金额总计达到4.38万亿元,已成为提升“一带一路”共建经济体贸易投资、基础设施条件与生活水平的重要力量。
六是未来,声誉管理将会成为上市公司、尤其是国有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必修课”。 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金融界论坛上已提出,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这需要从投资机构角度,要把成熟市场的估值理论、估值逻辑与中国元素、发展阶段特征相结合;从上市公司角度,要进一步强化公众意识,主动加强投关、公关、媒关等在内的市场声誉管理。
孙念瑞认为,目前民企上市公司在声誉管理方面做得比较超前,随着买方市场的逐渐形成,国有上市公司要适应市场变化,把声誉管理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修课,让市场更好地认识企业内在价值,这也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应有之义。
对于媒体关系和舆情管理,孙念瑞表示,媒体监督对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维护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中上协也注意到,随着信息传播主体的日益多元化,网络谣言、恶意解读也影响着社会舆情和投资市场,造成上市公司正常经营和投资者投资受损。因此,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上市公司学会拿起法律武器进行维权,提高声誉管理水平是未来健康发展的必修课。
孙念瑞透露称,近期已关注到自媒体编造和传播长春高新失实信息的案件已在法院立案,这是A股市场首例律师公开征集投资者、向自媒体索赔的案件,对上市公司加强声誉管理、依法维权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韩一 编辑:巫燕玲)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