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旺达副总裁梁锐: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打造世界级的锂电产业高地?

深圳观察林典驰 2022-12-14 16:55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林典驰 深圳报道

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主办、21世纪经济报道承办的“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新经济发展论坛”在12月14日下午举办。本次论坛是南方财经国际论坛2022年年会的主题分论坛之一,重点聚焦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与资本赋能新路径,广泛邀请专家学者、知名企业碰撞前沿思想、分享真知灼见。

会上,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梁锐,以《深耕大湾区,拥抱新蓝海,打造大湾区锂电产业发展高地》为题,分享了他对大湾区锂电产业的观察。

针对提升大湾区锂电产业高度和整体能力,梁锐建议,一是强化政策导向,落实各项产业发展举措;二是培育产业生态,实现高水平协同发展;三是支持企业可持续经营,具备全球竞争力。

“双碳”背景下锂电迎来发展机遇

自2015年签订的《巴黎协定》确定本世纪下半叶实现碳净零排放的目标,到中国2020年提出“碳中和、碳达峰”战略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陆续公布碳中和的目标时间,将无碳未来转换为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

数据显示,电力、热力的用能产生的碳排放,是全球温室气体碳排放的30%,交通碳排放占比16.2%。全球碳排放的大部分来自于经营活动。要实现绿色发展碳减排的管理,关键在于发电和交通。

梁锐表示,从中国确立“双碳”目标以来,有关部门对于零碳电力出台了详尽的规划。中国预计将在2030年实现清洁能源占比67.5%,2060年占比达到96%。其中,中国新能源主要发展方向集中在光伏、风电和地热和氢能。

而从新能源发展的特点来看,储能成为了新能源主要的组成部分。历次能源革命变化中,人类从依赖煤炭到依赖石油,到向光伏和风能转变。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能源低碳化、交通电动化和系统智能化。而实际上在过去的几年,基于新型电力系统的储能方案也日渐成熟。不论是从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都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并且也有了可操作的、可应用的实际方案。

而从交通来看,过去十几年,中国的电动汽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的发展电动自行车、电动公交到现在新能源汽车已呈燎原之势,这也是符合交通电动化的总体发展战略。

在可预见的未来,电动火车、电动轮船和电动飞机都会成为生活当中时空见惯的交通工具。

梁锐表示,“着眼于‘双碳’战略的推行,以及当前具备的基本条件,我们对未来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抱有确定性的信心。”

数据显示,去年新能源汽车全球销售为650万辆,中国销售了352万辆。2022年1至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25.3万辆和606.7万辆。

梁锐表示,“别说十年前了,这在三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

梁锐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动力电池的需求量也出现井喷式增长。2022年市场预测装机量会在530GWh,预测将超过这个目标;2023年动力电池出货有望超800GWh,2025年会超过1TWh,这些都是有信心可以达到的。

储能市场同样保持高增长态势,中国2025年储能市场规模会达到30GWh。随着能源结构向绿色转变,储能技术日渐成熟,自然资源要向制造资源转变。

自然资源以前依赖石油、天然气、煤、地热等化石能源,这些都是不可再生能源。而制造资源是太阳能、风能、水能,它可以再生,也可以就地生产。恰恰是中国的强大的制造能力,造就了制造能源的基础。

专门研究太阳能的褚君浩院士也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只需用中国10%的荒地,哪怕只发挥10%的效率,就足够开发出140 万亿度电力的供给。

目前中国全年全社会用电量大概是8万亿度,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又加上储能,在绿色低碳的战略下,新能源加储能将会成为全球的主流能源。

梁锐表示,我们将迈入制造能源的时代。当前,有两种储能方案,一个是电池储能,还有一个绿氢储能。绿氢储能还处于开发培育期,而电池储能已经成为了制造能源的核心组成部分,至少在未来一段时间都会发挥出巨大的价值,市场前景广阔。

大湾区是锂电产业的集聚高地

数据显示,锂电企业数量超过了1.77 万家,占全国的12.4%。企业规模上面,上市公司78家,高成长类企业157家,高技术企业540家。研发能力方面,授权发明专利全国占13.45%,创新研发类数量在全国占18%。

梁锐提到,大湾区已经成为中国锂电产业的集聚高地。大湾区融资环境和人才都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大湾区在锂电全产业链方面,都培育了众多的龙头企业,从电池、正负级材料、隔膜、电解液和铜铝箔和设备等方面,我们在全国都居于领先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锂电行业进入了新一轮投资扩产的高峰期。大湾区企业以及落户大湾区的项目总投资达到了1463亿元,这在全国也是名列全茅的。深圳、广州双核带动了大湾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深圳、广州在企业规模上,企业数量占全省了41.5%和39.7%。

在技术研发方面,深圳市的新能源产业创新机构数量达到70个,占全省的41.7%。在产业融资方面,更是在近5年,两个城市分别超过了2000亿元和900亿元,占据了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融资金额的96%,投融资持续活跃。

从政策环境上,大湾区已经具备了良好的集群基础和政策的环境,已建成了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其中深圳市先进电池材料产业集群为大湾区锂电产业进一步升级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

大湾区各级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比如《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广东省也提出了《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提出了发展新能源产业集群、汽车产业集群和先进材料产业集群;深圳市则提出了“20+8”战略,产业集群发展的一揽子战略规划,其中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网联汽车都是作为了发展重点。

近期,工信部启动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其中,确定广州为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的试点城市,确定深圳为先进电池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的试点城市。

在全国只有12家试点城市的背景下,大湾区有两家城市成功入选,充分彰显了大湾区强劲的竞争力。

建设韧性的供应链体系

大湾区拥有良好的市场机遇,也有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

“下一步大湾区锂电产业如何做大做强,打造我们一个世界级的锂电产业新高地?”梁锐指出,从锂电产业发展现在面临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增强我们的竞争力。

“我们经营企业,尤其是锂电企业,基础能力是技术、质量、成本,但是这还不够,还需要建立我们的产业生态,尤其是建设有韧性的供应链体系,同时要掌控我们锂电产业的核心资源。”梁锐表示。

梁锐进一步阐明,过去这一年,锂电的原材料,尤其是碳酸锂的价格波动,呈现剧烈涨价的态势,锂电上下游的企业已经充分的体会到,如果没有韧性的核心资源,如果没有掌握核心资源的能力,是不可能把产业做大做强的。

同时在经营模式方面,要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这将是企业经营的一场革命。如果数字化转型不能够在锂电行业全面推开,企业不可能实现良好发展,同时也不能适应全球市场的发展。

另外,企业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迫在眉睫,ESG相关的条例陆续出台。尤其《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已进入实施阶段,2024年7月1日起开展电池产品碳标签的申报工作,未来会有碳排放限额的具体规定出台,2027年将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事实上,中国已经关注到了锂电产业发展当中面临的一些问题。11月10日,工信部和市场监管总局出台通知,提出坚持科学谋划,推进锂电产业有序布局;加强供需对接,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强化监测预警,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加强监督检查,保障高质量锂电产品的供给;要优化管理服务,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三大维度提升锂电产业高度

梁锐认为,大湾区提升锂电产业高度和整体能力,需要在三大维度出台举措:一是政策导向,要落实各项产业发展举措;二是培育产业生态,实现高水平协同发展;三是支持企业可持续经营,具备全球竞争力。我们提出来要升维培养实力,降维参与竞争。

具体来说,希望大湾区要进一步落实针对锂电产业的“稳优强活”政策。一个是稳链,要构建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堡垒;第二个是优链,带动产业链中小企业的协同发展,引导中小企业迈向专精特新;其次是强链,对多种企业充分赋能,提升产业链企业创新和迭代升级能力;最后是活链,要基于数字化平台,促进多个产业链环节的融会贯通,提高产业效率。

第二个,在产业生态方面,要建设一个有活力的、可持续的、战略性的产业生态体系。比如要发挥链主企业的作用,打造两类企业联合体共同发展,创造三种机制协调各个利益相关方协同发展。

同时要打造两个支撑的体系。梁锐认为,在企业方面,要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全产业链深度参与,全区域化生产布局、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全组织覆盖工业互联和全方位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要有具体的战略和实施方案。

(作者:林典驰 编辑:孙超逸)

林典驰

记者

关注深圳上市公司,邮箱:lindc@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