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观察丨知识产权驱动产业升级 湖北省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再扩容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2022-12-14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红霞  实习生 田舒琪  武汉报道  

日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关于同意湖北省开展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的函,在未来10个月内,湖北省将完成面向生物和新材料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筹建工作。

筹建的湖北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将与运行中的中国(武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一起,发挥知识产权中心在快速维权、快速审查、快速确权与知识产权保护协作等方面的优势,弥补新材料、大生物领域专利审查、确权方面的不足,助力产业发展。

至此,全国在建和已建成运行的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数量达到62家,其中,面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全域开展工作的20家。湖北省是2022年获国务院知识产权工作督查激励的唯一中西部省份,建设国家级保护中心是其中重要激励举措之一。

“开展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是将知识产权保护放到企业最需要的地方,为制定产业发展政策规划、产业资源配套起到了积极作用。”12月13日,得伟君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史登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知识产权中心在湖北多个产业的不断落地,企业在专利申报的时间从以往的2-3年,缩短至半年左右。此外,与知识产权申报专业人士深度切入地方产业的创新引导,也加速了湖北光电子信息等产业的创新发展。”

“目前,湖北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位列全国第一梯队。”武汉市政协委员、武汉捷诚智权知识产权服务集团董事长余浩还指出,在知识产权服务业领域,要做好专利代理师职称晋升通道的衔接工作,吸引更多专业人才投身到知识产权相关行业中。

知识产权保护聚焦生物、新材料产业

在以创新引领的中国新兴产业升级发展过程中,知识产权的保护尤为重要。知识产权本质是一种独占性的法律授权,只有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并转化,才能激发产业创新活力,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余浩认为,“从企业家的角度来看,知识产权具有两种最重要的属性,一是规则属性,知识产权是企业竞争中重要的规则;二是资产属性,和厂房、资金、生产设备等一样,知识产权是企业资产的组成,是商业竞争中的利器。”

对政府部门来说,通过硬件政策的指引,则是将知识产权保护与产业的发展深度链接的基石。此番湖北省申请在建的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将面向生物、新材料产业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绿色通道。

根据湖北省“十四五”规划,生物、新材料产业是湖北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两大产业的快速发展被视为湖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生物产业形成了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为龙头,宜昌、荆门、十堰、天门、黄石、仙桃、黄冈、鄂州、恩施9个区域性生物产业园为支撑的“1+9”联动发展格局。新材料产业则形成了武汉光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基地、宜昌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基地、黄石特种金属材料产业基地、荆门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新材料集聚区。

在创新领域,截至2020年底,湖北省生物产业共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17个,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国首家生物安全P4实验室,建成省级及以上生物领域创新平台近200个;新材料产业设有相关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和省级新材料工程技术中心17个。

湖北省政府以及省有关部门公布的信息显示,2020年,湖北省生物产业累计完成总产值3380亿元,新材料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80亿元,产业规模稳步提升。到2025年,湖北省生物产业总规模计划突破6500亿元,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将超6000亿元,并培育一批知名自主品牌、行业龙头企业。也就是说,在未来五年,两大产业均需呈现翻倍的增速,才能达成这一目标。

而针对生物和新材料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设立能够助力上述目标的实现,两大产业相关企业也将陆续加入到专利快速审查备案通道中,弥补新材料、大生物领域专利审查、确权方面的不足。同时,保护中心还将为知识产权纠纷、侵权等事件提供维权援助服务,这将优化生物、新材料领域企业商业竞争环境,鼓励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成长。

此外,这一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将配合中国(武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武汉(汽车及零部件)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工作,实现光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和汽车产业,持续优化湖北营商环境,服务省内重点产业。

目前武汉光谷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光制造很可能成为下一个颠覆性创新的领域。史登松指出,“湖北光电子信息产业正在向万亿规模冲刺,发展相当成熟。”

2020年,湖北电子信息产业营收达6348亿元。湖北光电器件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激光设备占全国市场份额的50%,光谷的光纤光缆产业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5%。截至2021年11月底,湖北省已累计确定1009家光电子信息领域企事业单位进入专利快速审查服务主体备案库,备案主体数量突破1000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98家,“专精特新”企业95家,独角兽企业1家。

“快速审查备案工作的推进,对湖北省光电子信息领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明显意义。”余浩表示,首先,知识产权中心发挥了属地优势,建立了快速审查通道,将授权时间从一年半压缩至3个月左右,解决了企业的快速维权需要。同时,提供专利导航分析,为清理企业研发风险发挥了作用。在湖北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推进下,产业创新活力提升,从知识产权服务市场来看,专利建案量在疫情后出现了逆向增长,企业从扩大市场产能转向了增加技术储备,专利申请也从具体应用趋于布局前沿技术,专利原创性增强。

湖北的深耕

事实上,这并非湖北第一次聚集国家级知识产权要素资源。

早在2013年,湖北省就获批建立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湖北中心,承担发明专利申请的实质审查、PCT国际申请的国际检索和国际初步审查等工作。2018年,湖北省获批建设中国(武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面向光电子信息领域展开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导航运营等“一站式”知识产权保护服务。

2021年,湖北省举办了首届知识产权保护大会,全面部署建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知识产权强省工作,已形成司法、行政、社会相结合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司法领域,严格执行民法典和专利法、商标法等法律法规,积极推进地理标志、商业秘密等领域地方立法,开展知识产权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立改废释工作。

史登松还介绍,“湖北省在司法保护领域也做了许多工作,积极争取成立武汉知识产权法院,深化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诉讼三合一审判机制改革。此外,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建设,强化了行政执法和司法审判衔接。检察机关、仲裁机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与法律系统协调,共同构成了湖北省知识产权保护系统。”

在行政保护领域,湖北省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建立行政保护技术调查官制度,提高执法队伍专业化、信息化、规范化水平。围绕关键领域、重点环节、重点群体开展“护航”“雷霆”“铁拳”等专利行政执法专项行动,严格规范知识产权市场秩序。

2022年,湖北省优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推进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地方分中心和湖北省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服务中心建设。“这为湖北省在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背景下,重点出口企业正常应对海外诉讼、维护企业海外知识产权合法权益提供了指导。”余浩认为。

目前,湖北省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及成果显著提升。2021年湖北省受理知识产权案件共19464件,较2020年9974件有了大幅增长,其中专利侵权纠纷案件有近20%的增幅。《湖北省2021年知识产权统计报告》显示,2021年,全省专利授权总量为155169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6.09件/万人,全省有效商标注册量超过84万件。“湖北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目前位列全国第一梯队。”史登松还表示,“湖北省地理标志产品、商标拥有量也位居全国前列。”

但需要注意的是,余浩认为,“为继续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要发挥湖北省的科教优势,培育本土人才,吸引高端人才返汉回鄂。此外,要注重专利申请由量到质的转变,专利权利要求书要有效客观反映专利保护范围,实现专利保护范围的高质量优化。”

(作者:陈红霞,田舒琪 编辑:张伟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