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提振市场信心,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12-16 05:00

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关键是上下一心致力于高质量发展。要加强行业协会的建设并强化其中间桥梁作用,组织企业家学习以强化对国内外环境的新认识。

在过去三年,中国通过新型基建投资为经济托底,并在此期间从出口繁荣中获益。未来,我们要依靠扩大内需的战略,加强消费与民间投资的作用,尤其是要用市场办法、改革举措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动力和活力。

因此,应利用重新开放后的市场修复窗口期,进一步优化民间投资社会环境,调动各方投资积极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振市场信心,稳定市场预期,增加民间投资,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就业增加意味着收入的增长以及为扩大消费提供支撑。

促进民间投资积极性,需要进一步优化环境,但更重要的是增加政策沟通,提振市场信心。民营企业要认识到,我们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应主动进行发展方式的转变。原有粗放式发展不可持续,按照市场规律这种发展方式最终会遭遇危机。中国政府通过主动改革避免危机,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但是,这种转变虽然可能避免危机式出清,却也会让很多企业面临来自“改革政策”的转型压力。

我们长期习惯于通过逆周期政策保增长和稳增长,一些企业缺乏市场周期的历练,缺少创新的市场压力与风险意识。当前中国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过去由债务驱动的增长动力受到抑制,附着于原有体系的企业会面临生存压力。企业要度过转型危机,就必须通过人为形成的市场压力实现“创造性破坏”,即通过创新实现优胜劣汰。但是,目前一些民企在传统行业中缺乏创新的方向和能力。

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去全球化的风险迫使我们必须统筹发展与安全,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要求在环保和电力供应上对制造业构成持续压力,但如果不主动参与绿色发展,我国出口可能遭遇“气候关税”等挑战。此外,为了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创造市场化、法治化与国际化的发展环境,市场的规则性与公正性得到加强,一些企业在短期内可能会遭遇适应性困难。对于整体而言,中央在政策上必须为高质量发展创造必要的市场与安全环境,但对一部分企业而言,则意味着承受一段不确定性的时期和风险。这就需要企业认清,这种不确定性并非对民间资本不友好,而是促进民企主动适应新环境,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但是,促进企业参与高质量发展,必须考虑到企业需要时间理解新环境并作出必要的准备。因此在政策制定时需要与企业积极沟通,讲清政策目标,听取企业意见。政策执行时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采取机械主义,造成政策合成谬误。要全面推进各项产业高质量发展,避免市场狭义认为创新仅属于制造业,从而形成错误认识。要通过制定政策给予各行各业自由创新的环境,不提倡追求短期利益的产业炒作,而是鼓励守正创新。

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关键是上下一心致力于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加强行业协会的建设并强化其中间桥梁作用。日本、美国产业发展的重要经验就是重视各种行业协会的作用,推动政府与企业之间高效沟通,政策制定过程中通过行业协会听取行业和企业意见,行业发展也通过协会制定的标准、目标等得到协调推进,大幅提高系统的组织效率与灵活性。其次,要组织企业家学习以强化对国内外环境的新认识,帮助他们全面了解发展环境、政策目标等,提高风险意识、创新意识与国家间竞争意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国家依赖企业家组织资源创新发展,增强生存与发展能力,政府为此制定政策并提供服务。国家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企业竞争,中国企业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承担着历史性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