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丨《晒后假期》:我对你的回忆 模糊而珍贵

21世纪经济报道 柳莺
2022-12-17 05:00

电影节佳作《晒后假期》源自女性创作者之手,通过旧影像创建私密感十足的过往。出生于苏格兰的纽约作家兼导演夏洛特·威尔斯凭借这部细腻却后劲十足的首作,在今年戛纳电影节一跃成为最被看好的影坛新人。在刚刚结束的英国独立电影颁奖典礼上,本片更是获得十六项提名,并狂揽其中七项大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

乍看上去,《晒后假期》是非常典型的文艺片:基于创作者个体经验的创作,相对精简的卡司和剧组,不疾不徐的节奏。影片无意向人们提供某种强烈的情绪体验,而是尽可能地在电影文本中拉长叙事,让人既沉浸式地观察,又与人物保持一定的距离。但这正是《晒后假日》的高明之处,也是它区别于其他“慢电影“的地方:夏洛特·威尔斯先后选择用小说和电影的方式去处理“回忆”和“亲情”的话题,而这两大主题又都充满着飘忽不定之感。如果说创作者尚且能用或抽象或缥缈的文字,来模拟回忆中的不确定感,那么到了电影这一媒介中,模糊性的营造则变得困难重重,因为画面是具象的、固定的,画面中的人物、布景、情绪都必须被赋予确定的意义。对此,夏洛特的解决方式是,让摄影机无限贴近被拍摄对象,展现“受限”的目光,而非全能全知的上帝视角,以此更好地贴近个体的感知。鉴于影片的主角苏菲彼时只是一个十多岁的女孩,她对于周遭的理解也并非全然地成熟,面对爸爸这样的至亲,她也依旧无法完全参透其所思所想。因此,在影片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情节上的省略,甚至不连贯之处。影片并不刻意强调叙事的整体性,而是旨在营造一种碎片式的氛围,透过苏菲的视角,记录与父亲互动的点滴。

“回忆”一线引领着我们同女主角踏上她二十年前的土耳其之旅。这趟发生于青少年时期的旅途充满着夏日瑰丽的色彩,但记忆也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显得模糊无比。苏菲之所以想起这趟旅程,是因为成年后的她无意中发现的一卷家庭录像带。彼时,稚气未脱的她和父亲卡伦一起在充满异域风情的陌生城市中,陪伴着彼此度过了一整个夏天。苏菲和卡伦之间的父女关系,也并非固若金汤。尽管好奇的苏菲躲在家庭摄影机之后,不停地向父亲追问他生活的细节,我们仍旧无法拼凑出他在这场假期之外的生活。即便在土耳其艳阳下,卡伦依旧不时地展现出他忧郁,甚至颓废的一面,而这背后的原因究竟为何,电影自始至终也没有交代。

于是,成年后的苏菲,只能在影像的带领下,尽可能地会意和揣测彼时父亲的心绪。电影无意给与观众准确的答案,卡伦的消沉也许与他失败的婚姻有关,也许与身体的不适有关,亦或者仅仅是莫名的情绪波动而已。而我们在观影过程中,也已经和苏菲一般,学会了不刨根问底,尽可能地观察和体谅。而正是在目光的交汇、肢体的轻触中,女儿与父亲在一个夏天,短暂地成为了彼此的依靠。

《晒后假期》从苏菲的视角出发,既顾及了少女的懵懂,又不忘补充描摹成年后,她重访记忆,再次见到父亲影像时的复杂的情愫。影片充满强烈的女性气质,而导演则通过灵光四现的光影的对比、大胆的画面留白和细腻的运镜,让这一若即若离的父女关系呈现得诗意无比。

(作者:柳莺 编辑:杜尚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