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2023,湾区金融的使命与担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12-23

金融赋能,共建美好湾区。

岁末年初,展望来年,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在取得现有成绩之际,将如何持续担当新发展格局之下的湾区金融使命?

此前,监管机构、专家学者、机构首席,对湾区金融高质量发展、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携手打造国际金融枢纽等领域,又有哪些洞见和预期?

金融助力湾区建设

人行广州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白鹤祥:

未来,金融领域应继续加大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力度,找准共识领域、把握重点领域,不断提升合作层次水平,服务好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切实满足粤港澳三地金融消费需求。

粤港澳三地金融监管部门可以根据各平台定位,因地制宜提供支持;紧贴市场需求拓展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深度和广度,在不同金融市场形成多渠道开放格局,运用科技手段推动系统平台整合和数据融合,同时对标高标准制度规则,取长补短推动三地新领域产品、服务、标准、制度的统一或互认,支持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金融新体制。

广东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裴光

我们将继续加强“三种思维”,推动大湾区实现更多跨境金融先行先试。一是加强系统思维,推动粤港澳三地在金融监管规则上实现更多突破。二是加强创新思维,鼓励支持多层次跨境金融创新。三是加强底线思维,统筹处理好扩大金融开放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进一步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监管协调沟通机制,强化大湾区跨境监管联动与风险监测合作,构建三地金融纠纷调解合作机制,推动大湾区金融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广东证监局副局长黄王侯

广东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有了新的突破。在企业上市融资方面,今年前11月,广东企业在A股上市达到69家,沪港上市11家,境内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金额为8673亿元。其次,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立足资本市场功能,广东证监局提出支持广州打造风险管理中心、资产管理中心、金融科技中心建设工作开展了系列的活动,有了一些新的进展。

广东证监局将全力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各项举措在大湾区落地落实,助力大湾区建设成为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

伦敦证券交易所集团首席执行官Julia Hoggett:

我们持续在中国看到良机,对当下大湾区诞生的许多项目和倡议所涉及的领域,还有它们的规模尤其印象深刻。

资本要素在大湾区推动包括6G、人工智能、金融科技、智慧城市、机器人科学、生物技术和ESG等尖端领域的发展和标准制定中起到的作用。交易所必须从中推动开发更为明晰的基准与可交易的产品,保障资本有效地注入未来的产业领导者中。

广发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产业研究院院长沈明高

当前是全球新旧区域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期。近年来,我国出口、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占GDP的比重见顶回落,需要加快培育增长新动能。

就粤港澳大湾区目前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来看,未来的提升空间很大。

动能转换和提质增量,均有助于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在广东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的能力,广东制造业基础雄厚,但总体偏传统,对直接融资的需求较弱。只有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创新的过程中才需要定价能力相对较强的风投、创投机构参与,帮助识别新技术、新业态和新趋势。

深圳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唐瑞

经济发展是“质”和“量”的有机统一,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地位。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科技与产业融合的载体,尤其是科技领军企业,肩负着研发转化关键核心技术、带动产业链融通发展的重任。服务好科技创新企业尤其是科技领军企业,是资本市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目前,深交所在增强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上下功夫,推动创新主体在关键核心领域形成突破,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金融互联互通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

我们正与银行业界加紧联系和沟通,听取在拓展两地业务的堵点痛点,并探讨深化大湾区金融合作的建议。随着两地金融迈向更高水平的互联互通、往更深层次的对接,业界普遍认为可探讨两地“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深化,使两地银行可以更好地服务客户,为两地企业和居民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选择和更好的服务体验。我们正研究具体建议,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便民利商的前提下,如何推动大湾区金融便利和创新,让香港银行更好地服务内地企业和个人客户。

澳门金融管理局主席陈守信

为推动金融业发展助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并按澳门金融市场特质实现与邻近地区错位互补,澳门特区政府正致力完善金融软硬基建,发展债券市场和财富管理等新业态,积极把握合作区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促进区域资源互补,吸引人才聚集,实现联动发展。

展望未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多项支持金融发展的政策构想,特区政府将继续联同广东省政府,向中央争取金融范畴的具体支持措施,推进澳门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跨境投融资及资金汇兑便利,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促进两地资金自由流动,透过鼓励跨境金融产品和业务的创新,进一步促进两地市场的互联互通,乃至金融业的协同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独特优势,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产业、金融都比较发达,而且互相之间相互促进,正在深度融合,基于此,进一步的推动创新要素跨境、便捷、高效流动,加快区域市场一体化的建设就势在必行。所以要充分运用“一国两制”红利,大力打造大湾区协同创新共同体,以规则标准衔接来吸引全球的优质创新资源和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打造科技人才高地,创新招才引智的对接机制,优化创新合作的配套政策,特别是要大力支持青年的双创活动,推动大湾区信用标准建设,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和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大湾区应该积极发展科创金融,发展跨境金融服务,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强化科技创新辐射的带动作用,促进大湾区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助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横琴深合区金融发展局局长池腾辉

当前澳门、合作区的实体产业经济已有一定的基础,在合作区金融发展局的协调推动下,多家金融机构加大力度支持澳门产业多元发展,并为企业“走出去”投融资提供服务,琴澳两地金融机构跨境合作已经成为推动粤澳金融合作的一种常态化模式。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促进澳门产业多元发展的初心,全面落实金融支持粤澳合作开发横琴工作,加强粤澳金融规则制度衔接,强化两地金融产业协同联动,促进民生金融服务融合发展。

绿色与可持续发展

广州期货交易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冷冰

广期所立足于“三个服务”,即服务绿色发展、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着力打造创新型、市场化、国际化期货交易所,助力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中诚信绿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沈双波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地位,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也是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领先区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支持香港打造大湾区绿色金融中心,支持广州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支持澳门发展租赁等特色金融业务,推进深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深澳特色金融合作。”

作为我国推进“双碳”目标实现与绿色发展的先行地,大湾区肩负引领全国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重任。未来大湾区将更加突出政策导向,依托绿色产业、绿色金融、ESG先发优势,全面助力区域低碳转型升级。

深圳综研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张玉阁

在金融服务方面,试行境外金融机构准入“单一通行证”,探索建立大湾区金融机构“通行证”机制+“异地分支”机制;共同发展绿色金融,推动香港认可内地关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产业的认定标准,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监管框架”;构建大湾区金融服务贸易统计系统,率先启动自然人移动项下的金融服务贸易统计,整合其他模式下的贸易统计数据,构建一套符合大湾区实际的金融贸易统计系统,实现港澳与内地金融业数据互通;推动跨境电商等新型国际贸易结算便利,推动跨境电商等新型国际贸易结算便利化,实现银行真实性审核从事前审查转为事后核查;实施新兴金融包容性监管制度。对在国外已经允许从事的新兴金融服务,在动态跟踪与平衡的条件下,允许新兴金融探索各项业务。

金融人才建设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

当前金融业的发展需要先进科技的支撑,金融科技的发展推动着金融业的进步。未来,大湾区需培养既懂金融技术又有金融监管的金融人才,以在保持大湾区金融创新赋能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更好地促进三地金融融合发展。

广东金融学院副校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导师易行健教授

伴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服务的可能性和覆盖面显著增加,金融科技将在财富管理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财富管理人才培养,需要多学科交叉,即融合金融学、经济学、消费者学、家庭经济学等经济学多专业领域。具体包括经典的金融经济学、行为金融学、金融学、财务分析、房地产经济学、保险学、精算学、税收学、民法典、金融法、金融科技等。此外,财富管理人才培养,还需要学生对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金融产品的风险收益课程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和把握。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展凯教授

近年来,金融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新的金融业态不断涌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金融人才具备特定业务所需的专业能力和面对新兴业务的创新能力,人才需求不断趋向于综合素养高且具备核心专业技能的金融人才。为了适应这种趋势,高校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也越来越注重对综合能力的培养。现阶段,金融专业的毕业生,既要具备特定业务所需的专业能力,也要具有紧跟新兴业务的创新能力;既要了解传统的金融学理论知识,也要跟上金融科技发展的步伐。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郭晓洁 编辑:梁小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