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财富获Gartner金融服务创新奖:近百位工程师探索财富科技开放平台
近日,国际知名研究机构Gartner公布“2022年金融服务创新奖”,蚂蚁财富凭借“开放平台”被众多金融行业人士评选为亚太区创新奖得主。
值得关注的是,这是国内的互联网理财平台首次获得该奖项。
据了解,Gartner金融服务创新奖已连续评选多年,旨在肯定金融业过去一年最佳的数字化功能、科技产品或服务等创新运用。
近百人五年搭起财富科技开放平台
11月22日,来自多家机构的9个项目在决赛“碰面”。
在此前的四个月时间内,蚂蚁财富技术团队共有20位员工参与Gartner奖项评选筹备。提交材料后,经过创新性、用户体量等一系列维度评选,最终有9个全球顶尖案例进入亚太区决赛,再进行线上演讲与投票。最终,经过多轮PK,蚂蚁财富开放平台高票成为Gartner“2022年金融服务创新奖”亚太区得主。
这背后,是蚂蚁财富技术开发团队近100人、长达5年的技术研发与服务探索。
“一开始平台只是接入了资管机构的产品,但机构更希望运营自己的用户,于是我们决定给机构‘开店’,让他们真正近距离接触用户,这也是最初财富号的起源。”蚂蚁财富开放平台负责人申远提到,随着行业趋势和用户诉求不断变化,蚂蚁财富也在与机构的业务交流中做出改变。
2017年起,蚂蚁财富就制定了开放战略,上线财富号,帮助机构线上化运营。在财富号后台,基于AI技术的“司南”为机构提供了一站式智能运营解决方案。数据显示,通过司南运营,金融机构运营效果提升80%,综合服务成本下降50%,每家金融机构每年平均服务上百万用户。
“随着大众理财用户不断增长,机构关心的核心,变成通过哪些方式更好、更深入地服务用户,”蚂蚁财富开放平台技术人员黄森介绍。
2021年10月,蚂蚁财富将财富号升级为开放生态服务体系,帮助机构为用户更多元地提供“顾”的服务,引导用户理财行为更专业、理性。
在这个开放2.0阶段,蚂蚁财富构建了一个包括理财直播、社区运营、智能理财助理和投顾管家等在内的服务矩阵。“过去机构为用户提供图文类资讯内容,内容相对较为专业,也缺乏互动,用户理解成本较高。”申远指出,像理财直播这类服务能帮助机构与投资者面对面交流,不仅科普投资知识,也能在行情波动中陪伴用户,帮助用户养成好的投资习惯。数据显示,看过直播的用户的定投次数,较未看过的用户提升15%。看过直播的用户相较未看过的用户持有时长增加了30天。
每个服务或功能上线前后三个月内,蚂蚁财富开放团队的工作人员都会持续调研机构的反馈。“我们的团队走遍北上广深,每年会进行一次巡回拜访,每月与机构深度交流,包括技术同学在内,也会深度参与到机构宣讲、调研中。”蚂蚁财富运营团队相关负责人程佳慧表示。
据了解,截至目前,已有超150家资管机构借助蚂蚁财富开放平台的技术、能力和服务矩阵,加深用户服务探索。在平台技术助力下,机构新服务上线时间可由3天缩至5分钟,成本可降低50%。
从提供工具“食材”,到提供“预制菜”
在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蚂蚁财富开放平台始终致力于通过更精细化的运营提高投资者体验。这背后,离不开技术团队的持续探索。
理财直播是蚂蚁财富开放平台较早进行的尝试,如今已成为基金公司等机构服务用户的“标配”。但在实践中,他们发现,用户很难从头到尾看完整场直播,如果中途进入也可能很难跟上内容节奏。因此,技术团队进一步研发了直播智能打点技术与直播拆条技术。
基于直播打点技术,机构打点时间从每点3分钟压降到3秒,同时支持边直播边打点,实时打点技术的准确度也已超过90%。这意味着,用户进入直播间,能通过进度条的“打点”快速理解直播内容,直播回看也能快速拖动到想要的位置。
而在打点技术的基础上,蚂蚁财富研发出智能拆条技术,将直播内容中有价值的信息抽取拆成多条短视频进行二次分发投放,从而加强对用户的投教与陪伴服务。据黄森介绍,这背后是大量的自研工作,自主研发了定制化的金融ASR、金融直播拆条的核心算法AntPivot、多风格标题智能生成等技术。
就在今年下半年,蚂蚁财富又首创了智能金融主播中后台,机构可以实时看到直播效果数据,例如直播间的用户互动量、用户弹幕信息等,并根据效果数据及时做出直播调整。
除此之外,蚂蚁财富开放平台的智能理财助理“支小宝”,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金融知识图谱等技术,可随时在线回答用户问题。还有理财社区等服务,围绕结构理解、价值度量、标签体系和语义分析等技术,为投资者提供与同路人“抱团取暖”的场所。
未来,针对机构生产成本较高、内容专业度过高等问题,蚂蚁财富开放平台团队目前正在探索和实践AIGC(AI generated content)技术。
通过AI自动生产出直播、短视频、图文等服务内容,能够大大降低机构在内容上的生产成本,但是在AIGC的过程中如何做到安全可控,依然是蚂蚁财富技术团队未来集中研究与攻克的难点。
申远打了个比方:“蚂蚁开放平台研发的工具就像菜场刚买回来的“菜”,我们每天都在提供各式各样的菜,让机构自己选用。未来,我们希望给机构‘菜谱’,甚至帮机构‘炒好菜’,把生食变成‘预制菜’,让机构加热即食,运用这些菜,更高效地提供服务给更适合的人群。”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