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新东莞
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核心提高发展能级,推动产业链加速跃升,一个崭新的东莞正在被“制造”和重塑。
2022年尾声临近,在南国的寒风中,“世界工厂”东莞到处是一派火热景象。岁末年终之际,“拼经济”的号角,已经在这里吹响。
组织企业包机赴海外抢订单,总投资达1400亿元的85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抢滩布局“千亿”新能源产业……东莞正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经济复苏,坚定高质量发展,坚持制造业当家,努力走出三年疫情的阴霾,推动经济发展回归正常轨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也提出,把制造业这份厚实家当做优做强,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2021年,东莞历史性地突破万亿GDP大关,成为全国第十五个拥有万亿GDP、千万人口的“双万”之城,这座制造业重镇也迈上了发展新起点。
在“双万”新起点上,东莞再次向外界发出坚守实体经济的宣言,明确了“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定位。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以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的深度融合,都是东莞抵御风险、安身立命的必然选择,是东莞抢抓风口、稳中求进的最大底气。
从改革开放之初“三来一补”起步,到建设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工厂”,如今,东莞正在擦亮新的城市名片。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核心提高发展能级,推动产业链加速跃升,一个崭新的东莞正在被“制造”和重塑。
新起点:持续筑牢实体经济底盘
过去五年,东莞经济综合实力不断跃升新台阶:GDP连跨7000亿元、8000亿元、9000亿元三大台阶,并在2021年突破万亿元大关。东莞成为全国第24个、广东第4个万亿GDP城市,同时也成为全国第15个拥有万亿GDP和千万人口的“双万”城市。
对于东莞而言,之所以能迈入GDP万亿俱乐部,坚守制造业发展的底色和优势是关键。
作为全国制造业最发达、产业综合配套能力最强的城市之一,东莞拥有市场主体突破150万户,拥有20万家工业企业,规上工业企业超1.2万家。培育形成了涉及36个行业和6万多种产品的较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这是东莞经济最重要的基本盘。
坚守实体实业是东莞骨子里的执着。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东莞在其发展历程中也曾经历多次险滩。在遭遇多次危机冲击和产业结构调整中,东莞经济挺住了,而且发展更有信心、有底气,正是因为对制造业的重要性始终保持清醒认识。
2008年,经历金融危机的淬炼,东莞加快腾笼换鸟和产业转型升级,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电子信息制造业逐步发展壮大,为东莞新一轮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东莞经济运行平稳,新动能支撑作用彰显。经历疫情大考,东莞能恢复元气,这与其长期坚守制造业发展的底色和优势密不可分。
可以说,正是制造业稳住了东莞的增长脚步,始终保持了东莞跃动的经济活力。
迈入万亿GDP城市俱乐部后,东莞下一个目标是GDP迈向2万亿。根据规划,“十四五”末,东莞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3万亿元以上,区域发展引擎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到2035年,东莞地区生产总值实现在2020年9650.19亿的基础上翻一番,经济总量力争突破2万亿元。
而要向2万亿经济总量发起冲击,坚持制造业当家同样是关键。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表示,东莞目前最有产业和经济基础的是加工制造业,如何通过包括数字化转型在内的新技术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步伐是重中之重,也是确保东莞在新发展阶段能够稳增长的重要砝码。
在新发展格局下,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则是东莞建立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自主可控产业链的重要一招。
不久前,工信部公布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这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有3个涉及东莞的制造业集群,分别是东莞市智能移动终端集群;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东莞市智能装备集群;佛山市、东莞市泛家居集群。
产业集群是当今产业生存与发展最有效的组织形态,更加有利于汇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营造产业生态。当前,东莞正通过建设产业创新集群,把产业的长板拉得更长、把规模做得更大、把竞争力提得更优,推动东莞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再一次跃升。
以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为例,东莞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全球每5部智能手机就有一部来自东莞。华为、OPPO和vivo三大智能手机“巨头”齐聚在此,产业链具有极高完整度。在疫情之下,以新一代电子信息为代表的东莞企业表现出强大的抗压能力。就像弹簧一样,越是承压,越是坚挺,这离不开完整产业体系的支撑和企业的未雨绸缪。
在受访专家看来,东莞通过产业集群,优质要素资源高效集聚,先进制造业集群将成为产业创新策源地,高成长企业集聚地,重大创新项目承载地,区域经济发展新高地。
新动能:专精特新和数字化重构竞争优势
当前,东莞制造业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时期,产业链供应链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推动产业高端化,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和供应链迫在眉睫。
在这样的背景下,东莞如何锻造制造业新优势?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是一大路径。
位于厚街镇的东莞市爱玛数控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柔性材料智能裁切解决方案供应商,今年入列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名单。爱玛数控CEO王国权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介绍,爱玛数控一直深耕于柔性材料裁切领域,研发了“全物料智能裁切系统”。凭借着技术创新和专业服务,爱玛数控成为行业细分领域的全球领军者。
在东莞,像爱玛数控这样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占据绝对市场占有率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正密集涌现。目前,东莞已拥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0家,占全省的13%,数量排名全省第三;重点“小巨人”企业有20家;省级“专精特新”234家。
良好的产业环境为东莞“小巨人”企业的培育厚植了发展土壤。根据东莞提出的规划,力争到“十四五”期末,东莞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00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60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00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10家以上。
在专精特新企业的示范带动下,东莞产业正悄然发生变革,向创新和服务型制造变革的路径愈发明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正成为东莞实施创新驱动、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升产业链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加速引领东莞制造由大到强升级的活力支撑。
赛迪华南智创中心主任龚佳勇表示,东莞应聚焦产业链重点方向,靶向配置资本、技术、人才、空间等资源要素,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产业链“链主”企业和细分领域“隐形冠军”,提升东莞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韧性,为产业进阶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数字化转型同样是东莞锻造制造业新优势的重要一环。借力数字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东莞正成为制造业的整体共识。当前,东莞正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数字化技术的赋能优势,培育拓展制造业领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为加速推动数字化转型步伐,东莞在广度上逐渐实现规上全覆盖并向中小企业深入,在深度上正逐步从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向创新突破、行业赋能迈进。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了解到,东莞市已累计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5165家,支持71家中小企业开展两化融合建设,以2200万元市财政资金带动企业超过1.1亿元的信息化投入。
在数字化浪潮推动下,一批龙头企业率先突围,数字化、智能化标杆工厂接连涌现,成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引领者。东莞已完成首批32个智能工厂(车间)认定。
德普特就是其中一家“智能车间(工厂)”,该企业负责人介绍,从2019年开始推动数字化转型,通过三年探索,德普特去年收益相比2019年增长约13.3%,产品良率提高约16%,每月可节约100万元的成本。
根据东莞市的规划,到2025年,东莞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要突破1.3万亿元,实现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全覆盖,高水平建成国际知名的数字经济名城、国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城市。
新增量:冲刺下一个万亿级产业
一座城市的成败,产业选择和转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每一次的产业浪潮中,东莞总能踩准产业发展的步点。
观察人士认为,东莞的优势在于集群培育有较高的能级效应,比如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了较强集群效应。东莞要围绕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集群化等目标提升现有动能,另一方面,培育新兴动能,抢抓新赛道,布局未来产业,形成有梯次后劲强大的现代产业体系。
东莞提出,今后五年,要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25%,新经济、新产业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并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重,东莞正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新动能加速成长。
电子信息产业是东莞目前唯一一个万亿级的支柱产业,对于东莞而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样也是在寻找和培育下一个万亿级产业风口。这从近期东莞在新能源产业的频频布局可见一斑。
日前,在《2022年胡润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城市榜》中,东莞以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前十二强的成绩,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在蔚为壮观的新能源产业链上,起初鲜有人看到东莞的身影。而如今,东莞也正蓄力奔跑在新能源这条新赛道上,在变道超越中实现新突破。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东莞上市公司密集加码新能源产业,目前包括易事特、鼎通科技、祥鑫科技、生益电子等20多家东莞上市公司已经布局或正在布局新能源产业链,业务主要涉及“三电”、电子元器件、精密铸件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
依托基础好、门类全、韧性强的产业优势,东莞精耕细作产业生态,通过产业链创新升级、重构再造,这座制造业重镇正在快速隆起新能源的“产业高峰”。据统计,目前东莞全市有超过40个在建的新能源产业相关项目,总投资达到578.9亿元,预计产值接近600亿元。
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表示,广大企业扎根东莞,主动顺应市场变化,推动动力电池、储能等新兴产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果,是东莞经济的韧性和未来希望所在。当前,新能源产业处于风口期,市场氛围好,上级政策扶持力度大,东莞有着扎实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基础。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东莞也深怀空间资源不足的隐忧。对此,去年5月,东莞高位统筹60平方公里,大手笔建设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今年,在原先七大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容至80平方公里,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2.0版。
专家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作为东莞市培育新动能的重要突破口,对全市经济发展支撑作用正不断凸显。众多产业项目投产后,将对东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补链强链,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发挥更强劲的拉动作用。
在今年8月举行的2022东莞全球招商大会上,东莞发布六大标准化产业片区产业发展战略规划,推出4300亩6个连片产业用地面向全球龙头企业“挂榜招商”。这些地块面积都在500亩以上,大的近1000亩,是近年来推出的连片土地最集中、面积最大的产业用地。
肖亚非在2022东莞全球招商大会上发出“有空间,进莞来”的呼吁,并承诺:“我们有条件、有能力为一切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提供充足的土地空间和高效的落地服务。”
正如波士顿咨询负责人所言,新一轮产业革命多炸点、多维度,看重产业多样性、互补性。东莞应依托产业优势顺势而为,通过产业裂变、融合、承接、焕活,牢牢抓住存量产业优势,向存量要增量,促进形成“爆点带动、行业闭环、生态互补”的产业发展新动态。
新底色:激活原始创新基因
如果说制造业筑牢了东莞经济的基本盘,那么,科技创新则是东莞能跨入“双万”新赛道的重要支撑点。
近年来,东莞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显著性突破,松山湖科学城正式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中国散裂中子源、阿秒激光等大科学装置组团式集聚,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成果连续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R&D投入强度提升至3.54%,高企数量位居全省第三,32家新型研发机构、900多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集聚发展,省创新科研团队连续十年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另外,东莞的科技创新工作还得到了“国字号”招牌。今年年初,东莞、佛山两市成功创建创新型城市。2021年,东莞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挺进全国城市20强、居全国地级市第三。
得益于科技创新支撑,2020年,东莞实现地均GDP达到3.92亿元/平方公里,经济产出密度在全国主要城市排名第三,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效。
随着创新生态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用脚投票”,纷纷来到东莞创新创业。在这其中,先知大数据董事长余旸就是其中的代表。
2018年,先知大数据董事长余旸从海外回国,东莞成为他创业的首站。四年时间里,先知大数据发展成为一家知名的产业互联网与数据服务方案提供商,通过专注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创新,将数字经济与东莞传统制造业融合,落地了一个个数字化转型升级场景。
来到东莞创新创业,余旸感受到这里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科研条件,“有政府政策的明确支持,数据科学、人工智能企业、上下游技术供应商也越来越多,为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应用落地提供了广阔空间。”
在东莞,与余旸有类似经历的高层次人才不在少数。截至今年7月,东莞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82.9万人,高层次人才达到20.5万人。其中引进高端人才1240名,包括双聘院士22名,省创新科研团队38个(总数量居全省地级市第一),省领军人才14名,“广东特支计划”入选者19人,市特色人才444名。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深刻认识到制造业发展瓶颈之后,东莞正在推进一场全市参与的科技革新,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核心提高发展能级,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华南城市研究会(智库)会长、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表示,对于迈向“双万”新赛道的东莞而言,科技创新将是其未来参与全球竞争的主战场。东莞要进一步实现与大湾区城市错位发展,提高全球高端资源配置能力,势必要将“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作为城市特色和底色。
今年8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支持东莞新时代加快高质量发展打造科创制造强市的意见》,其中,打造前沿科技创新高地是广东省赋予东莞的四大战略定位之首,这意味着东莞要在全省科技创新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围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前沿科技创新高地”这一目标,东莞的思路是,抓住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机遇,发挥工业应用场景丰富、创新主体众多等优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积极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与广东其他城市类似,与产业创新优势相比,东莞在发展过程中也一直面临着原始创新能力有限的瓶颈。于是,攻坚原始创新和加强基础研究也将成为东莞未来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方向。
林江认为,对于源头创新,东莞已经具备基础条件,原始创新的外溢性很强,在东莞拥有广阔的应用场景,东莞如果能解决高层次人才不足等瓶颈,左手抓先进制造,右手抓原始创新,那么科创与制造的深度融合将为东莞带来充沛的发展动能。
对于东莞的科技创新,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表示,东莞将进一步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支撑作用,把握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机遇,高水平建好松山湖科学城,加快筹建大湾区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深入实施“十百千万百万”人才工程,建设技能人才之都,全力打造大湾区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探索更多新经验。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于长洹,程浩 编辑:李振)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