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于占福:推动大湾区持续升级 打造研发与制造皆强的复合高地

21世纪经济报道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李振 广州报道
2022-12-24 05:00

世界三大湾区中,东京湾距离粤港澳大湾区最近,也在许多方面和后者有或曾有相似之处。例如,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较为完备的产业链体系,制造业举足轻重;而东京湾区则曾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带,在数次的产业变迁后,如今已转向知识型湾区。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之初,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旗下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联合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对东京湾区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对外发布《东京湾得失录-湾区实践十大启示》报告。彼时,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于占福深度参与了调研与报告撰写。

近日,围绕粤港澳协同发展、港口群竞合、保持核心竞争力等问题,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下称:南方财经)对于占福进行了回访,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于占福。资料图

大湾区应成为“双循环”枢纽节点

南方财经:从国际经验来看,湾区能够产生非常强大的外溢效应,是拉动全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你如何看待湾区经济?粤港澳大湾区有哪些优势和潜力?

于占福:湾区这个地理概念天然意味着水陆空立体交通综合节点,广域连通性以及连通效率都很高,各种经济要素流动便捷,从而也更能吸引经济活动中最为关键的能动因素,即“人(承担劳动力、研发创新源泉以及消费者群体的复合角色和功能)”的集结,很容易形成彼此强化的良性循环和马太效应。这是湾区能在不同的地理形态中脱颖而出,形成引领经济发展独特优势地位的一个核心底层逻辑。

而粤港澳大湾区是典型的湾区经济,优势和潜力明显。这里有多个世界级的交通枢纽,香港、广州、深圳均已在全球的航运和客货空运运输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香港,更是历史悠久的世界级航运和空运中心。它们共同打造了支撑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长期持续发展的立体基座。

同时,香港作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金融制度领先,金融产品丰富,结合大湾区内部越来越优越的金融合作机制,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充分的催化和推进作用。广州作为大湾区核心城市之一、国家中心城市,是大湾区联系其他地区的最佳桥梁和纽带,商贸资源丰富,广交会享誉全球。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成功培育了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等各自领域内的世界级知名企业,其在创新与突破维度贡献巨大。这些都是粤港澳大湾区极具特色的发展元素。

作为国家战略之一,粤港澳大湾区也获得了诸多政策红利,粤港澳三地正通过基础设施“硬联通”与机制体制“软联通”加速融合;大湾区拥有显著的人口年轻化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前往,对长远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保证了大湾区在中国以及全球范围内的持久竞争力。

南方财经: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启动以来,广东携手港澳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港澳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接下来,粤港澳三地如何进一步协同发展?

于占福:港澳是金融赋能和国际人才流通的重要阵地,依靠其与国际充分接轨的最自由和领先的金融市场,以及在身份和签证便利性方面所能实现的人才的便利流通,是大湾区发展的重要的软实力要素的集结地。大湾区需要借助港澳平台更好地实现与全球的金融联络和人才流通。

未来,港澳作为门户连接内外,内地作为大后方增强实体经济实力的分工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粤港澳三地接下来要继续完善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联通,推动更多的产业、金融、跨境、人才等政策的双向对接,促进各种实体和虚拟要素的充分畅通,这对大湾区的协同发展至关重要。

南方财经: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进入以创新为核心的阶段。大湾区在科技创新领域有哪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大湾区要建设成世界级科创中心,你有哪些建议?

于占福:粤港澳大湾区要更加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对创新成果予以坚决的保护,减少低成本的仿制甚至抄袭,才能保障好人才和研发力量,这是湾区经济面向长远竞争的根本薪火。

要打造国际科创中心,大湾区仍需要优化VC/PE等现代金融手段对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助力机制和市场环境,充分地向硅谷的“科研+金融+产业”的立体生态学习和转型。大湾区还需持续优化住房、教育和医疗配套设施等,这是一个当下非常重要的问题,会深刻地影响创新环境的可持续性。

另外,大湾区还需加大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持续投入(广州有比较好的基础,深圳正在快速追赶),在面向长远的基础研究以及面向中期的产业化研究以及面向短期的实用研究方面进行立体式布局,既保证短期的冲劲,也保有长远发展的后劲。

南方财经:“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大湾区产业发展有何启示?

于占福:粤港澳大湾区的所有创新,都可以同时瞄准巨大的国内市场以及广阔的国际市场。在有了过硬的产品基础之上,大湾区可以将国内市场作为服务的第一波段,由于更接近目的地市场,感知更准确和灵敏,所以市场投放速度最快,反馈获知更及时,更利于产品的先期推广以及持续的升级;同时,融合了对海外不同区域市场的独特理解和定制内容,就可以有更高的成功概率来全面输往海外。

大湾区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可以发挥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对接的枢纽作用,努力成为内地商贸资源出海以及海外商贸资源进入内地的第一优选地。

主动谋划和引导战略性产业的培育

南方财经:世界三大湾区中,东京湾距离粤港澳大湾区最近,也在许多方面和后者有或曾有相似之处。两者发展路径有何异同?

于占福:这两个湾区各自的核心节点在最早的发展阶段,都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在大湾区的概念和意识初步形成后,都有国家的顶层规划和推动。制造业均为两大湾区最突出的名片,且不断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但东京湾区只涉及一个政治管理体系,制度建设和标准化会更为便捷;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独特制度下建设的,国际上没有先例。湾区内部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也是一个独特的挑战。

南方财经:东京湾区的港-城-湾联动机制,对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未来的发展有何启示?如何把港口间的竞争关系转变为协调合作关系?

于占福:东京湾区拥有横滨港、东京港、千叶港、川崎港、横须贺港和木更津港等世界级港口,而且注重港口之间的规划和利益协调,将湾区港口整合为“广域湾区”,即对内独立经营、职能分工明确,对外作为整体参与竞争,从而提升了东京湾港口群的整体竞争力。港-城-湾联动机制是所有湾区都在践行的规律,大湾区也一定需要在这方面做好设计和实践。

以广州和香港为例,两者在集装箱货品上可能存在一定的竞争,但还是要更多从两个城市独特的贸易和转口功能上有意识地进行差异化分工,避免在集装箱操作以及海运价格上形成无谓的内部竞争。更重要的是,大湾区要从腹地市场建设、与国际和区域市场接轨等角度努力,一起做大整体的蛋糕。当整体蛋糕做大后,港口间就会形成彼此的备份,共同支撑大蛋糕的实现,尽可能避免出现大家因吃不饱而内部争抢的格局。

南方财经:东京湾区从制造业转型升级为高端制造中心,靠的是合理搭建产业梯度体系,坚定追求核心技术地位。大湾区如何避免制造环节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地区,以保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于占福:随着时代发展,一个地区的收入水平逐步增高,劳动力成本和多种生产要素成本价格自然也会走高,逐步丧失面对特定产业的成本优势,从而一些制造环节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地区,这是自然的经济规律,没有办法强行逆转。

留不住的不必强留,更多的是未雨绸缪地开始培育新兴产业,进行置换后的接棒发展,这种动态的眼光和思路是关键。而这种动态的观察思考,后续战略性产业的选择和培育,更多要来自当地政府的主动谋划和政策引导。

东京湾所形成的从研发、制造、销售、生产性服务的产业链闭环,也避免了由于产业空心化对外部的过度依赖,同时注重技术的不断创新升级,成为全球闻名的高端制造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有雄厚的产业基础,未来发展中应注重围绕制造完善研发、生产性服务的全产业链布局,避免未来发展过程中制造业逐步向低成本地区迁移而带来的本地空心化。同时,要持续追求技术升级和创新,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大湾区从世界工厂升级为世界研发中心加制造中心的复合高地,铸就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南方财经:东京湾区的繁荣离不开丰富多层次的金融工具,尤其是政府金融对于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的倾斜,支撑了其电子等高端制造产业的全球领先地位。这对粤港澳大湾区有何启示?

于占福:可能的工具包括对企业发展初期的税收优惠和纳税返还,对核心员工的所得税的优惠以及相应的奖励,对政府主导的以及社会化的VC/PE的充分引入,对科研成果对价入股的制度的保障,对企业股权一二级交易市场的进一步深化建设,多元的企业债以及IPO平台的搭建,海外资金的引入等。同时,一定要做好配套的风险防范制度,任何金融创新必须搭配对应的风险监控和风险治理机制,保障实施过程中的稳健,从而有效保护创新的信心、决心和持续的热情。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李振 编辑:杜弘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