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产业迭代“冲刺”:粤港澳科创协同势渐成 一流营商环境引聚大项目

21世纪经济报道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梁施婷 广州报道
2022-12-24 05:00

面向现代化新征程,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加速融合,将助力我国产业链升级迭代,进一步迈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

今年,联测优特半导体(东莞)有限公司(简称“联测优特”)全年出口额预计将达成50亿元,与去年相比有不小的增幅。

自2003年,该公司前身的工厂从香港迁到东莞,联测优特一路见证了广东半导体产业集群的成长。“当年,东莞大部分企业都是‘三来一补’的制衣厂、鞋厂和电子厂,半导体是一个全新行业。现在,东莞已经发展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半导体产业集群,能够明显感受到广东省内产业链的支撑也更加成熟。”联测优特人事高级总监陈肇卫表示。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从投资驱动加速向创新驱动转型,粤港澳大湾区再次走在新一轮创新发展的前沿。在作为全球出口贸易枢纽的同时,粤港澳大湾区正逐步转型成为新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从昔日的“世界工厂”加快蜕变升级为“中国硅谷”。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瞄准国际先进标准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培育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

经过数年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城市合作、产业互通正变得愈发紧密,产业集群呈现出明显的跨城市的特点,科学、技术、生产在不同的城市之间不断实现一体化整合,形成了以香港、深圳和广州为联动核心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面向现代化新征程,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加速融合,也将助力我国产业链升级迭代,进一步迈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产业集群植根湾区

一组数据显示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亮眼“成绩单”: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约2.4万亿元;拥有世界500强企业25家,比2017年增加8家。今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深广高端医疗器械集群等七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入选工信部公布的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进一步向世界先进水平“冲刺”。

未来,广东还将进一步加快新兴产业集群培育,聚焦优势领域打造若干新的万亿级产业集群。其中,包括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在内的多个产业集群,被认为将是最具优势的突破领域。

近一个月来,2022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海外分会场已在欧美和亚太地区18个国家举办了20场系列招商活动,重点招引根植性强、竞争力强、固定资产和人力资本投入大的科技类、制造类外资项目。

例如,广州明确靶向招商方式,围绕补链、强链、延链,加强项目谋划。12月中旬,广州有两个招商团组分别赴日韩方向、德国瑞士方向,围绕汽车产业链、生物医药、机械装备组织招商,对接项目资源,拜访跨国企业。

广东还提出,要打出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五外联动”组合拳。“有需求才会有订单,有订单才会有企业愿意进行投资,才会有研发专利升级的现实动力,最核心的是科技成果转化和扩大消费群体的问题。”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表示,引进大项目不仅有利于该城市自身产业发展,还会因为产业链上下游的协作,带动周边城市相关产业发展。

以生物医药产业大项目为例,除传统药企的订单合作、物流供应链关系,广东不少大项目还涉及高端研发的新型产业链关系。这些新型产业链关系涉及大数据、物流配套的重新定义,很有可能形成基于云端的新型产业链,区别于传统因地理位置相近的县、镇内部形成的产业链。例如,研发基地在深圳、制造基地在东莞、销售中心在上海。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也正在锻造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冠军企业,以此衔接产业链断点,增强产业链韧性、提高经济抗风险能力。今年8月公布的《广东省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征求意见稿)(简称《细则》),明确了优质中小企业由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个层次、梯度衔接组成。

“十四五”期间,广东将推动培育十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一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千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同时,鼓励大型企业将优质中小企业纳入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开放产业集群图谱,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创新型中小企业通过持续创新,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粤港澳三地共享创新

过去,粤港澳之间的产业联系被形容为“前店后厂”。港澳坐拥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和金融业,珠三角地区则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如今,这种劳动分工格局已经改变,正走向融合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何润生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要诀在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这需要大量的人才、资本、政策支撑,除企业参与以外,还涉及政府、科研院和高等院校等主体的协同和配合。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9月正式开学,这被视为参与大湾区产学研创新的重要力量。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透露,港科大至今已孵化数百家独角兽企业,未来“香港科技大学2.0”将在知识转移创新方面重点发力,用新的科研成果孵化新的产业。

广东还尝试探索“学科+产业”的园区发展模式带动创新。近日,中山大学、广州市政府、科技领军企业协同建设的生物医药与新型移动出行未来产业科技园,入选全国首批10家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单位。

作为大湾区第一家未来产业科技园,该项目将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工作,加快集聚人才、技术、资金、数据等创新要素,完善创新创业生态,探索未来产业的新模式、新路径,并承载产业新生态构建。

以园区带动创新的发展思路,国际上早已有迹可循,被公认为世界一流园区代表的美国硅谷、中国台湾新竹、印度班加罗尔、英国剑桥等八大工业园区均建立了一套适合园区自身发展的模式。作为国内“园区经济”先行者,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园区历经40多年迭代,已由最初的“要素群集”阶段的园区1.0时代,发展到聚焦产业链的2.0版,并向打造产业生态、产业社区的3.0版探索。

其中,园区3.0版以东莞松山湖高新区为代表。近年来,松山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创新生态体系,集聚了以散裂中子源为代表的一流大科学装置集群,以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为代表的一流科研平台,以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为代表的一流大学,以华为、生益科技为代表的一流高新技术企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部副部长卓贤表示,从当前的国际发展环境来看,全球产业链调整的速度正在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在这一轮产业链空间重组的过程中将面临更大机遇与挑战。

“要掌握主动权,粤港澳大湾区一是要将‘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企业不仅要主动把产业链低端环节转移出去,还要将价值链中更高附加值、更具技术创新的环节引进来,实现国内国外产业链的互动。”卓贤说。

打造国际先进营商环境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拥有近50家“独角兽”企业,1000多家产业孵化与加速器和近15000家投资机构,形成了以香港、深圳和广州为联动核心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进而带动全国整体产业链升级、逐步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发展。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好的营商环境也意味着生产力、竞争力。过去五年来,广东每千人拥有企业数从38户提升到54户,达到中等发达经济体最高水平,广东企业活跃度超过74%。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框架下,广东着力打造与港澳衔接的国际营商规则。例如,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1年从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建设、发挥知识产权助推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等方面提出16项重点任务,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融合创新发展。

作为国内市场主体规模最大、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之一,深圳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今年,深圳制定并发布了《深圳市建设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实施方案》,正式开启营商环境5.0改革,从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开放环境、政务环境4个方面提出了12个领域的任务内容,并明确要在今年落地实施的首批200项具体改革事项。

营商环境的优化推动更多制造业大项目落地建设。今年以来,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二期、华润微电子深圳12英寸集成电路项目、贝特瑞4万吨硅基负极材料扩建项目、迈瑞医疗器械标杆制造基地等先进制造业项目相继开工,夯实深圳先进制造根基。据深圳市发改委介绍,下一步深圳将推动出台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细胞和基因产业、智能网联汽车管理、前海投资者保护等营商环境重点领域的相关立法,为建设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提供最根本、最稳定、最长久的保障。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广东以深化营商环境改革为抓手,瞄准最高标准、最优水平,持续改善投资环境和市场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充分激发了市场活力,增强了广大企业一心一意谋发展的信心和能力,成为了深受海内外青睐的投资热土、创业沃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陈万灵表示,抓大环境、建好环境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广东强化营商环境建设利于企业释放活力,这一点在全国来说都是超前的。

如今,广东营商环境建设已经从过去侧重搭建“四梁八柱”转向如今注重“绣花”功夫。据介绍,未来广东将进一步对标国际国内先进,制定广东省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方案,形成省内各城市齐头并进、区域间营商环境更加均衡的新格局,以更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的内生动力。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梁施婷 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