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进程下企业转型的共识和挑战

中国企业公民论坛2022-12-26 15:06

碳减排并不只是做减法,其实更多的是做加法。碳中和赛道坡长雪厚,有非常多的新的发展空间。

/柴麒敏(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

气候变化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特别是今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强度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根据科学家的评估,这一轮气候变化,主要是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所造成的。到目前为止,我们向大气中已经排放了约2.5万亿吨二氧化碳,按照各国达成的政治共识,也就是巴黎协定“努力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限制在工业化前平均温以上1.5,剩余的碳排放空间大概只有3,800亿吨到1.2万亿吨二氧化碳,如果按照现在每年排放将近60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速度,只够我们排10-20年,所以这个问题已经变得非常紧迫。特别是在新冠疫情之后,尽管经历了一个短暂的排放下降,但是过去两年排放又开始回到原来的轨道。

气候变化,按照联合国秘书长的说法,已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政治经济以及非传统安全领域,可能是最受关注,而且对未来的全球发展影响极为深远的一个议题。这个话题的背后,是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我们知道,每一次产业革命都是从能源动力革命开始的,它又与经济发展模式,国际贸易、金融相关,特别是涉及到产业竞争的问题,也就是说,气候变化问题,其实背后是发展的核心问题。气候风险已经成为经济和金融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新的风险敞口。

到目前为止,全球已经有130多个国家以不同形式提出了碳中和目标,这些国家的经济总量占到了全球的90%以上,特别是像中国、美国、欧盟这些大的经济体提出碳中和目标之后,毫无疑问,碳中和接下来就会成为全球产业投资、能源市场资金流动非常重要的一个新兴规则。

首先,因为气候变化,我们需要从现在的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体系,转向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的新型能源体系。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转型投资。去年的投资已经达到7,550亿美元,五年前这个数据才3,000亿不到,增速非常快。

第二是金融,金融是实体经济的反应,以绿色债券为例,绿色债券在国际上主要指气候债券,去年的发行规模首次达到了6,210亿美元,相比于2020年也是翻了一倍还要多;

第三是与气候变化直接有关,如果没有气候变化就不会有的特殊市场,即全球碳市场,去年的交易额首次达到了7,600亿欧元,复合增长率非常快。中国在这方面的表现也非常突出,我们连续10年左右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投资国。去年,

我们的投资大概占到了全球的35%以上,是美国的2.3倍,而且这样的优势已经保持了35年,这也是我们有信心推动双碳目标非常重要的一个产业基础。

绿色金融方面,我们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方面的发展,也是非常亮眼的;去年7月我国启动了全国碳市场的上线交易,尽管目前交易额还不大,但是未来发展的潜力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在当前全球治理的大背景下,在目标、主要任务、路线确定下来之后,非常重要的就是尽可能调动资金资源,这里面包含了两个部分,一是公共资金的投入,其次,还需要大量社会资本的投入。现在全球每年气候资金的需求大概在10万亿美元这个量级,但是目前我们每年投入的资金规模还不到1万亿,所以需要很多社会资本进入到这个领域。但社会资本进入必须要有合适的规则,这就是全球的碳市场,也就是碳定价的政策。我们看到已经有大量的机构投资者在参与。

金融机构是有嗅觉的,只有有利可图才会参与进来,像贝莱德、巴克莱花旗、德意志、摩根大通、高盛等都在参与碳市场,形成了从一级市场项目开发到二级市场衍生品交易股权的直接投资,以及碳资产管理。目前参与到与气候有关的倡议行动联盟中的机构投资者大概有500多家,管理的资产规模大概接近60万亿美元,去年美国的GDP23万亿美元,60万亿美元未来可以做很多事。

由于气候变化下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存在竞争,国际上不断涌现出很多单边措施,涉及到比如像碳贸易壁垒,像欧盟预期从明年开始(尽管有一个过渡期),会陆续对电力、化肥、钢铁、铝、有机化学品等主要高耗能产品征收碳关税,而且从2024年开始,欧盟预期还会针对像工业储能、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设定电池产品碳足迹的限额标准。

中国是动力电池的主要生产基地,大概70%左右的产能都在我们国家,未来有可能会因为这个规则进不了欧盟市场,美国也在酝酿相关的政策,毫无疑问这些政策很多都是指向中国这样的贸易大国,所以这需要引起我们下一阶段的高度关注。

全球目前已经有800多家大型企业提出了碳中和目标,而且这些企业不仅仅是自身提出目标。比如,苹果在中国大概有近1,000家供应商,它要实现碳中和,就不仅仅是其美国总部实现碳中和,而是需要所有供应商同步实现碳中和,而且要求2030年前要实现百分之百可再生能源,这些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上把很多减排的责任和压力,传导到了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现在全球越来越多关于ESG信息披露、责任投资等方面的要求,这也使得未来企业在国际竞争方面,会面临一系列进入门槛,遭遇很多新的挑战。

我们看到有大量重点领域的企业,包括高耗能、高排放传统产业,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有相当一部分都早于国家的目标;有很多新兴领域,比如汽车制造业,因为国际贸易的约束,提出了更为积极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比较意外的是,大量信息科技头部企业,还有金融机构,也提出了很多赋能的方案,信息科技互联网企业,他们的排放主要来自于数据中心的间接排放,排放量并不大,但是他们盯准了碳中和背后巨大的投资机会,以及未来双碳、数字化发展的巨大增长空间。

企业未来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做非常多的工作,我们现在叫四步法:

第一是企业的碳盘查和行业对标,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排放有多少,与行业水平相比大概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与国家政策相比有哪些短板;

第二步,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设定相关目标,设定可行的经济和技术减排路径,不同企业可能有不同的策略;

第三步,实施相关的减排行动,既包括技术创新,如工艺流程的改造,使用更多的绿电,同时也可以运用一些创新工具,比如碳市场交易购买碳信用;

最后是做好信息披露,目前正在从原先的自愿性披露,逐渐转向强制性信息披露。

未来,碳中和具有非常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机遇。其实双碳、碳减排,并不只是做减法,大量的其实都是在做加法,碳中和赛道坡长雪厚,有非常多新的发展空间。对企业来说,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长期的挑战,同样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本文根据作者在2022年中国企业公民论坛的演讲整理而成。)

(作者:中国企业公民论坛 )

中国企业公民论坛

官方账号

《21世纪经济报道》于2003年在中国率先引入“企业公民”理念,并于2004年发起主办中国企业公民论坛。在各界人士支持下,借助每年内涵丰富且颇具前瞻性的主题讨论,中国企业公民论坛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及商界领袖的参与,成为当下企业管理及企业社会责任(CSR)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年度盛事之一。21世纪企业公民研究——案例征集同期举办。详询:朱女士:18680470940 案例提交:zhujia1@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