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守正创新,只有在这样的原则下,我们才能够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场域中找到中国特色的社会创新机遇。
文/张强(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很多人都已经感受到,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这背后,既有我们当下感受的疫情冲击之下的世界发展,也有刚刚结束的COP 27,以及COP 15,都在讨论全球气候变化议题,当然还有地区冲突带来的全球震荡。
在这样一个全球大变局中,我们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会面临一些挑战。在这些挑战中,作为创新者,常常会面临着以下问题:很多社会问题是复杂的,我们是不是可以改变一些复杂的解决方式,但好像在时点上我们又总是很难找到一个恰当的时机。我们今天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面的创新,我们也需要社会创新。
社会创新其实是一个使用了很久的词汇,这个词汇描述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就是各类组织,不仅仅是公共组织,也包括商业组织、社会组织,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如何推动满足社会需求、创造社会价值、促进社会进步这样的创新行为,以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善治,这是我们对于社会创新的定义。
如果从全球来看,大家的认知也是一致的。首先,社会创新针对的是突出的社会问题;其次,它比现有的解决方案更为全面、系统,更为底层的创新方式,这些方式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这是我们对于社会创新的基本认知。
我们现在要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创新可能不仅仅涉及到制度的变化,也会涉及文化的深层次秩序,以及法律底层秩序的修订,对于社会创新,我们有几个认知与大家分享:
第一个认知,社会创新是构建社会智力共同体的重要渠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其实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一个国家战略。社会创新是实现这一战略的重要渠道。在政府、私营部门、社会组织这三个圈层中间,我们可以看见一些新型的合作关系。无论是政府与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还是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以及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之间的以战略CSR与社会企业这些创新型的形式和主体推动的社会创新,以及在三者之间交互的社会影响力债券这一融合方式,这都是推动社会创新的做法,这些做法本质上来看可以打破传统组织间的分离,可以提供为解决过去在传统意义上政策、市场调节这些经典工具可能失灵的新的替代方案,而且可以为长远的结构性解决探索新的路径,这就是实现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能够探索一条共建共治共享的道路。
第二个认知,社会创新也是把握全球可持续发展机遇的关键抓手。
我们大家都看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气候变化,以及地区冲突,都会导致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在SDG(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践行进程中严重滞后,但是这一全球性的努力一定会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技术,也要找新模式、新理念。通过社会创新这样一种方式,我们可以迎合推动SDG的实现,社会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抓手。
第三个认知,社会创新也是我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
在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碳中和这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格局、新阶段中,社会创新肯定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战略支撑。我们一定要有对于社会需求的系统把握,以及多元主体合作形成的创新模式,这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
第四个认知,社会创新其实是新常态,是应对不确定性的底线思维。
在当前这样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这是我们的总基调,基于此,我们怎样系统地调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就需要我们能够真正针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来进行创新发展。
它不仅仅是企业微观个体的生命线,也是我们整体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稳中求进的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
最后一个认知是,共同富裕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策略,如果我们需要实现缩小地区差距、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城乡差距,特别是我们还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前进的过程中,社会创新是实现目标的重要路径。
在当前国家推动的乡村振兴战略中,我们可能存在社会创新的空间,这是重大的机遇。
如果从整个发展层面上来看,我国的乡村振兴有非常丰富的发展空间,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投资发展行动,孕育着产业发展主体培育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的投资机会。
在这样一个产业赋能乡村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需要传统的产业发展的速度,而且要结合乡村,通过创新思维重新考量我们如何去确立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的策略,根据我们过去的研究,建议可以高度关注几个方向:
一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心,我们认为还是在于农业的转型升级。虽然今天城乡人口的分布,以及快速的城镇化,但我们依然要关心农业的转型升级;
第二,就创新方向而言,如果我们要实现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那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社会服务,我们还要实现城乡之间的均等化。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新基建其实是一个创新的方向。我们强调,不是简单外部资源的输入,而是真的像社会工作的很多思路一样,我们要助人,要去唤醒,要去激活,要通过文化经济的综合发展进行推动。
我们怎么样在现有的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基础上,推动贫困地区自己做大做强自己的优势特色产业,去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
而且在新基建中,除了过去传统的水利、道路、电力、通讯这些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我们更需要关注提升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风险管理基础设施,以及治理等支撑性基础设施这些新型基础设施的保障和服务能力。
特别是,我们希望能够推动一个人性化的乡村建设,农民才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如果没有农民这一微观单元的激活,乡村振兴这一盘棋很难下的好。
我们怎样才能够激发现有的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无论是在构建农业产业化经济体系,农村现代化产业的提升,这些都需要经营主体化和组织化。
成都、北京这些地方都率先推出了政策,呼吁社会企业,这些方式其实是让外部的企业力量、外部的资源,与本地禀赋进行结合的一些新的方式。这些方式可能会释放出新的推动力。
第二个方面,在创新金融工具上,如影响力投资这些工具,我们不仅仅要节流,更要开源,发展融资的多元渠道,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怎么推动创新金融工具,利用影响力投资这些方式带动产业资本在向乡村振兴的有效流入。
当然我们也需要推动企业,让国企、民企、跨国企业能够通过ESG战略、CSR管理框架,在面向影响力投资这样一个价值导向中,能够实现可持续参与乡村振兴的格局。
最后,最重要的一个核心观点,除了创新之外,还需要有系统思维,我们怎么样推动政策的规划、治理的创新,然后在这个框架下,又能够融合在商业向善、资本向善、技术向善的潮流中间,推动与社会组织携手,来完善服务递送、加强社会连接。
以人为本,守正创新,只有在这样的原则下,我们才能够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场域中,找到中国特色的社会创新机遇。(本文根据作者在2022年中国企业公民论坛的演讲整理而成。)
(作者:中国企业公民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