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论坛丨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研究所所长孔令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任务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赵凤玲 上海报道
2022-12-27 13:36

21世纪经济报道特约记者 赵凤玲 上海报道

12月27日,由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指导,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学术指导,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发起并主办的“2022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论坛”在上海正式举行。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城乡发展研究所所长孔令刚受邀发表主题演讲。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前景良好,也是大势所趋,但仍然面临不少体制机制障碍,不是短时间就能克服的。一体化发展政策制定及执行过程中存在短期化、地方化、碎片化等倾向。”孔令刚在会上表示。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间是什么关系?

 孔令刚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肩负起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经验的新使命。 

“长三角区域,可以在很多方面率先做出很多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区域的率先实现提供案例。”孔令刚说。

具体而言,可以更大力度探索跨越传统行政边界的新型经济区域构建方式,更大空间范围探索统筹资源和优化资源配置,建立要素跨省流动利益兼容机制,协调各个省、市的产业发展和要素流动,增强跨省投资和产业链跨省布局等的协调性,增强政策协同、深化分工合作,产生更有效率的一体化成果,以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的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那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当前面临哪些新形势呢? 

对此,孔令刚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是个人秀,不是某个省、市单边突进,而是团体赛;也不是简单的产业转移或先富带动后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要区域内各成员既要突出特色,又要整体协同。 

“当前,我们能够直观感受到的是物理空间的打通,基础设施连通网越织越密、交通越来越便利,然而市场的碎片化、行政的分割化问题不是短时间能够打破的。”孔令刚表示。

他总结说,长三角区域发展到了要更大力度统筹区域政策体系,重塑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阶段。三省一市要各扬所长,拉长长板,贡献长板,攥指成拳形成合力,让“地理近邻”变成“产业近邻”、“公共服务近邻”。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新任务

面对新形势,孔令刚提出,应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出新要求和新任务。

“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层面对长三角区域的定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级三区一高地’,即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引领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这个定位是比较高远的。结合当前的面临的三重压力,我认为可以进一步细化,因此提出‘三个探路者’和‘二源二区’的新任务,供学术界、专家、媒体探讨和批评指正。”孔令刚在论坛中指出。

“三个探路者”,具体而言指:

●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探路者;

●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探路者;

● 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探路者。 

孔令刚指出,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势,最重要的是保护市场主体,市场主体能活下来,才有产业,有产业才有就业,老百姓才有生业。

“在当前的困难形势下,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长三角区域应该率先有探索,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所以是第一个探路。”孔令刚表示。 

第二个探路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这是国家赋予长三角区域的一个特殊使命;第三个探路是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方面上海一直起到了带头引领的作用,接下来需要更高水平的开放、制度性体制性的开放。这三个探路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另外一个层面,孔令刚提出,长三角一体化要建设“二源二区”。

“二源”是指原始创新动力源、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二区”是指融合创新示范区、开放创新引领区。

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北京怀柔、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长三角区域有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因此长三角区域要成为代表国家参与世界创新竞争的一个区域,产生更多的原创性知识。另外,从物理融合到化学融合,打破创新机制限制,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空间还非常大。”孔令刚所长在会上表示。

(作者:赵凤玲 编辑: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