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加快构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经济生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12-28 05:00

推动产业生态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让职业教育更好融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2月27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最近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有关情况。这是党的二十大后中央部署教育改革工作的首个指导性文件,党的二十大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之高前所未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分量之重前所未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这其中最主要的部分,还是产教融合,此次《意见》的重头部分即在于此。按照教育部的解释,职业教育改革重心由“教育”转向“产教”,更加注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从“教育”转向“产教”的战略,抓住了当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牛鼻子”。不能深度嵌入产业生态的职业教育,效率必然是低下的;与产业生态高度融合的职业教育,才能为社会经济系统提供高效的职业人才供给。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形成高效的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产教融合的形成,有赖于职业教育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等公共部门与区域经济主体之间的主动自觉的融合努力。

学以致用,知行结合,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劳作中学习手艺,是职业教育的不二法门。以往服务于国有企业系统的职业教育体系,其实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国有职业教育体系,依托于也服务于各个行业系统或者各个大中型国企,直接为行业系统和企业输送基层工人,行业系统和企业为学生提供长期见习的课堂,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也受惠于行业和企业的直接需求,毕业后也多有进入所依托的行业和企业就业的机会,学生参加工作后因此可以较快进入状态。这是一种特殊条件下的产教融合系统。

传统国有经济体系内部的职业教育系统的市场化改革,以及市场经济主体囿于兴办教育成本较高而缺乏积极性,形成了市场条件下职业教育与产业体系之间的较大距离。在公共部门尚未主动介入的情况下,职业教育主要是公共教育部门的事情,市场企业主体和地方客观上缺乏大力投入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般等着现有职业教育部门的人才输送,等着“摘果子”。职业教育与产业生态的这种距离,既体现在产业生态缺乏投入职业教育、为之提供助推力的努力,也体现在职业教育脱离于产业实际需求的现象,更体现在急需职业技术人才的诸多经济发达地区投入职业教育的力度仍有待加强。

从“教育”转向“产教”战略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建产业生态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深度融合。这种深度融合很难再是国有经济体系内部的产教融合方式,但仍然有赖于各个公共部门之间的良好合作和主动作为。说到底,谁对于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谁就应该更积极、更大力地投入职业教育。既有统筹之责又有能力的关键主体有两个,一是地方政府,一是行业的担纲者。对于职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大、受益于职业教育体系多的地方和行业,不能再满足于“等靠要”,而是要更主动地作为,一是大力投入职业教育,二是自觉推动在地产业生态向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孵化器。

可以看到,《意见》突出强调了“区域”尤其是市域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要行动者角色。现代职业教育要讲究“区域布局”,要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反过来,相关区域也得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意见》提出,支持省级人民政府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产教联合体;围绕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和重大战略,选择有迫切需要、条件基础和改革探索意愿的省(区、市),在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等方面改革突破。这些举措对有较大需求的地方政府提出了投入职业教育的方向和方法。

《意见》也提出,优先选择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支持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校、职业学校牵头,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汇聚产教资源,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面向行业企业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这些举措都抓住了重建产业生态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关键,让职业教育更好融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