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骏:我国处转型金融初级阶段,金融机构应转向“投行思维”
2022年12月19日,在亚洲金融年会会议周期间,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经济研究院举办“2022碳中和主题论坛”,论坛主题为“‘双碳’从目标到落地,如何发现新价值、新机遇”。
“在全国出台统一的界定标准、披露要求和激励机制之前,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尽快出台自己的转型金融目录,鼓励企业转型。”二十国集团(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共同主席、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出席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金融机构应逐步转向“投行思维”,帮助企业聚集相关资源,推动企业编制科学的转型计划。
近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上批准了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提交的《2022年G20可持续金融报告》,其中包括《G20转型金融框架》等重要内容,首次就发展转型金融形成国际共识。
马骏。资料图
马骏介绍,《G20转型金融框架》内容共包括五大支柱和22条原则,五大支柱分别是界定标准、披露要求、金融工具、激励机制和公正转型。
首先,在第一支柱,转型活动和转型投资的界定标准方面,《G20转型金融框架》认为,界定标准应该有助于市场主体降低识别转型活动的成本。马骏认为,界定标准应该是简洁、有效地帮助市场主体,包括企业、投资方来规避“假转型”风险,而不是高成本的冗长评估;界定标准也应包括透明、可信、可比的减排目标;同时还应该具有动态性,适用于多种场景,并在国际间具有可比性和兼容性。
第二支柱是对转型活动和转型投资的披露要求。《G20转型金融框架》对转型融资的主体提出多项具体要求,其中包括:披露具有可信度、可比性、可实验性和有科学依据的转型计划和具体中长期目标;披露落实转型计划的公司治理信息;明确计量排放数据和其他指标的方法学以及披露资金用途和所支持的转型金融活动KPI。
第三支柱是转型金融工具。《G20转型金融框架》提出,未来应发展更多其他类别的转型金融工具和风险缓释工具,初步形成转型金融的工具箱;同时,无论使用哪种工具,都应引入奖惩机制。
第四支柱是激励政策,《G20转型金融框架》提出各国应推出一批激励政策和机制,同时金融机构也应该帮助发展中国家设计这些机制。在具体政策方面,马骏表示,可以通过优惠融资、政府担保、贴息和转型金融工具的认证补贴、政府基金投资、优惠税率、央行金融政策等激励政策来推动企业完成转型。
第五支柱是公正转型。公正转型指的是在推动转型的过程当中,要充分考量负面社会影响。马骏将具体措施归纳为三个动词:评估、披露和缓解,首先要鼓励转型金融的融资主体评估转型活动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其次要披露这些影响;最后采取措施来缓解这些影响。
(作者:李德尚玉,实习生刘漪婕 编辑:李博)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