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黄群慧:中国式现代化的四大创新超越和经济前景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正是我国适应新发展阶段各方面重大变化、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主动选择,是新发展阶段的经济现代化路径必然选择。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新在哪里?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路径?未来我国将面对怎样的经济前景?21世纪经济报道就此专访了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
在黄群慧看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一定要把握住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性质、中国国情要求以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目标这四方面要素,这四方面要素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整体,它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黄群慧。资料图
中国式现代化的四大创新超越
《21世纪》: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开始现代化探索,但各国国情不同,世界上既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普适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哪些特别之处?
黄群慧: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而且在四个方面实现了创新超越。
第一个方面是坚持了“人民中心论”的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资本中心的逻辑,尤其要求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了人民中心论和发展全过程的人民民主理论,同时也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
第二个方面是坚持了“本国国情论”的现代化的战略路径。基于本国的国情,我国探索出了自己的现代化的发展动力机制和发展战略。例如,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一以贯之地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制定实施五年发展规划来推进经济现代化,目前正在实施第十四个五年计划;坚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质量优先的经济增长,超越了传统的西方经济增长理论。
第三个方面是坚持了“文明协调论”的现代化的目标导向。当前我国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从而超越了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单维文明演进逻辑,深化各类文明交流互鉴还打破了传统与现代、中华与世界的文明冲突逻辑。
第四个方面是坚持了“和平发展论”的国际化发展模式。我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实际上打破了两种极端的理论。一种是发展中国家的依附发展理论,即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需要依附发达国家。而中国已经走近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没有处于被“边缘”和被“半边缘”依附发展地位。另一种是“国强必霸论”,中国虽然走向富强但并没有走向霸权,一直在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也证明了“修昔底德陷阱”的谬误。
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21世纪》: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了“两步走”战略安排,如何描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
黄群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时代十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1世纪》: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如何理解新发展格局?
黄群慧: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对于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具有重大意义。
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跃上了新的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1万美元,成为经济总量第二、制造业总量第一的超大规模经济体,无论是供给能力还是需求潜力都具备了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支撑并带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条件和基础。
与此同时,随着需求结构和生产函数的重大变化,“卡脖子”技术供给、市场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造成的供需脱节、循环不畅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原来建立在劳动力等要素低成本优势基础上的出口导向工业化、市场资源“两头在外”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发展阶段了。加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环境日趋错综复杂和不确定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等一系列重大变局因素影响广泛深远,经济逆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全球贸易格局、产业链供应链布局面临着巨大冲击,这要求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提升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和可持续性,新发展阶段需要一个更加强大和有韧性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因此,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正是我国适应新发展阶段各方面重大变化、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主动选择,是新发展阶段的经济现代化路径必然选择。
我国经济现代化将跨越三个关键节点
《21世纪》: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逐步实现,我国未来经济会有着怎样的发展前景?
黄群慧:我们对2020年-2050年的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做过一次全面预测,在基准情况下,从2020年到2050年,随着接近中国式现代化的逐步实现,整体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会逐年下降,但直到2050年仍能够保持在3.3%之上。在2050年之前,我国经济发展也会经历三个关键节点。
第一个是“十四五”时期结束,我国建设新发展格局、现代化经济体系将会取得重大进展,人均GDP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达到高收入国家门槛的水平,我们预测可以达到14600美元左右,这对于一个超过14亿人口的大国而言,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
第二个是2035年,我国将正式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形成新发展格局,我们预测人均GDP将达到25500美元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前提是2025年-2035年我国经济需要保持4%-5%的潜在增速目标。
第三个是2050年左右,如果从2035年到2050年能够实现3%-4%的潜在增速目标的话,到2050年前后,我国人均GDP将会达到48700美元左右,我国人民共同富裕也将基本实现。至此,中国将真正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具体细化到消费、投资、外贸“三驾马车”的表现,到2050年,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接近80%,投资贡献占比将达到25%左右,进出口可能是-3%左右,依靠外需出口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情况会有所转变。
当然,以上所有的结果都是在基准情况下的预测,目前确实也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风险。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面临的主要矛盾,将会是实现现代化的强烈发展意愿与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阻滞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风险,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受阻带来的创新乏力风险、重大的国际政治军事冲突以及全球危机都可能带来极端的环境风险。
可以想象,一个拥有超过14亿人口的大国要迈进现代化,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其艰巨程度、变革深度、影响广度极为深远,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可以实现的,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也将向世人表明,一个后发国家即使不具备先发国家那样的发展条件,只要锚定自己的现代化目标,立足本国国情坚定探索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也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开拓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新路径。
(作者:缴翼飞 编辑:李博)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