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 抗疫概念板块有哪些新趋势?
12月7日,随着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疫情防控措施“新十条”的发布,我国正式进入疫情防控新阶段,基于个人疫情防治的医疗产品需求风口加速到来。
其中,受政策调整影响最大的当然是核酸检测,其主导地位被以家庭自测为使用场景的抗原检测取代。另外随着居家隔离成为主流,个人疫情防治新冠相关症状的药物一时成为抢手货,像退烧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更是一盒难求。此外,新冠口服药、家用制氧机、血氧仪,以及新冠疫苗等也都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
在防疫方式转向的特殊情况下,叠加政策和市场利好,不少细分赛道短期内爆发出强大增长空间,虽然在资本上引得广泛追捧,但是到底能持续多久,仍值得思考或观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抗原检测还能“红”多久?
自“新十条”出台后,核酸逐步“退场”已成定局,抗原检测产品一跃成为新冠检测的主要方式。国金证券认为,阶段性需求爆发或带动抗原产品的放量,生产厂商及相关渠道有望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过,抗原试剂是否能成为下一“造富神话”值得商榷。
一方面,从抗原试剂上市销售伊始,价格便受到集采限制,价格战不可避免。从3月中旬至今,全国超过20个省份已完成抗原检测试剂的集中采购工作。12月以来,甘肃、贵州、吉林等地均发布抗原检测试剂盒限价挂网通知,挂网价格下调为每人份3.9元左右。
对于目前市面上抗原试剂价格上升的情况,多位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目前各家获批抗原产品的产能都在扩大,厂家会达到产能高峰期,抗原试剂供应达到平衡。
另一方面,非强制性的“自主检测”为后续放量带来不确定性。就海外市场来看,随着海外疫情防控逐渐放松,对抗原检测需求也逐渐放缓。目前,国内抗原试剂虽仍有出口,但从第二季度开始,出口数额相对今年第一季度均大幅下降。
自行购买新冠抗原检测试剂是一种“自律行为”,主动付费的用户规模远小于强制性核酸检测的规模,相关上市公司业绩兑现能力也有限。
对于抗原检测的后续发展,此前即有业内人士表示,未来抗原或向新冠流感双测方向发展。据了解,海外已有相关产品获批上市。
国内也有新冠流感联检产品。早在去年8月,思路迪研发新冠和流感核酸联检试剂盒获批上市,9月正式在上海投产分发。万孚生物12月19日在投资者平台表示,公司分子优卡斯平台的新冠/甲流/乙流三联检试剂可对新冠、流感进行鉴别诊断,该产品已获欧盟CE认证。
家庭用药新需求
随着居家隔离人数不断增多,特别是感染新冠后的症状与感冒类似,个人新冠防治市场对退烧、止咳类药物需求也迎来爆发式增长。
首创证券预计,随着疫情发展,未来1个季度内感冒类药品的需求都将保持在较高水平。中长期来看,由于新冠病毒可能会演变为常态化的呼吸道病毒,从新发传染病进入季节性或者地方性传播的传染病序列,因此相关药品需求预计会出现永久性的增加;另一方面退热、止咳类药品在零售终端销售限制的解除也有助于需求恢复。在疫情高峰过后,感冒类药品需求和市场规模仍将显著高于疫情前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药品及防疫物资需求扩张,零售药店也将在寒冬中“爆发”。多家药店工作人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由于“四类药品”(退烧、止咳、抗病毒、抗生素)放开限制,12月药店销售量创新高。
多家券商表示,在疫情防控及经济复苏的双主线下,零售药店作为为消费者提供新冠治疗药品、防疫物资、家庭常备OTC,及部分中医药医疗服务的重要场所,将迎来结构性机遇,未来有可能持续增量发展。
此外,新冠口服药物也即将进入大众视野。
截至目前,我国仅两款新冠口服药获批上市,分别是辉瑞的Paxlovid以及真实生物的阿兹夫定片,但国内其余新冠口服药研发正加速推进,且数量众多。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先声药业、君实生物、众生药业、开拓药业等企业研发的新冠口服药已处于研发后期。另外,还有10余款国产新冠口服药处于研发初期阶段。
销售端方面,新冠口服药物作为特殊药品,一般只能在医疗机构渠道销售。不过,其销售限制条件或将逐渐放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多方了解到,郑州、济南等地医院已开售或预订阿兹夫定,但需由医生诊断出具处方才可购买。此外,多个互联网医疗平台均可在线开具处方,购买阿兹夫定,每人限购2瓶。
与此同时,辉瑞的Paxlovid和默沙东的Molnupiravir的海外仿制版本也通过“代购”方式悄然流入国内。
目前看来,新冠口服药销售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市场都需对其回归“理性”。
“一些人找代购买仿制药主要还是心存恐慌。其实没有必要如此紧张,例如Paxlovid只是在前5天有效,主要还是针对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杨功焕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及肝病中心副主任、疑难感染病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彭劼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进一步解释,Paxlovid药品本身其实是一种蛋白酶抑制剂。其作为处方药,在医院使用时也需要医生权衡利弊之后再做决定,药品存在一定的副作用风险,如肝肾功能的损伤以及潜在过敏的情况。印度版的仿制药存在的风险就更大,除了药品本身属于处方药,擅自使用存在风险之外,因以往印度仿制药链条上,存在一些渠道商擅自用淀粉制品混作假药的情况,对消费者来说也存潜在风险。
国产疫苗竞争白热化
目前,疫苗接种仍是疫情防控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老年人群体的接种工作更是重中之重。近日,各地陆续开展第二剂加强针接种工作,万泰生物、三叶草生物、神州细胞等公司也陆续披露其新冠病毒疫苗获批紧急使用。
截至12月22日,我国已有13款新冠病毒疫苗纳入使用。在技术路线上已实现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全覆盖。
功效上,各家企业所研发的新冠疫苗都在争取更好的防护效果。其中,三叶草生物自称其新冠疫苗可降低84%家庭传播风险;万泰生物则通过鼻腔喷雾方式接种,在呼吸道便形成预防新冠病毒入侵的第一线免疫屏障。
不仅如此,技术壁垒较高、安全性更好的mRNA新冠疫苗,也将会是国内疫苗企业下一个争相布局的赛道。
现阶段,国内包括石药集团、沃森生物、斯微生物、国药中生复诺健、艾博生物、丽凡达生物、蓝鹊生物、康希诺在内的十余家企业正在研发mRNA新冠疫苗。
一位医药行业分析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进入疫情防控新时代,新冠疫苗的市场空间逐渐收窄,而当前防疫形势要求和国家政策支持,又使疫苗厂商发现可以争夺的市场机会,加强针疫苗市场入局者众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神州细胞表示,虽然该公司新冠疫苗SCTV01C被纳入紧急使用,其未来的市场销售仍将面临较为激烈的竞争态势,并同时受国内外疫情的发展变化、新冠疫苗接种率、公司生产能力等多种因素影响,后续商业化前景仍存在不确定性。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及全球新冠疫苗接种增速放缓,康希诺的管理层更是直接表态,“我们希望市场回归对公司非新冠业务的关注”。
互联网医院建设有望加速
随着新冠感染人数增多,发热门诊接诊人数持续增加。除扩容发热门诊之外,线上发热门诊的开展也能减少市民感染风险,缓解市民“就医难,买药难”问题。
12月12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专门发布了《关于做好新冠肺炎互联网医疗服务的通知》,明确医疗机构可以通过互联网诊疗平台,依据最新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有关要求,为出现新冠感染相关症状的患者在线开具治疗新冠感染相关症状的处方,并鼓励委托符合条件的第三方将药品配送到患者家中。
目前,北京、广东等地多家互联网医院陆续开通新冠咨询网络门诊(线上发热门诊),为市民在线解答发热、新冠相关的问题。此外,多家医院专门召集专家在线上展开会诊,提供安全、便捷的云端诊疗服务,常见病、慢性病患者也可通过互联网医院进行在线复诊续方。
值得一提的是,新冠病毒感染症状的患者开展线上问诊并可进行首诊,打破了互联网医疗不能首诊的惯例。在此之前,据国家卫健委2018年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其中明确规定“不得对首诊患者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
同时,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在培育“互联网+社会服务”新模式方面,提及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健全互联网诊疗收费政策,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对互联网医疗即将迎来的新风口,华安证券表示,中国拥有庞大的医疗健康市场,医疗健康支出规模庞大且稳步增长,但地域上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人口老龄化、慢性病患病率上升、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相对较低等因素推动互联网医疗新业态的成长。2023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预期达876.1亿元,同比增长25.1%。
(作者:唐唯珂 编辑:季媛媛)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