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制改革稳中求进 高水平开放迈向纵深 助力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域 深圳报道
2022-12-30 05:00

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鉴往知来,向史而新。

回望即将过去的2022年,尽管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但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方针下,以注册制试点为牵引的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2日,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等注册制上市公司成为A股首次公开发行(IPO)市场的主力,占全年首发募集资金的76%,融资重心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推动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高水平开放迈向纵深,12月19日,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原则同意两地交易所进一步扩大股票互联互通标的范围,以促进两地资本市场共同发展。实际上,近年以来,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举措渐次落地,让一批管理水平较高的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走出去,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境外机构在华展业,有力地促进了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2023年,新的征程即将开启,沿着中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之路,更多的改革和创新可期。中国证监会易会满主席鲜明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

平安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首席策略分析师魏伟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的目的在于服务经济转型,分为产业结构特色和制度特色两方面,其中国企央企估值重塑是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重要体现。

“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是中国特色资本市场的要义。”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也表示,加大垃圾股的退市、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淘汰机制和资源配置功能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延伸。此外,两大艰巨的任务是机构投资者群体的培育和增大长期资金来源。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注册制改革多项举措落地

2022年资本市场创新改革步伐稳中求进,多项举措落地落实。

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方面,监管部门做实做细各项准备,通过加快推进发行监管转型,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督促中介机构归位尽责等,推动形成有利于全面实行注册制的良好市场生态。

制度层面上,2022年以来,科创板引入做市交易商机制,提升股票流动性,北交所也起草了相关规则,将引入做市商实行混合交易制度。同时,为进一步强化对注册制下保荐承销、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的监管,更好发挥中介机构“看门人”作用,为稳步推进全市场注册制改革积极创造条件,证监会制定并发布了《关于注册制下督促证券公司从事投行业务归位尽责的指导意见》,对相关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和安排。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2日,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等注册制上市公司成为A股首次公开发行市场的主力。

具体来看,上证主板募资总额1068.46亿元、深证主板募资额为296.81亿元,科创板募资总额为2462.12亿元,创业板募资总额为1755.72亿元,北交所募资总额150.83亿元。

其中,电子、生物医药、电力设备等行业在科创板上分别募集950.18亿元、454.47亿元,353.96亿元。

按IPO数量计算,创业板和科创板分别以143只新股和119只新股排名前两位,约占A股IPO总数量的65%。同时,约五成A股上市公司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约有1000多家专精特新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证监会上市部主任李明认为,我国资本市场日益成为“硬科技”和专精特新“小巨人”的聚集地,服务创新战略不断提质增速。

中信证券总经理杨明辉在公司2023年资本市场年会上表示,资本市场还将继续通过以下三方面提升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第一,注册制是发展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的关键举措,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的条件已基本具备,预计后续将平稳落地。第二,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突出主板大盘蓝筹特色,坚守科创板“硬科技”定位,完善创业板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评价标准,强化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定位。第三,坚定不移推进市场、机构、产品全方位制度型开放;同时,深化沪深港通机制,支持香港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主要是“引进来”和“走出去”。

“引进来”,主要在于两方面,其一是把外资引进来,投资到股票、期货和债券市场;其二是把那些领先的外资金融机构引进到国内市场,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2日,历年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17216.96亿元,创净流入总额新高。

同时,缘于中国扩大开放的坚定立场和政策红利,国际金融机构正加紧开拓中国市场。增持中国资产、增设在华机构、广纳中国人才,包括富达、路博迈、高盛等在内的国际金融机构,纷纷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

“路博迈集团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积极参与了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路博迈基金总经理刘颂表示,设立外商独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表达了路博迈坚定深耕中国市场的决心,也凸显了路博迈对于中国是全球资本市场的重要发展方向的认可,培养本土投研团队对丰富路博迈全球的投研平台具有重要意义。

魏伟认为,在我国资本市场对外进入新阶段时,他山之石和因地制宜并重,一方面学习海外资本市场制度的优秀经验,另一方面在2022年以来也开始着手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资本市场建设。对外开放是注册制改革以来的主线之一,从A股市场纳入三大国际指数,到QFII/RQFII限额取消,再到逐步取消证券/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最近互联互通的标的也迎来了进一步扩容。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一直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目前境外资金市值占比在A股市场中占到3.7%,成为我国资本市场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亟待建立

时值2022年岁末,关于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的重要命题引发市场热议和积极响应。

11月21日,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就如何建设好、发展好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做了阐释。所谓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是指在遵循资本市场一般规律基础上,更好体现中国特色,并将两者有机结合。

易会满提出,要深刻认识我国市场体制机制、行业产业结构、主体持续发展能力所体现的鲜明中国元素,深入研究成熟市场估值理论的适用场景,把握好不同类型上市公司的估值逻辑,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23日,今年以来,上证国企红利指数和中证国企红利指数的滚动市盈率持续呈现下降趋势,当前值分别为4.54倍和5.14倍,处于十年期1%历史分位点以下。

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策略分析师、董事总经理王汉锋认为,从整体市场尤其是A股市场的估值体系来看,尽管A股国际化程度近年有所提升,但国内资金仍然主导市场定价,A股的估值更多由内部的基本面预期变化、流动性和风险溢价等因素决定。

在此背景下,A股估值结构仍有改善空间,同时积极培养专业化程度较高、注重价值和长期投资的各类金融机构,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在投资理念上,有望逐步向价值投资、长期投资转变,吸取国际成熟市场的长处,并结合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特色,逐步形成具备中国特色的投资文化,也有助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

海通证券认为,伴随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形成,传统A股估值体系的“偏误”有望被修正。首先,A股的中长期估值中枢将更稳定,能更好反映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其次,国有企业和银行股的估值有望修复;最后,基本面稳健的低估股票价值将被挖掘。

魏伟认为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的目的在于服务经济转型,可分为产业结构特色和制度特色两方面,其中国企央企估值重塑是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重要体现。产业结构特色方面,一是国企央企的重要性提升。二是资本市场将继续遵循经济转型的思路,加大支持对新兴产业的支持,主要包括科技创新、数字智能和绿色降碳三个方向。制度特色方面,我国资本市场制度遵循因地适宜与他山之石并重的思路,在注册制放管结合、建立证券集体诉讼制度和风险防控方面体现出了我国自身的特色,但是在投资者结构“散户化”、信息披露制度建设以及退市制度落实方面还需要向发达国家市场看齐。

展望未来,魏伟坦言,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会是2023年资本市场改革的重点任务。随着我国资本市场逐步成熟,改革任务开始由注册制改革和创新制度探索向提升质量过渡,近日沪深交易所均出台了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三年行动计划,也显示出监管对此的重视。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主要有三方面的抓手,一是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鼓励新兴产业企业并购重组;二是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ESG信息披露制度有望加快落地;三是加大退市制度的实施力度,拓展多元退出渠道。

(作者:李域 编辑:朱益民)

李域

资深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资深记者。长期关注券商、公私募等领域,喜欢研究投资这件事,常驻深圳,欢迎交流和提供线索!请联系:liyu@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