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养老院:与新冠感染赛跑,希冀平安渡峰

关注疫情防控尤方明 2022-12-30 17:14

大疫三年,养老机构依然在封闭中过冬。站在放开的十字路口,养老行业将迎来一个全新课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尤方明 北京报道

半个月前,在北方某省运营养老院的林萌开始到处打听同行们如何应对疫情。一天之内,她得知同城的多家养老机构悉数“破防”。

养老院一向被视为疫情防控的重点场所,可当各个城市迎来感染高峰,养老院也未能幸免。

养老院的安危与社会面的感染潮紧密关联,亦和医疗系统的承载能力相挂钩。很快,社会面遭遇的抗疫物资供需矛盾、就医渠道不畅等问题摆在了养老院面前。冬天对于老年人而言本就是个难捱的季节,医护、护工的接连“倒下”则加剧了这份寒意。

在抗击第五波疫情时,香港便曾历经养老院防疫之痛,有近五成死亡病例来自养老院。在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学院副教授杨琳看来,香港的不少经验教训可供内地借鉴。从政府的角度而言,提高老年人疫苗接种率,保证有效药物的供给,以及分级分流安置高危人群,至为关键。

一系列动作正在启动。2022年12月22日,民政部召开全国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疫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要求全力推动疫情防控就医用药保障工作。2022年12月26日,工信部与民政部商定提供各省(区、市)养老机构重点医疗物资需求第一批清单,涵盖解热镇痛类药品、中成药、抗原检测试剂、口罩、防护服、指压式血氧仪等重点品类。目前,首批物资已调拨完成,部分已分发到位。

在新冠病毒感染即将转为“乙类乙管”之际,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亦对养老机构提出健康监测、核酸检测等要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多地多所养老机构发现,大疫三年,养老机构依然在封闭中过冬。一方面是长期封控下普遍面临的经营困难;另一方面,养老院是老年人密集的场所,一旦在准备不足情况下解封,还将成为感染的高发地。届时各方能否以平和的心态看待院感,院感的责任由谁来担负,仍是未知数。

“站在放开的十字路口,养老行业将迎来一个全新课题。”林萌说。

“淋雨的人为老人撑伞”

“感染源我们搞不清楚,因为人员是严格限制流动的。源头可能是物资,可能是气溶胶,但已经不重要了。”林萌说,城市社会面的感染率已经在逐渐攀升,养老院涉疫几乎无法避免。正如预料之中,她所在的养老院自2022年12月19日起接连发现阳性病例。

背靠集团的药业公司,林萌并不担心防疫物资的供给,院内的医疗机构也能为老年人提供一定的诊疗和护理服务。

周留建所运营的江苏曜阳养老集团华曜护理院同样是一家医养结合机构,自2022年初创办以来,药品储备量就是机构运营的底线。目前各类药品,尤其是布洛芬等退烧药的库存量足够撑过三个月。院内的医疗力量可以应对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后遗症等常见老年病,每个床位还配备有高压氧。

同在一条战线,他们真正忧虑的是那些缺医少药的养老院。

陈飞凡就曾为退烧药四处奔走。他所运营的养老院开在北方的一个三线城市,约有260位老年人入住。在“新十条”出台初期,他在城市街头的各大药店均无功而返,不得已通过个人关系、网络互助群等方式筹集了几百粒药。

北京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秦复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经过街道协调,其所在社区医院及负责对接的5家养老院对于退烧药的需求已初步得到满足。日前已有消息传出,口服抗病毒药Paxlovid将会下发到社区医院,但目前仍未到货。一旦得药,确诊新冠病毒感染的老年人将会是优先配给的人群,且希望能在感染早期用药。

陈飞凡的养老院内部只设置了一般的诊所,平日只能处理普通的感冒发烧,一旦老年人出现紧急情况,需要依赖医疗机构的驰援。可喜的是,最近无论是拨打120还是走急救绿色通道,救护车10分钟内都能来。

2022年12月25日,秦复文辖区内的一家敬老院报告了一位80余岁的长者出现高烧、血氧低等症状。她赶忙联系所属的三级医院,得知发热门诊和急诊已经收不下病人了。她转而求援该三级医院一位心内科医师,但整个心内科只剩下这位“阳康”的医师坚守岗位,无余力接手病人。

“最后在这位医师的协调下,硬是在别的科室加了一张床把老人收了进来,经过5天的治疗,老人目前恢复状况良好。”秦复文说。

在部分正在迎战重症高峰的地区,紧急就医渠道不畅的问题已然显现。南方一家设有住院部的护理院工作人员张诚松表示,其所在机构设有66个病床,现在在院病人已经接近60人。近日对接养老院转来13位发热长者,其中3名危重,为发热合并肾功能衰竭和腹腔严重感染。

张诚松说,目前护理院的医护及护工有一半感染,轻症的全部带病上岗。危重患者只有确诊新冠病毒感染才能转院治疗。

根据受访者介绍的情况来看,除华曜护理院仍然保持工作人员一天一检、入住老人两天一检的频次之外,其余养老院在“新十条”出台后都相继不再进行核酸检测。“很难发现阳性感染者,我们只能通过测量体温、密切注意老人身体状态的方式找出那些有就医需求的老人。”陈飞凡说。

某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工作人员陈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制约检测最大的因素是费用。过往混管检测成本低并由财政买单,如今单管检测费用提升,在社会面“非必要不核酸”的要求下,财政不再支持,机构承受不起。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的《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要求,疫情流行期间,对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脆弱人群集中场所的工作人员和被照护人员定期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

在陈枫看来,如果不做到快速发现、快速隔离,便无法快速控制院内感染。其所在省一个地级市出台了明确的政策,财政继续为养老机构核酸检测费用提供与过去相同的支持力度。

在检测缺位的情况下,陈飞凡所在的养老院单独拿出了一个楼层用于隔离发热长者,这一楼层配备有专门的护工、独立的送餐通道与垃圾转运通道。

受床位限制,林萌所在的养老院做不到分区。发热长者立即给药,轻症及无症状患者由养老院内医生问诊处理,林萌熟识的三级医院医师也在尽力提供线上指导,急危重症的患者走绿色通道进入三级医疗机构就诊,家属亦可带老人到医院就诊。

秦复文表示,原先辖区养老院也曾采取过院内隔离的手段,但随着社会面进入感染高峰,工作人员接连“倒下”,没有足够的人手为受隔离的长者提供服务,又成了新的难题。

林萌正在经历这样的情况。养老院长期处于封闭管理中,不少员工难以接受,已经离职。如今在繁重的照护任务下,又叠加了大量护工感染。“我们都是淋雨的人,但还要为老人撑伞。”

周留建在先前考虑到了这一情况。他把院内二十余名护工分为两班,一班留在院内值守,另一班于院外待命,保持每天一次的单管核酸检测。“一旦院内破防,随时都有人能够顶上。”

香港抗疫经验

在抗击第五波疫情时,香港就曾历经养老院防疫之痛。

据香港医院管理局发布的数据,2021年12月31日至2022年12月21日0时,香港第五波疫情累计报告11076例死亡病例,其中49%居住在安老院(即养老院)中。

杨琳长期研究安老院防疫,其所在团队指导并支持了多所安老院的院感防控工作。她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政府的角度而言,提高老年人疫苗接种率,保证有效药物的供给,以及分级分流安置高危人群是关键。

从疫苗的角度来看,在前述时间段报告的11076例死亡病例中,有64%未接种哪怕是一剂次疫苗,超过95%为60岁及以上长者。在80岁及以上人群中,未接种疫苗的死亡率为14.49%,而接种三剂次疫苗(无论是何种技术路线)都能够将死亡率降至1.01%至2.20%区间。

2022年1月27日,据香港特区政府社会福利署披露,安老院/残疾人士院舍院友只有约26%完成至少一剂次疫苗接种。而在2022年11月25日,院舍的第一、第二及第三剂疫苗接种率分别来到了95%、93%、78%。

2022年11月末至今,香港安老院染疫现象出现反复。在2022年11月25日,特区政府推出新一轮外展疫苗接种服务特别计划,力图提升院舍第四剂的接种率(彼时仅有11%)。未曾感染新冠病毒并已接种第三剂疫苗的院友可在接种第三剂疫苗至少90天后,接种第四剂疫苗。政府将向到诊注册医生及外展医护团队发放特别津贴,以应付所涉及的额外人手及交通开支。

2022年12月7日,这一计划进一步扩展至复必泰二价疫苗(原始毒株与奥密克戎变异株)及第五剂疫苗。根据部署,复必泰二价疫苗可适用于第三、第四、第五剂接种。

杨琳表示,有些家属和老人还在顾虑疫苗副作用,但是不良反应率与感染新冠带来的死亡风险相比还是低很多的。

2022年12月7日,香港新冠疫苗临床事件评估专家委员会披露了最新一期疫苗接种异常事件。截至2022年11月30日,香港市民合计接种了约1998万剂新冠疫苗,已接种最少一剂疫苗的巿民约690万名。同期,卫生署接获8050宗异常事件报告,占疫苗接种总剂量的0.04%。其中120位人士在离世前14日内接种过疫苗,占疫苗接种总剂量的0.0006%。

经专家委员会评估,有115宗死亡个案与疫苗接种没有因果关系,1宗个案未能确立与疫苗接种的因果关系,初步认为3宗个案与疫苗接种没有关联,余下1宗仍有待进一步资料作评估。

通过与过往三年数据对比,2022年香港缺血性心脏病、心脏病死亡病例数量与整体死亡个案比率未出现显著波动,专家委员会据此认为未有证据显示接种疫苗增加接种者的死亡风险。

当然,有相当部分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因禁忌症无法接种疫苗。对于这部分人群,有效药物的及时供给极为重要。杨琳强调,在目前供应量较少的情况下,要保证Paxlovid优先给高危人群使用。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教授金冬雁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若安老院中出现院感,老年人将每日进行抗原检测,一旦检测呈阳性,工作人员可立即联系安老院住院部或院外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开具口服抗病毒药处方。数据显示,如果能够在发现感染时迅速给药,尤其是使用Paxlovid进行救治,能够在广泛接种疫苗的基础上再把死亡率降低76%。

杨琳同时表示,要给养老院打通紧急就医绿色通道,而在医院床位不足的情况下,应该考虑把方舱医院改建成轻症高危人群的分流安置中心。香港目前也将原来的隔离点改成了暂托中心,接收轻症或者无症状的高危人群。

据香港医院管理局2022年12月26日消息,过去一星期有928名来自安老院舍的确诊病人入院,较过去两个星期653人和553人的数字持续上升。

香港特区政府社会福利署于2022年11月25日起相继将多个体育馆等场所转用为暂托中心,截至2022年12月25日累计设置10个暂托中心,共有1737张床位,为收治长者提供基本膳食及护理支援,不另收费。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2年初,香港的安老院舍中若报告阳性病例就需要全院隔离,2022年11月25日重启暂托中心后还有隔离密接的安排,自2022年12月22日起只要求将阳性患者送去医院或者暂托中心。

“隔离确实有各方面的问题,再加上现在社区暴发也很多,单独隔离养老院人员确实意义不大。”杨琳说。

在杨琳看来,重要的是保障高危人群优先使用医疗资源,以降低重症及死亡为最终目标。对于养老院而言,如果有条件做好感染控制和远程医疗,实现阴阳分区,现阶段可以考虑院内隔离。

杨琳进一步介绍称,新冠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气溶胶传播,因此要特别注意室内通风。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开窗通风,或加装排气扇和HEPA空气净化器等设备。另外,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远程问诊的方式,做好病情监测和基本的对症治疗。

杨琳同时呼吁社会力量同养老院携手抗疫。在年初香港疫情高峰时,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学院就在内地慈善机构和医药公司的帮助下,募集了大量的个人防护物资、血氧仪和抗原试剂等,捐赠给全港超过100家安老院舍。

香港亦曾面临护理人员匮乏的窘境。在2022年3月,香港特区政府社会福利署在内地紧急聘用共762名临时合约照顾员,合约为期三个月。他们在接受培训后,被委派到暂托中心或隔离设施、安老院或残疾人士院舍协助照顾长者及残疾人士。

“长期要求养老院闭环管理可能行不通,但是可以要求工作人员和老人每天进行核酸检测,以降低院感风险。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允许工作人员染病后缩短隔离时间,如抗原检测转阴便可投入工作,同时佩戴好N95口罩,做好个人防护,工作时尽量避免和高危人群接触。”杨琳说。

平安渡峰

陈枫感到庆幸,其所在省省委、省政府始终强调延波削峰,社会面感染进程的延缓也为养老机构的防疫准备争取了窗口期。

周留建深有同感。“新十条”出台之初,有院友家属找到他,“别的场所都解封了,为什么护理院还要封控?”后来看到社会面感染情况,也都理解并配合护理院的工作。

周留建表示,目前不少老年人的进院需求强烈。华曜护理院要求老年人在家做好防护,自通知可入院起,要连续5天单管核酸阴性方可进入院内隔离区,隔离7天后再进入院内生活区。

“我告诉养老院院长们,尽量不要和社会面感染高峰撞在一起。晚一天‘破防’,少一人感染,就多一分胜利的希望。”陈枫说。

2022年12月29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表示,做好养老机构疫情防控,保障机构内老年人平稳度过疫情流行期,是当前“保健康、防重症”的重中之重。民政部将通过多项措施确保养老机构就医用药需求得到优先保障、有力保障。

一是健全完善调度工作机制。各级民政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建立“日调度”制度,县级民政部门要每日了解养老机构疫情防控情况,动态掌握重点医疗物资需求。

二是全面开展摸底研判。组织开展全国养老机构疫情防控重点医疗物资需求摸底,摸清每家机构药品储备和需求底数,建立重点医疗物资需求台账和紧急药品物资需求清单。会同各级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风险研判分析,及时反馈新情况、新问题。

三是加强部门协调和资源对接。针对保障养老机构重点医疗物资需求,2022年12月26日,工信部与民政部商定提供各省(区、市)养老机构重点医疗物资需求第一批清单,涵盖解热镇痛类药品、中成药、抗原检测试剂、口罩、防护服、指压式血氧仪等重点品类。目前,首批物资已调拨完成,部分已分发到位,能够基本满足现阶段养老机构疫情防控重点医疗物资需求。

“同时,我们也要求各地民政部门及时掌握养老机构除防疫药品物品之外的其他常用药品物品需求困难,及时在联防联控机制统筹下协调解决。”李邦华说。

截至2022年12月25日24时,陈枫所在省的养老机构阳性感染者人数为500余人,占比约为1%,现有的物资保障与医疗救治力量尚可以周转,省民政厅同时要求各地级市储备不少于50人的应急支援队伍。在窗口期,陈枫也等来了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调配的首批物资。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的《重点人群、重点机构、重点场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防控指引》中提出,机构内结合设施条件实行内部分区管理,设立闭环管理区、流动管理区和健康观察区(室),防止不同区域间交叉感染。在陈枫看来,养老院因地制宜划分出楼栋、楼层乃至房间进行分区管理,是控制院感的必备措施。

这几天,陈枫专程前往几家乡镇敬老院和农村幸福院调研。她告诉记者,这些机构多为村办村管,平日为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餐饮住宿服务,也基本不收取费用,可能不能定义为严格意义上的养老院,用基层互助组织来称呼更为确切。多数机构设立在乡镇或村落的人流密集处,就地隔离难度较大,经综合评估,部分选择关停处理。老年人可根据意愿转运到县城的养老院进行闭环管理,或是返回家中。基于“两节”临近,选择后者的老年人偏多。

眼下,陈枫还忙碌着落实全省养老机构的就医保障工作,保证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点对点、人对人确定下来。

“我们协调每家医疗机构提供至少两个联系电话,包括机构联系人与转运负责人的手机。随着重症高峰的到来,只依赖120肯定是远远不够的。”陈枫说。

医养结合推行多年,养老院或内设有医疗机构,或与基层医疗机构签约。但陈枫注意到,受疫情影响,基层医疗机构往往只能通过线上支持,难以保障现场巡视指导服务。

秦复文表示,事实上,依托社区医院开展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能够发挥相当大的力量。当前不但要注重防范新冠病毒感染,还要注意脑出血、脑卒中、心肌梗死、慢阻肺、呼吸衰竭等疾病的救治。通过系统的培训,家庭医生完全可以识别患者的症状,从而在基层实现快速干预。不能让家庭医生只沦为开药的角色,一遇到问题就甩给上级医院。

而今,养老机构依然在封闭中过冬,在秦复文看来,长期封控是不可持续的,进一步提升疫苗接种水平是解封的“前奏”。其辖区养老院中的老年人已基本实现“应接尽接”,社区医院近期正在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第二剂次加强免疫的接种服务,以吸入式疫苗为主。

陈枫表示,养老院感染的情况相对乐观,未有禁忌症的老年人还有机会在感染潮波及之前接种疫苗。但是医护人员的大面积感染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接种进度,全省用于第二剂次加强免疫的疫苗推广还需要加快。

“三年里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封控中度过,有时候院里来上几个慰问的‘大白’都能让老人们特别感动。能出门转一转成了老人们的夙愿,哪怕是绕着生活过大半辈子的市区走一圈。”陈飞凡希望,在各界的关爱加持下,养老院的老年人都能平安度过这个冬天。

(应受访者要求,林萌、陈飞凡、秦复文、张诚松、陈枫为化名)

(作者:尤方明 编辑:王峰)

尤方明

政经版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政经版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