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投行成绩单出炉:中信证券IPO承销金额破千亿 中天国富首发撤否率超85%

21世纪经济报道 杨坪 深圳报道
2023-01-05 05:00

在注册制深化改革下,券商投行业务快速发展。

根据Wind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内地股票市场包含IPO、增发和配股等多种方式在内的全口径募资事件共988起,股权融资总金额突破1.69万亿元。其中,IPO募资额创出历史新高,2022年IPO募资额达5869.66亿元,同比增长8.17%。

期间,券商保荐承销业务快速发展,中信证券以1502.55亿元的承销金额稳居第一,也是唯一一家IPO承销金额破千亿的券商投行。其次是中金公司、中信建投,IPO承销金额分别为790.49亿元、580.52亿元;海通证券、国泰君安、华泰证券等3家券商则超过300亿元。

除此之外,在注册制持续推进下,上市公司增发融资热情持续高涨,但受限于资本市场环境变化等,2022年再融资规模较2021年下降了20.44%。不过,增发承销项目仍是券商的重要承销业务来源,当年A股增发融资总金额仍高达7230亿元。

从股权融资总承销排行来看,2022年,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三大龙头券商地位持续稳固,股权承销总金额分别为3342.15亿元、2067.44亿元和1760.39亿元。

“注册制的逐步推进推动了股权投行快速发展。竞争态势方面,投行业务呈现较为明显的头部集中趋势,资源及客户积累以及品牌效应不断增强是主因,但也有部分中小券商,通过聚焦重点区域、强化集团或地区协同、优化考核机制实现突围。后续,随着全面注册制的落地,投行业务马太效应大概率将加剧,但特色突出的中小券商也有望打造投行业务核心竞争力,在规模及收入上实现突破。”国开证券分析师黄婧指出。

中信证券IPO承销金额破千亿

2022年仍是股权融资的大年,A股市场股权融资总金额突破1.69万亿元。但从具体的投行承销业绩来看,行业“马太效应”继续加剧,龙头券商地位稳固。

以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华泰联合为首的“三中一华”仍稳居前四,承销的股权融资项目分别为156家、85家、102家和70家,承销金额分别为3342.15亿元、2067.44亿元和1760.39亿元和962.23亿元。

其中,注册制下A股的IPO募资额突飞猛进,在全球资本市场中拔得头筹。

Wind数据显示,2022年上市新股合计428个,IPO募资额达5869.66亿元。分上市板块看,在沪深主板上市的有70家公司,募资1387.27亿元;148家公司在创业板上市,募资1796.36亿元;123家公司在科创板上市,募资2524.44亿元;北交所IPO家数83家,募资额165.34亿元。

从IPO承销金额来看,Wind数据显示,中信证券以1502.55亿元的承销金额稳居第一,也是唯一一家IPO承销金额破千亿的券商投行,与第二名拉开了差距;其次是中金公司、中信建投,IPO承销金额分别为790.49亿元、580.52亿元;海通证券、国泰君安、华泰证券等3家券商亦超过300亿元。

此外,包括安信证券、国信证券、民生证券、招商证券、申万宏源、东兴证券、国金证券在内的8家券商2022年IPO承销总额也在百亿元以上。

从IPO募资额来看,2022年募资额最高的5大IPO项目分别是中国移动、中国海油、联影医疗、海光信息、晶科能源,五家企业IPO融资金额均超过百亿。其中,由中金公司和中信证券保荐的中国移动以519.81亿元的IPO募资额排名第一,中信证券保荐的中国海油IPO募资金额紧随其后,募得322.92亿元。

不过,受市场走弱影响,2022年增发融资规模缩减,全年增发项目融资事件为360起,相比2021年的538起减少33%;募资金额为7230亿元,同比减少20%。在可转债与可交换债方面,2022年融资金额相比2021年基本持平,但项目数量较上年小幅增长,2022年可转债、可交债融资金额分别为2735.58亿元和432.94亿元,项目数量分别为153个、38个。

从投行的承销情况来看,2022年,中信证券、中金公司承销的增发项目金额均突破千亿,中信建投排名第三,合计承销金额为698.56亿元。

中金公司认为,在注册制深化改革下,券商以IPO为代表的股权业务快速发展、并购重组等财务顾问收入强化、跟投及私募股权业务退出贡献增量收益,券商大投行业务有望保持较快增长。一方面,市场的扩容及制度优化增厚券商投行及跟投业务收入;另一方面,注册制全面深化有助于持续提升券商综合服务能力、优化行业竞争格局。

展望后市,不少市场人士认为,全面注册制有望落地,将进一步增厚券商的业绩。

“预计2023年随着外部压力减缓,及疫情政策优化,整体看2023年新增资金流入可期,财富管理赛道机会仍凸显。我们预期未来IPO全面注册制落地指日可待,全面注册制后,看好投行链为代表的机构业务,市场集中度可能向龙头券商集中。”长城证券非银分析师刘文强认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小投行撤单率高企

除了成功发行的项目之外,IPO撤否率也是衡量投行执业质量的关键指标。

回望2022年,在严监管态势下,A股“撤材料”的情况持续突出。Wind数据显示,2022年IPO被终止(撤回)审查项目数量为308家。其中,IPO主动撤回的企业数量达221家,被否企业数量27家,其他终止审查情况60家。创业板撤单量最高,有155家,占比超五成。

事实上,从2021年开始,A股IPO企业不断增加,IPO撤单数量也开始大幅上升,当年IPO主动撤回数量为238家,是2020年80家的近三倍。

前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认为,撤回数量与申报数量是挂钩的,“申报IPO的家数多了,会有一些公司质量不好、申报材料质量不过关、在等待期内业绩大幅下滑以及等待时间太长主动撤回等情况。”

2022年11月,明星企业比亚迪半导体就因等待时间过长撤回了IPO,其IPO申请在2021年6月29日获受理,2022年1月27日过会、2022年4月29日提交注册,但等待半年时间始终没有拿到批文。

为了跟上行业发展需要,尽快提升产能供给能力和自主可控能力,比亚迪半导体拟抢抓时间窗口,开展大规模晶圆产能投资建设,在济南项目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大额投资。

彼时,比亚迪相关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称:“公司主动撤回申请,是公司基于市场情况的预判、项目建设的紧迫性等因素充分论证后作出的审慎决策,公司本次撤回申请正是为了日后健康高速发展做铺垫,也是为了全体股东权益最大化做出的调整和努力。”

从承销保荐机构来看,308家失败的案例中,总“撤否”数最高的前五家券商分别为中信证券、国泰君安、民生证券、海通证券、中信建投,分别有21、20、18、17和17个项目撤否。

不过,上述5家企业同样也是IPO承销的“大户”,其保荐承销的IPO项目也均在行业前列。

Wind数据显示,当期中信证券、国泰君安、民生证券、海通证券、中信建投保荐的IPO家数分别也达到了177、96、100、117、139家次,撤否率分别仅11.86%、20.83%、18%、14.53%和12.23%。除此之外,华泰联合、中金公司、国信证券、西部证券的撤否家数也在10家以上。仅西部证券撤否率超过50%,其2022年19个项目中,10个折戟,分别是6个撤回、2个被否、2个终止审查。

具体来看,撤否率超过50%的均为中小券商,合计有13家。国都证券、中德证券、申港证券、信达证券、万联证券均仅有1单IPO项目且主动撤回,撤否率达100%。而中天国富年内7单IPO项目中有6单“失败”,分别是3单撤回,2单被否、1单不予注册,仅达科为创业板IPO过会,撤否率高达85.71%。

此外,华福证券3个项目2个撤回,华创证券6个项目3个撤回1个终止审核,华安证券6个项目2个撤回1个终止审核,华兴证券4个项目2个撤回,国融证券4个项目1个撤回1个被否,太平洋证券4个项目2个撤回。

对于撤回的原因,王骥跃分析指出:“主动撤回有些是公司质地的原因,体现了一些投行的承揽能力较弱,只能揽到质地偏弱的公司;有些是投行工作质量问题,活多了时间又紧张,赶着上报抢排队,材料质量下降了。”

值得一提的是,投行项目撤否率高、“一撤了之”等问题,正在遭遇严监管。2022年5月,证监会在系统内印发了《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类业务内部控制现场检查工作指引》,以强化现场检查为着力点,明确了应当开展检查的情形、重点检查内容和应当予以处罚的主体。

其中,应当开展检查的情形有五种:投行项目撤否率高、投行执业质量评价低、负面舆情数量多或影响大、承销公司债券或管理资产证券化项目违约率高、因投行业务违法违规被采取重大监管措施或行政处罚。

(作者:杨坪 编辑:巫燕玲)

杨坪

财经版记者

关注A股市场,持续追踪上市公司、深交所监管动态。邮箱:yangp@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