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助力经济稳健复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3-01-06 05:00

导读:要加大金融对国内需求和供给体系的支持力度,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过去的一年里,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地缘政治风险冲击全球市场,国内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我国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主动作为、应变克难,科学管理市场预期,取得了较好的政策成效。在具体操作上,两次降准释放长期流动性超1万亿元,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降,出台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23条措施,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力稳住了宏观经济大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金融对国内需求和供给体系的支持力度,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宏观政策基调已经明确,预计2023年货币政策有以下关注重点。

一是货币政策“稳健”的总基调保持不变,执行中将稳中求进、精准有力,以更积极的姿态为经济复苏保驾护航。从经济运行来看,当前仍然面临需求不足的状况,这就需要加大金融对国内需求和供给体系的支持力度,促进消费恢复和有效投资扩大。从物价运行来看,预计2023年CPI整体保持温和,PPI可能出现负增长,或将存在阶段性工业领域通缩。物价形势不会对政策调控带来制约,而是为宏观政策操作提供了较好空间,并且需要积极政策推动工业领域的回暖。那么,货币政策需要更加积极,确保信贷总量有效增长,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二是总量政策可期待,降准、降息都具备操作的空间和可能性。我国的货币政策有条件“以我为主”,以稳增长和保就业为重要目标,支持疫后修复过程中的宽信用、降成本。总量方面要维持足够的流动性供给,2023年货币政策的力度将不会小于2022年,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可能性较大。近几年经历了多次降准之后,逐渐面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隐性制约,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幅度可能不会太大,全年预计在0.5个百分点左右。随着疫情冲击的逐渐平复,需要尽快促进经济修复和增长,极有可能通过降息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届时政策利率、LPR报价均有望下调。

三是结构政策要准,实现存量扩容、增量加码。近几年央行不断丰富和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箱,达到“稳总量、调结构、降成本”等多重目标。预计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仍将挑大梁,成为货币政策精准有力的重要载体,以精准滴灌、正向激励的方式引导资金流向重点领域。存量扩容方面,在过去已经推出的绿色投资、普惠小微、科技创新、高技术制造业、碳减排支持工具等多项低息专项再贷款的基础上,继续推进落地并逐步做大规模。增量加码方面,针对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新型城镇化、居民消费、能源安全、保交楼等具有潜能的领域,可能将新增结构性再贷款,释放经济增长动能。

四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助力实体经济回稳向好。首先,制造业领域中长期贷款是重点支持方向。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2023年的重要工作,随着经济复苏带动制造业贷款需求回暖,预计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将快速增长,在企业贷款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其次,增强基建领域的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基建投资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的重要抓手,信贷资金要重点支持“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特别是绿色基建、新基建的融资支持。再次,促进房地产领域融资改善。将落实金融16条措施,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涉及开发贷、保交楼、房企纾困、租赁融资、个人贷款和征信等房地产上下游多方面融资。

五是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积极财政政策将加大扩张力度,需要货币政策维持充裕的流动性和低利率环境,保障地方政府财力和债务风险可控。扩大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以及使用范围,作为项目资本金撬动更多资源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地方财政压力。继续引导特定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拓展财政可用资金。

展望2023年,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但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随着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