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丨经济政策和产业研究的典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3-01-07 05:00

郑扬洋

作为研究“经世济民”规律和方法的经济学,带有本土性和特定的社会政治属性,也造成了应用中的复杂性。象牙塔里的学者对经济学理论、模型的最新进展如数家珍,但限于实践经验上的缺乏,视野和认知可能集中一点,不及其余,缺乏对社会复杂因素之间关系的准确把握,得出片面或无法实施的建议。而制订政策和负责实施的经济官员有丰富经验,依靠积累的阅历和现实环境条件,往往能直击问题要害,但是理论层面需要加强。

真正能将经济理论和政策实践融会贯通,又能运用自如的双料人才非常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学者型官员”,黄奇帆教授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新著《战略与路径:黄奇帆的十二堂经济课》是经济研究者学习的样本,是学习经济政策和产业研究的一本好教材。

这本书是作者在3个学期里为学生所做的12次讲座基础上修订而成,这些主题分成两大部分:发展战略篇和改革开放篇。以讨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开篇,这是大战略视角,提纲挈领。作者在后记里表示希望这本书的内容在5年、10年和15年后重读都能经得起推敲。作为政策分析类著作,这个定位是比较高的,这三个时点对应了包括“十四五”规划在内的三个五年国家规划期。换言之,无论是宏观经济发展,还是作者重点讨论的行业和改革开放进程,都必须禁得起时间的考验。如何做得到这一点,作者在“后记”里详细介绍了他的研究方法和备课过程,皆是难得的经验之谈。

黄奇帆曾在上海、重庆两大直辖市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笔者通过从百度百科里查到的一些有关他的履历信息,知道他从工人起步,在生产企业工作过15年,改革开放中做过经济信息和规划、政策研究和浦东新区管理等工作。在攻读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之后他又做了15年直辖市管理工作。有人经常提到他不凡的记忆力,对经济数字如数家珍,讲课不用讲稿和PPT,信手拈来,侃侃而谈。

作者在“后记”里坦率承认自己并不是像外界说得那么神,而是每次做了大量的准备功课。这个细节很有趣,黄教授备课的过程可能比很多高校老师更认真,花费了更多时间精力。他的方法是把3小时课程拆分成四五个段落、七八个论点、十多个关键词,形成讲课的“四梁八柱”。但是,讲课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黄教授则把讲课过程处理为“讲故事”,用论点、关键词串起来之后,还要考虑如何讲得精彩。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在讲课前一周,他会在公园散步时边走边想、自言自语。经过这样一个“彩排”过程,才能做到在课堂上应付自如。

这本书的另一个精彩之处是每章之后的学生提问。作者对讲稿进行了细致的点校、精简、增补、润色,这给人滴水不漏的严谨感受。而学生的提问则不同,兴趣点和视角不同,提出的问题也更尖锐。作者筛选了其中部分问题和答复。作为一本关注和分析热点社会经济问题的专著,也还有一些能够改善和提升的空间。比如在“改革开放篇”里,有关改革的话题并不多,重点讨论了共同富裕的内涵和路径,以及要素市场化改革。

如果能够将更多有新时代特征的课题纳入则无疑会更有价值,比如数字要素市场、数字社会治理、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等。虽然其中一些方面在“要素市场化改革:意义与重点”一章中有提到,但是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于三次分配的相关问题,比如第三次分配以及一、二、三次分配之间的关系,可能需要同样厚的专著才有可能讲得更完整、更清晰,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可能会受到自身经历和经验的影响,权作一家之言,可以给读者一些启发。而这类改革课题的完成也将是一个逐步探索实践的过程。

(编辑:杜尚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