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湾区丨恢复通关提振发展信心,加速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交流合作

大湾区观察钟鸣 2023-01-09 17:01

近年来,粤港两地在人才对接方面不断深化,随着内地与香港的恢复通关,人才交流和社会融合有望更胜往昔,促进大湾区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 钟鸣  时隔三年,香港与内地于1月8日起正式恢复通关,首阶段每天最多6万名额可通过预约从七个海、陆、空口岸进入内地,内地侧每日也有5万预约出境名额。恰逢春运,前期过关人员主要以探亲访友为主,通关首日就出现了诸多繁忙喜庆的场景,近期预约的高峰时段也聚集在大年二十八至大年三十之间。随着逐步、有序、分阶段的通关进程深入,粤港两地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将加速恢复,人才交流和社会融合也有望更胜往昔。

一直以来,粤港两地凭借山水相依、文化相连的天然优势,形成紧密的互动合作关系,近年来,更是在人才培养和交流方面不断深化。一方面,两地高校联合办学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已在广东落地并稳步运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以及香港城市大学在东莞、香港理工大学在佛山、香港都会大学在肇庆的合作办学项目也处于建设或筹备阶段,有助于实现香港优质教育资源的输入,拓宽广东及内地学子的求学路径。另一方面,内地学生赴港澳学习深造人数持续上升,疫情期间,内地尤其是广东高校赴港深造的毕业生人数呈逐年增加态势,比如,华南理工大学学生留学目的地中,香港以24.8%的占比从2020年的第三位升至2021年的第一位。疫情之前,深港两地约有2.7万名中小学跨境学童,据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近日的抽样调查显示,97%的跨境家庭学生还将于恢复通关后来港上学。

除人才教育方面的协作提升外,近年来内地与香港在促进人才流动、落地就业方面也取得诸多进展。一是,港澳人才内地就业政策更加丰富,中央和广东省均发布了支持港澳青年到大湾区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广东还发起了支持港澳台大学生前来实习的专项行动——“展翅计划”,并通过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平台进行承接和落地。近期,广州市南沙区政府还与香港优才及专才协会、澳门专才发展学会共同设立粤港澳人才协作办公室,更好地推动人才资讯互通与交流合作。二是,两地人才资质互认更加深化,目前广东全省已有3000余名港澳人才在医师、教师等八个领域取得内地注册执业资格。毕马威的相关报告表明,香港专业人才愿意移居大湾区内地城市的比例已从2019年的52%上升至2022年的72%。三是,人才流动便利程度更加提升,便捷多样的“硬联通”,使得疫情前就有超过4万名上班族通过跨境巴士、铁路、城际列车等交通方式保持粤港两地通勤。而伴随着通关恢复,深圳地铁、港铁重铁也实现网络扫码乘车互联互认,交通连接更为通畅,为两地人才流动创造了一系列有利条件。四是,共同招引国际人才力度更强,2022年香港商协会、人力资源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等联合前海举办多次湾区机遇研讨会,面向全球共同推介大湾区发展环境,同时深港联合发布了“2023年深港联合招才引智计划”,携手吸引国际人才到粤港澳大湾区工作生活。

需要看到的是,恢复通关初期,粤港两地通关人数与高峰期相比仍会有一定差距,合作意愿、信心的恢复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期间,粤港两地政府除了密切关注配额实施情况并适时商议调整外,也可以在推动两地人才未来深度对接上做好三方面准备:首先,进一步强化 “四链融合”工作。结合广东“双十”产业集群和《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的主导方向,以教育作为人才引育用留的重要手段,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的深度融合,持续加强科技人才和金融、法律、商贸等领域人才的协作交流。其次,继续着力促进人才流动。普华永道和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在2022年9月发布的《新机遇 大未来——专业人才流动助力深港融合发展》报告中提到,深港人员跨境流动监管仍呈现“单向性”特点,也需要通过两地协商,探索对广东居民特别是商务签注进出香港的频次和停留时限进行动态调整,更加便利人才科研、访问交流或短期驻地工作。最后,持续提升通关便捷度。从当前通关预约比例来看,深圳湾口岸因“一地两检”的查验模式和距机场较近的地理位置而受到关注,而此前深圳湾口岸主要定位为货运口岸,因此,也可以酌情考虑在其他客运枢纽口岸推广“合作查验、一次放行”清关模式,与此同时,加快新罗湖口岸和新皇岗口岸的规划建设,更好满足后续逐步提升的通关需求。

(作者:钟鸣 编辑:王晓涛)

钟鸣

研究员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硕士,主要关注大湾区尤其是深圳市宏观经济、区域协同和产业发展等领域整体现状和前沿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