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指出,要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建立健全绿色产品标准、标识、认证体系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大湾区在此方面的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接下来可继续在两方面优化保...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 王继昌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期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指出,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并在“加快消费提质升级”部分提出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建立健全绿色产品标准、标识、认证体系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近年来,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我国在绿色产品制度搭建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在建设绿色产品标准方面,截至 2020,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现行有效的中国环境标志产品标准共104项,产品种类涉及汽车、办公设备、家具、电子产品、日化产品、纺织品、建筑材料等 300多个大类。在构筑绿色产品标识、认证体系方面,我国目前主要采用第三方认证的模式,绿色产品认证制度各主体之间构成“政府—认证机构—申请者”之间的三元关系。截至 2022年9月,认监委共批准绿色产品标识认证机构 57 家,绿色属性产品标识认证机构 80 家。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绿色产品日渐取得良好的经济收益,据财政部统计,2010—2019年全国优先采购环境标志产品金额共1.228万亿,其中 2019 年达718.7亿元,占当年同类产品采购规模的88%。
大湾区绿色产品认证各项工作向来走在全国前列。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广东共有3183家组织获绿色产品相关认证证书19147张,占全国总数的15.36%。并且,广东绿色产品认证证书种类丰富,涵盖低碳(证书52张)、节能(证书13698 张)、节水(证书 776 张)、绿色食品(证书 561 张)等诸多方面。其中,深圳市在开展绿色产品认证上具有先行优势和产业支撑,深圳计量与质量检测研究院成为全国首批11家绿色产品认证机构之一,截至2021年,深圳认证机构达到120多家,认证机构数量约占广东省的1/2、全国的13%。全市累计获证企业3.4万家,各类认证证书数量约13万张,在全国大中型城市中排名第一。深圳在珠宝玉石饰品行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开展的绿色产品认证,在全国同行业中形成示范。
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度实施和绿色产业的持续发展,大湾区也需要继续推动绿色产品认证工作不断优化。一方面,加强区域协作,推动标准互认。逐步推动粤港澳之间的机制对接,力争消除不同地域之间可能存在的环保类标识众多、标识之间存在功能重叠、认证标准不一致和认证制度不同的现象,对消费者选择环保产品形成高效、清晰和值得信赖的指引。在此方面,可参考浙江等地推动组建长三角绿色认证联盟的做法,其通过发布《长三角绿色认证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共推认证实施、监管、采信互认与成果应用。另一方面,定期评估标准,做到与时俱进。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进程较快,绿色产品相关制度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时效性,需要尽力避免制度过时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一些发达国家以几年为时间点,定期调整完善相关制度,比如,德国环境标志认证制度——“蓝色天使”认证,每3-5年对标准以及生态标签产品进行修订和更新,对产品原材料、生产流程、产品使用、回收及处置实施全过程监控。大湾区也可借鉴相应机制,定期评估、动态调整和完善绿色产品相关制度。
(作者:王继昌 编辑:王晓涛)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