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瑞新冠口服药无缘医保,Paxlovid放量预期落空华海药业一日市值缩水11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朱艺艺 杭州报道
由于报价过高,辉瑞新冠口服药Paxlovid无缘2022年国家医保,该消息引发市场热议。
作为Paxlovid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委托生产企业之一,A股原料药龙头华海药业(600521.SH)也遭遇了市场预期落空的冲击。
有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失去医保的加持后,或将使得辉瑞Paxlovid在中国的销量大幅低于之前的市场预期。而对于委托生产该药物的华海药业来说,可能也将带来冲击。
1月9日,华海药业开盘后股价遭遇重挫,一度下探至8.62%,市值瞬间蒸发20多亿元。截至当日收盘股价下跌3.22%,总市值缩水约11亿元。
市场关心的是,此次无缘医保,对Paxlovid未来在中国大陆市场的销量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其本地化生产是否继续?辉瑞与华海药业的合作进展如何?
对于双方的合作进展,1月9日,华海药业内部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我们公司正配合辉瑞加速推进Paxlovid本地化生产项目的各项工作,以保障Paxlovid在中国市场的充足供应,持续满足中国患者的新冠治疗需求”。
辉瑞Paxlovid无缘医保
作为全球领先的新冠口服药,辉瑞的Paxlovid备受市场瞩目。
2022年第二季度,Paxlovid在全球拿下81亿美元的销售额,2022年第三季度,Paxlovid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全球收入75.14亿美元。
在此背景下,随着防疫“新十条”落地,治疗新冠用药需求增长,“一药难求”的Paxlovid也赚足了国内市场的目光。
早在2022年2月,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辉瑞公司新冠病毒治疗药物“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即Paxlovid)进口注册,用于治疗成人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轻至中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
而在此次国家医保谈判启动之前,Paxlovid已被北京、上海等地纳入临时性医保支付范围,公开信息显示,Paxlovid的医保支付价为2300元/盒,此后,由2300元/盒下调至1890元/盒。按最高报销比例(90%)计算,Paxlovid医保报销后的最低自费价是189元。
不过,1月8日落下帷幕的2022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谈判中,Paxlovid未能成功入选医保目录。
据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负责人介绍,Paxlovid谈判未成功的主要原因为“报价高”,“虽然Paxlovid未能通过谈判纳入医保目录,但对于Paxlovid,医保仍将临时性支付到2023年3月31日。”
这意味着,从2023年4月起,国内患者如要使用Paxlovid,需自费购买。
华海药业大跌背后逻辑的是与非
“按照目前的售价,近两千元一盒的药物(辉瑞新冠口服药),对于多数人而言,价格仍偏贵”,有市场人士分析认为,“由于辉瑞Paxlovid未纳入医保,其定价较高,或将使得其在国内的销量低于原先的市场预期。”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得的一份数据显示,今年年初,辉瑞对Paxlovid设定的销售目标是,2022年全年销售额要达到220亿美元。截至今年前三季度,辉瑞新冠口服药收入达171.99亿美元,其中美国本土销售额大约在100亿美元左右。
有分析人士据此预测,对比美国市场,中国人口是美国4倍多,65岁以上老年人是美国5-6倍,以此推算中国新冠口服药市场规模将是4500亿元人民币。
4500亿新冠口服药的市场规模对辉瑞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人蛋糕,作为辉瑞制药的生产委托企业华海药业也因此而充满想象空间。
辉瑞因报价问题不能进入医保,其杀入巨大中国市场的前景也因此大打折扣,辉瑞对华海药业的paxlovid的委托订单巨额放量的预期也就必然因此而一时落空。
不过,也有行业人士持有不同意见,“实际上,辉瑞新冠口服药的市场认可度高,还是有一定的消费人群,有购买该药物的刚性需求”。
即便有不同的市场声音,但Paxlovid无缘医保的消息发布后,作为辉瑞该药物在中国大陆市场委托生产方的华海药业,还是遭遇了资本市场的预期下调。
2022年8月下旬,华海药业曾公告称,与辉瑞投资有限公司于2022年8月17日签订了《生产与供应主协议》,华海药业将在协议期内(5年)为辉瑞公司在中国大陆市场销售的新冠病毒治疗药物Paxlovid提供制剂委托生产服务。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Paxlovid是“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辉瑞与华海药业约定的合作内容为:辉瑞公司提供奈玛特韦原料药与利托那韦制剂,华海药业负责奈玛特韦制剂生产,并完成组合包装。
对于辉瑞Paxlovid未纳入国家医保的影响,华海药业方面表示,具体得咨询辉瑞。
不过,从目前来看,Paxlovid在国内的生产计划未受到明显影响。
对于双方的合作进展,1月9日,华海药业内部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我们公司正配合辉瑞加速推进Paxlovid本地化生产项目的各项工作,以保障Paxlovid在中国市场的充足供应,持续满足中国患者的新冠治疗需求”。
(作者:朱艺艺 编辑:朱益民)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