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湾区丨以通关为契机,开创粤港产业合作新局面

大湾区观察钟鸣 2023-01-11 18:47

粤港产业具有高度互补性和同向性,两地产业互动仍有进一步深化空间。伴随着深港口岸的有序通关和要素流动的逐步恢复,有望继续在协作机制、资源对接、联合招商等方面深化完善,开创粤港合作新局面。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 钟鸣  随着内地与香港有序恢复人员往来,上千名广东企业代表第一时间前往香港,参加第49届香港贸发局香港玩具展等三项展览。本次系列展一方面反映出香港从策展、布展到撮合交易全流程的专业性,有利于推动香港会展业复苏,激发经济活力;另一方面,凸显了香港作为大湾区面向国际的重要窗口和为内地企业匹配客源的“领航员”角色,推动粤港产业融合的迭代升级。

粤港产业的共生共长经历了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的发展过程。在深度上,粤港产业合作由基础性的单向追赶到全面的双边协同。上世纪80年代的“前店后厂”垂直分工模式,使广东通过“三来一补”型制造业奠定了重要发展基础,广东全省来源于香港的直接投资占比至今仍不断提升,并于2021年达到77.8%。随着制造业北上,以金融业为代表的服务业逐步成为香港的支柱产业,带动香港成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粤港两地合作也转变为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产业整合。其后双方围绕产业上下游形成“香港研发+广东转化”等模式,随着内地自主创新的推进和香港“再工业化”的兴起,粤港两地产业协作正进入以产业链生态为基底的多元合作新阶段。在广度上,粤港产业合作由点状对接到全域协同。初期的粤港产业对接主要集中在口岸周边和少数工业园区,而随着合作领域的扩大和资源流动频率的增强,逐步形成十字形“科创+产业”廊道。横向自西向东由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港口岸经济带和盐田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串联而成,纵向则为广州-深圳-香港科技集群。随着香港过境高铁的恢复以和北部都会区的建设,合作辐射圈层将进一步扩展。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当前时点和未来发展,粤港产业融合互动还将有更大深化空间。一方面,粤港产业门类和产业链条互补性强。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2021年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40%,形成了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家电等八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牢牢把握住了制造业这个重要抓手。香港当前的经济结构仍以服务业为主,金融服务、旅游、贸易及物流和专业及工商业支援服务这四大传统产业2021年增加值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达56.5%,能很好地帮助“广东制造”提价值、拓市场。在产业链条上,香港偏向于前端,其高等教育研发开支超过50%,顶尖的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聚集了大量国际化人才。广东则更长于中后端,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方面的创新力较强,两地可通过链接形成全过程产业优势。另一方面,粤港产业发展同向性强。广东正在重点发力“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现代化目标。香港则瞄准“八大中心”的定位,在巩固已有优势的同时,大力推进创新科技和文化艺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两地科技引领和创新发展大方向较为一致,协作空间广阔。

伴随着深港口岸的有序通关和资源流动的逐步恢复,两地市场开放和产业协同有望迎来合作新局面,有三方面工作值得重视:一是,尽快恢复常态化工作对接机制。距前次粤港合作联席合作会议、粤港科技创新合作专责小组会议均已一年有余,港方也表达出期待会面的意向,湾区内地城市也在按照“中央要求、湾区所向、港澳所需、广东所能”原则,积极推动合作事项,加快恢复正式性协商机制。二是,分区分类细化配对产业资源。按照东中西不同区域特点,西部正在推动铁路方案研究工作,深化前海合作区的专业服务合作;中部则在深化科创领域发展共识的基础上,在生物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探索深港“研造一体”科创发展模式;东部大力拓展民生、消费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应用场景。三是,拓宽产业合作招商渠道。定期梳理汇集粤港两地优质产业空间情况和差异化的客群需求,通过营商环境推介、联合参展等形式,加大面向全球的“一体化”招商力度。

(作者:钟鸣 编辑:王晓涛)

钟鸣

研究员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硕士,主要关注大湾区尤其是深圳市宏观经济、区域协同和产业发展等领域整体现状和前沿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