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行业观察丨石化产业整合升级在即 挑战与机遇并存

21能闻彭强 2023-01-11 14:11

2022年石化行业产能扩张脚步略有放缓,但市场竞争加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彭强 北京报道

石化行业的2022年,是原材料价格和需求大起大落的一年。

2022年下半年,由于原油价格的回落和下游需求的萎缩,石化行业的整体利润已经显著收窄,不少企业也出现亏损。在新的政策要求和双碳大潮的推动下,石化行业如何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推动行业低碳绿色转型,成为摆在面前的问题。

从企业层面来看,需求的回落、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升级转型的需求,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挑战。另一方面来看,这种行业转型升级的大潮中,也将带来诸多产业新机遇。

石化市场围绕油价、需求涨落

回望2022年,化工大宗商品价格分别在3-6月和8-10月出现两波上涨行情,油价的涨落及金九银十的旺季需求提振,成为贯穿2022年化工品价格波动的主轴。

2022年上半年,国际油价超高位运行,化工大宗产品整体价格水平不断抬升,多数化工产品创出近年来新高。大宗商品资讯机构金联创指出,2022年下半年,化工市场的主导逻辑由原料(原油)转向基本面,8-10月受金九银十旺季需求支持,化工大宗产品再度出现攀升势头。但上游成本高企和下游需求疲弱的矛盾并未明显改善,市场价格较上半年涨幅有限,昙花一现后随即下行。进入2022年11-12月,国际原油宽幅波动,化工市场在弱需求主导下收官。

利润层面,2022年国内化工品利润呈现出缩水态势。虽然2022年上半年,化工各行业主流产品普遍均价高于2021年,但由于下半年原油宽幅走跌,多数产品价格大幅回撤,拖累整体利润,且产业链上游带来的成本压力层层转嫁,全年来看多数产品的生产利润抬升幅度不及2021年。

金联创分析指出,2022年,化工行业利润不及预期受高油价抬高原料成本、下游需求增速放缓、出口增速放缓,以及化工品自身供求关系压制利润及价格等因素影响。

在上市公司财报中,也可以看到化工行业这种增收不增利的情况。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石化(600028.SH)在勘探开发、炼油、营销和分销业务板块共计创下900亿元的息税前利润的同时,化工板块则由于毛利大幅下滑亏损10亿。中国石油(601857.SH)情况类似,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油气与新能源业务贡献强劲利润增长,化工业务却经营亏损2.21亿元。

荣盛石化(002493.SZ)去年前三季度营收增长了74.03%,达到2251亿元,净利润却下滑了46.15%,三季度单季度归母净利润8399万元,同比降幅达到97.64%。万华化学(600309.SH)去年前三季度营收增长21.53%,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30.36%;

恒力石化(600346.SH)去年三季度亏损19.39亿元,同比降幅147.66%;前三季度营收增长12.46%,归母净利润同比降幅达到52.12%。上海石化(600688.SH)去年前三季度营收同比下滑6.6%,净亏损达到20.02亿元,同比降幅201.92%。民营石化巨头东方盛虹(000301.SZ)去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下滑59.99%,三季度亏损5880万元,同下滑105.78%。

转型挑战近在眼前

从行业本身发展特征和社会经济转型的大背景来看,石化行业面临着内部产业价值链升级、逃脱同质化竞争,以及双碳大势下的绿色转型等多重挑战。

伴随着国内大型炼化进入建设周期的尾声,2022年石化行业产能扩张脚步略有放缓,但市场竞争加剧,同时行业发展的重点也转向结构调整、节能环保和高附加值产品。

金联创监测的数据显示,虽然2022年化工行业扩能脚步略有放缓,但重要的标志性产品:烯烃、芳烃、聚酯和聚烯烃产能增速仍在10%以上,特别是产能严重过剩的对二甲苯,产能增速达到了33%,而苯乙烯下游的两大产品ABS和PS产能增速也保持在15%以上。

金联创分析指出,同质化严重的化工产品必然要经历一场价格厮杀,而化工企业也要经历去粗存精才能存活下来。

历经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石化工业总体规模目前仅次于美国,稳居世界石化大国前列,但在规模效应、技术经济水平、盈利能力和竞争力等方面,距离美国、德国等世界石化工业强国还存在一定距离。而作为高能源消耗和高排放的产业之一,石化产业等待价值升级的同时,双碳政策的不断推进也将为行业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

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和生态环境部去年8月联合印发的《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要落实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强化石化化工和能源、钢铁等行业的耦合发展,推动高耗能产业的煤炭减量替代,到2025年“减油增化”取得积极进展等。

去年11月,工信部先后下发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有色金属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据工信部去年9月介绍,在牵头制定有色金属、建材行业碳达峰方案的同时,也配合制定了石化化工、钢铁行业碳达峰的实施方案。在去年的多场行业会议上,不少业内人士也都预计石化行业将在“十四五”末期纳入碳市场。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在2022年11月发布的《中国石化行业碳达峰碳减排路径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石化行业总能源消耗约为1.95亿吨标准煤,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4.45亿吨,占当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左右。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逐渐进入后期,钢铁、水泥、有色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发展进入平台期并逐渐下降,碳排放也将逐渐减少。但对于石化行业来说,化学品的需求还将持续增长,这将为行业的减碳带来很大的挑战。

霍尼韦尔特性材料和技术集团副总裁兼亚太区总经理刘茂树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石化行业当前正处于结构调整、提质增效、降低能耗的转型升级关键时期,面临着产品高质化、运营高效化、生产低碳化等一系列挑战。面对双碳目标,石化行业在转型升级方面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在创新技术实现落地上,面临着投产设备成本和高技术人才短缺的挑战。

产业转型带来新机遇

在迎接转型挑战的同时,石化行业在数字转型、能效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带来了更多的新的行业机遇。与此同时,石化行业碳减排的需求,以及在氢能产业的优势,也让绿氢、CCUS(碳捕捉、碳封存和利用)的相关项目不断落地,成为产业拓展的新方向。

作为国内主要的石化产品供应商之一,中国石化就立志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中国石化去年9月发布的氢能中长期发展战略提出,要聚焦氢能交通和绿氢炼化两大领域,大力发展氢能一体化业务。近两年来,中国石化的光伏制氢、加氢站等项目纷纷落地。

CCUS作为化工、水泥和钢铁行业减碳转型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正吸引越来越多企业的布局。2022年,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等相继牵手国内企业和跨国公司,分别在广东、长三角启动千万吨级CCUS项目的建设。中国石化计划到2025年,力争实现捕集二氧化碳300万吨/年、二氧化碳利用200万吨/年。

中国石油去年6月发布的《中国石油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3.0》提出,公司计划在2050年占据国内30%的供氢市场。同时,中国石油提出要努力发展CCUS产业链,在2035年埋存二氧化碳能力超过1亿吨,2050年形成引领CCS/CCUS产业发展的能力。

在分散程度较高的民营炼化行业,则有企业看好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和数字化升级的需求。从加油站App团油业务起家的能链,目前已经覆盖了成品油供应链、加油站运营、SaaS软件服务,以及充电桩建设运营等业务。

能链相关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全国近半数的加油站掌握在地方国资和民企手里,存在着高度分散、品牌影响力弱、数字化程度低等问题,从供应链、资产管理运营、再到终端零售,都有着管理整合与数字化升级的需求。

施耐德电气是全球能效管理和自动化领域的领先企业,在石化领域,其与埃克森美孚、巴斯夫以及国内的浙江石化、三宁化工、盛虹石化等建立了合作关系,覆盖控制系统、仪表安全系统、设计建造和运营维护等业务。

周立朝是施耐德电气工业自动化业务过程自动化技术负责人,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国内石化行业面临着数字化转型、核心关键技术攻坚、产能升级和低碳发展等方面的挑战。石化行业属于复杂的流程工业,在碳减排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多,减碳任务中,未来需要建设成熟有效的碳管理系统。石化行业要实现高效和可持续发展,过程自动化和配电一体化一类的解决方案,将会有更多的市场需求。

霍尼韦尔是业务横跨航空运输、智能建筑科技、特性材料和技术等的工业技术巨头,该公司旗下的UOP公司是全球知名的石化技术供应商。UOP的诸多技术,奠定了全球诸多炼油企业发展的基础。

刘茂树表示,在双碳目标的背景下,传统炼化行业因其高排放特性受到一定程度冲击,但同时也推动了各细分行业的转型升级,一方面实施落后产能淘汰,推动产能整合,另一方面通过清洁生产、低碳发展以及技术创新来实现产业价值链提升。对于石化行业来说,化石能源要从能源燃烧时代向资源应用时代转变,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同时还可以解决温室气体排放问题。

“未来国内化工行业新增产能审批将进一步趋严,现有产能企业将明显获益,国内化工龙头稀缺性凸显;随着能源结构调整,氢能、天然气和动力电池等清洁能源将迎来新机遇,此外环保驱动叠加减排需求,将为可降解塑料等新材料提供巨大发展空间。”刘茂树表示。

(作者:彭强 编辑:张伟贤)

彭强

记者

关注与大能源、工业相关的一切,欢迎沟通交流。记者个人邮箱:pengqiang@21jingji.com。个人微信:ipunk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