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水平开放再放积极信号:大力建设三大平台,携手港澳链接全球优才

南方财经全媒体 柳宁馨,魏彤,郑玮 广州报道
2023-01-12 22:59
广东高质量发展“迈新步”:2023经济增速定调5%以上,制造业当家列“一把手”工程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柳宁馨,见习记者魏彤,记者郑玮  广州报道

1月12日,广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广州开幕。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高水平建设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同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梳理发现,和上一年的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相比,今年和港澳的协同合作更加系统,例如提到香港“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和澳门“1+4”适度多元发展策略,同时也提及系统推进“湾区通”工程,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此外还突出强调大力推进横琴、前海、南沙建设,未来将出台一些系统性规划文件。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横琴、前海、南沙三个平台也是广东自贸试验区的三个片区所在地,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试验田,可形成一个探索创新的小环境,一些政策可以在这里先行先试,再推广到其他地方。

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毛艳华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大湾区建设目前缺乏原始创新型人才,“建设国际一流湾区,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核心任务,牢牢把握核心人才这一关键要素。这也直接关系到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和战略性产业发展的质量问题。”

高水平建设“三大平台”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的建设。2023年,广东将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点将大力推进横琴、前海、南沙建设。

2022年6月,《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正式印发,加快推动广州南沙深化粤港澳全面合作,三个重大平台建设方案逐渐落地实施,粤港澳合作迈上新台阶。

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编制实施横琴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推动出台横琴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聚焦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提升琴澳一体化发展水平;抓好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国际人才港和风投创投集聚区建设,规划建设港深西部铁路、前海口岸;出台政策推动南沙加速发展,高水平编制新一轮南沙总体发展规划和南沙条例。

2022年,有不少针对三大平台的优惠政策出台:横琴“双15%”税收优惠政策顺利落地,南沙总体方案赋予鼓励类产业15%企业所得税和港人港税、澳人澳税,前海发布“惠港9件实事”,实施“港澳青年招聘计划”,18类港澳专业人士备案(登记)即可执业。

优惠政策带来的是产业发展的特殊支持,将有助于创新资源集聚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不仅要地理相连,更要有体制机制的对接和互动,否则很多功能难以发挥。例如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的关税区如何进一步打通,经济合作、人员流动如何尽量减少限制、达到同城化,港澳特区的差异性优势如何有效发挥,这是纵深化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白明表示。

在白明看来,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具有特殊的惠税政策,是营商环境的载体,能够循序渐进地改进整个大湾区的营商环境。三大平台有特殊的产业支持政策,针对不同行业量体裁衣,让不同行业获得特殊的政策直通车,便利企业发展。

“产业政策应该成为一种功能性的发展导向政策。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集群要更好地利用三大平台的优惠政策,聚高端要素,补齐短板。发挥自贸试验区平台在科技创新、产业合作等领域的牵引作用,带动联动区和其它平台的高质量发展。通过这些开放高地的培育带动产业整体的竞争力提升,使其他功能平台能更好地享受到重大平台在产业联动的外溢效应,带动大湾区整体的发展。”毛艳华说。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以改革创新推动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化综合改革试点,推动出台第二批授权事项清单,加快建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重大创新平台,推进深港口岸经济带建设,打造深港合作新引擎。

白明认为,深圳在大湾区最主要起到科技创新引领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深圳的港航产业、消费产业等都要高质量发展,带动形成大湾区的产业体系。同时,随着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深圳也需要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配套能力。

携手港澳创新引才用才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广东尤其提出注重粤港澳共同链接全球高端创新人才。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清单式引进高精尖缺人才。携手港澳链接全球高端创新人才,探索“居住在港澳、工作在广东”“居住在广东、工作在湾区”等多样化引才用才模式。

广东省政协委员、佳都集团执行总裁陈娇在会场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双区”战略给企业在人才技术方面带来很大的提升空间,能够让粤港澳的科创人才形成合力。

“我们作为一个在广东深耕了30年的企业,也要抓住大湾区发展的战略机遇,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大的融合市场的孕育,进一步攻克行业里‘卡脖子’问题,在技术创新方面得到一些市场机会,这也有利于整个湾区的互联互通和融合发展。”陈娇说。

在白明看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首先是引进港澳的人才,尤其是港澳在产业、管理、经营方面具有国际化视野、外语水平高的优秀人才;其次,联动港澳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形成国际化的引才机制,目前大湾区越来越具备条件去落实人才高地的各项规划。

2022年,推动港澳青年来湾区工作生活的政策不断出台。例如,前海启动“2022年前海人才住房面向香港人才专项配租工作”,为在前海在地在营企事业单位全职工作的香港人才提供约400套人才房,而截至2022年底,“前海港澳青年招聘计划”已发布近5000个岗位。

白明认为,探索“居住在港澳、工作在广东”“居住在广东、工作在湾区”等多样化引才用才模式的初衷很好,但还需要各项条件的支撑。例如,交通条件要满足,进一步推进同城化发展,真正实现居住在香港,快速抵达大湾区任何一个城市开展工作,这样的物理条件、交通保障需要有实在的落实措施。

毛艳华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好人才高地,一方面要建设一流的大学、一流的科研院所和新兴的科技孵化器,自主培养创新人才,提高人才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引进高精尖稀缺人才,无论是强调科技自立自强,还是实施科技驱动战略,实际上都要强调科技创新能力开放合作的建设,要重视国际人才的引进。

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还进一步提出,解决好人才的住房、社保、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打造一流人才发展环境,努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引进人才有多种方式,比如可以更好地发挥港澳的优势,携手港澳联合引进海外尖端人才。但无论是自己培养还是引进,核心是要创新人才管理体制、人才服务模式,更好地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一流的环境,包括子女教育等各种配套服务,解决好人才的后顾之忧。”毛艳华说。

(作者:柳宁馨,魏彤,郑玮 编辑:李振)

柳宁馨

南方财经粤港澳大湾区中心记者/研究员

南方财经粤港澳大湾区中心记者/研究员。长期关注大湾区宏观经济动态,聚焦外贸、区域产业及教育。邮箱:liuningxin@sfccn.com,微信:ningxin429412,欢迎交流分享。

郑玮

记者/研究员

南方财经粤港澳大湾区中心记者/研究员。长期关注大湾区宏观经济动态,聚焦法治、财税、统计、人口流动的动态和趋势。邮箱:zhengwei@sfccn.com,欢迎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