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次提“创新”!广东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六力”“六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刘黎霞 广州报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作为经济大省,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广东的根本出路。广东的新发展动能在哪里?如何走出高质量发展的“广东路径”?
1月12日,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2023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新鲜出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注意到,“创新”依然是高频词,今年在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34次。继2022年首次在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基础上,2023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更明确写入提升“六力”、打造“六地”。
提升“六力”,即提升创新竞争力,创新引领力,创新硬实力,创新驱动力,创新支撑力,创新源动力;打造“六地”,即打造科技体制改革示范地,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科技成果转化最佳地,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向往集聚地。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还显示,2022年广东全省研发经费支出约42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26%,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全国第一,“广东正成长为国家重要创新动力源”。
区域创新力连续六年第一
打造科创强省,广东有雄厚基础,也有独特优势。
2023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五年成绩进行总结:五年来,广东聚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已高起点培育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形成8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7万家、五年增加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6.9万家、五年翻了一番多。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两大“国之重器”挂牌运作。
早在2022年的省两会上,广东就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
全链条发力的思路在过去一年发展中得到印证。
2023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2022年广东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挂牌成立,华南国家植物园正式揭牌。实施新一轮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在5G、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突破一批技术瓶颈。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扎实推进,新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研发人员数量达130万人,充分彰显了广东对海内外人才的强大吸引力。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强化科技引领支撑,让“广东科技创新优势在新的高度立起来强起来”。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分析,由诸多创新要素组成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产学研创新体系,这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具有更重要现实意义。
林江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广东把“高质量发展”写入,作为广东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总抓手,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聚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且用较重篇幅阐述“制造业当家”,但在实际层面上,科技创新不可能单项突破来完成,从“六力”“六地”更明确的表述可形成一个明确指引。
林江认为,例如其中的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长期稳定投入机制,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广东路径”,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完善高校、科研机构成果产业化机制,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健全“一把手抓人才第一资源”机制等,体现具规划、前瞻意识。
服务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如何做引领支撑?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分析,广东通过创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侧重点也不只是制造业,如今广州也是服务业开放试点城市,所以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创新式发展是未来一大主要模式。广东抓经济,主要是从创新入手,要发挥各方力量,包括政府、科研院所、企业的力量来推动创新创造,提升广东经济质量,优化广东产业质量,提高广东企业竞争力。
“广东发力点是创新,而创新发力点在于完善创新链条,从创新链的起点也就是技术研发,到创新链的终点也就是成果落地,应用推广,兼顾创新支持,比如政策支持和人才支持。广东沿着创新链实现全链条发力,将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起来,以创新推动广东产业发展,这就是‘六力’、‘六地’的根本。” 盘和林说。
热议“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科技创新也是今年广东两会热词。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潘光锦重点围绕“优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开展成建制科技攻关”提出建议。潘光锦认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重点是要开展成建制的、长期的科研攻关,这就需要加强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要组织顶尖科学家和优势科研机构开展论证,明确科学研究的重点方向,并依托高水平科研机构和平台,在某些特定领域做大做强”。
由中科院广州健康院牵头、联合药企历时13年自主研发的治疗白血病1类新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奥雷巴替尼片,便是开展成建制科研攻关的典型案例。潘光锦介绍,中科院广州健康院建立药物研发中心,针对药理毒理、药物筛选等组建成建制的平台和团队,快速推动该药上市,“这是仅靠一个教授单打独斗无法做到的”。
科学家在实验室研究出来的重大成果,如何才能尽快造福老百姓、降低全社会医疗成本、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呢?
广东省政协委员、生物岛实验室主任助理杨寿桃在“委员通道”上建议,提高科研成果实用性和市场价值,采用“揭榜挂帅”等方式,整合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资源联合攻关,从源头上保障科研成果有需求、有价值、有市场。“科技创新成果不能只是写在论文上、躺在实验室、摆在展厅里,要运用到产业发展最前沿、民生保障第一线。”
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提出“从强化区域协作,推动制造强省建设角度来协同构建共生共享的创新生态”的建议。 李志坚建议,推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与珠三角合作共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检验(认证)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共同申报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等项目,联合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化。
他建议,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积极融入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先进制造业产业联盟等创新组织,吸引人才、信息、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向欠发达地区流动。积极探索异地孵化模式,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国有企业或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营机构到珠三角城市设立研发中心、孵化中心,异地孵化一批优质项目和成果并促进在粤东粤西粤北产业化发展。
“推动广东产业创新升级,需要培育更多‘独角兽’企业。”广东省政协委员、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副院长刘耀春今年带着一份凝聚企业“好声音”的提案来到省两会,希望未来广东省要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上多下功夫,让科研人员安心研究,鼓励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
“科技进步,归根结底要为经济发展服务,要看创新绩效。”盘和林认为,创新环境优良、企业创新能力强大、创新绩效突出,这是广东最突出的优势,也是广东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连续六年“霸榜”的秘诀,在新的征程中,以体系化的思路推进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建设,提升创新的整体效能尤为必要。
对创新秉持体系化思路,盘和林认为,一方面持续深化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如建立“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新机制,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广东路径”,另一方面,要持续推进成果产业化,打造科技成果产业化最佳地。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刘黎霞 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