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国CPI同比上涨2%,国家发改委表示2023年能继续保持物价稳定
2023年预计物价温和可控,宏观政策应以我为主,为经济恢复营造良好条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周潇枭 北京报道
1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12月及全年物价数据。
数据显示,2022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8%,全年同比上涨2%。2022年12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0.7%,全年上涨4.1%。
整体来看,12月CPI涨幅小幅走高,主要跟去年基数相对较低有关。12月CPI环比持平,当月猪肉价格持续下降、国际原油价格带动国内汽柴油价格下降,但是国内优化疫情防控举措提振了出行及娱乐业价格。12月PPI连续第三个月负增长,环比价格也是下降的,主要在于国际原油下行带动国内石油及相关行业价格下降,但是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有所上涨,包括金属和煤炭等品类。
当天,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稳物价有关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司长万劲松表示,2022年我国物价总水平持续平稳运行,CPI单月涨幅始终运行在3%以下,全年上涨2%,大幅低于美国8%左右、欧元区8%以上、英国9%左右等发达经济体涨幅,也明显低于印度、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的涨幅。展望2023年,尽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高位波动,输入性通胀压力仍然存在,但我国物价保持平稳运行具有坚实基础。
2022年中国与海外通胀分化明显
2022年12月CPI同比上涨1.8%,较上月小幅上升,其中核心CPI由上月负值转正为0.1%,显示出12月消费整体依然较弱,但是较上月有所回暖。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部分服务业价格有所回升。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出行及娱乐活动逐步恢复,2022年12月飞机票、电影及演出票、交通工具租赁费价格较上月有所上涨,家政服务价格出现季节性上涨。
除此之外,12月食品类价格有所上涨,但是能源类价格有所下降。食品类中,12月猪肉价格降幅扩大,较上月下降8.7%,消费旺季并未抬升猪肉价格,主要跟生猪供给持续增加有关。受国际油价下行影响,12月国内汽油价格较上月下降6.1%。
2022年12月PPI同比下降0.7%,环比下降0.5%,主要受石油及相关行业价格下降影响。
国际原油价格2022年11-12月份整体在下行,11月份持续下行,12月份有所震荡。以布伦特原油为例,2022年11月初大致在95美元/桶的水平,11月底最低降到83美元/桶;12月份从月初86美元/桶的状态,最低降至上旬76美元/桶的水平,但在12月底逐渐回升接近86美元/桶。
12月PPI整体下行背后,部分重点品类价格有所回升,包括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煤炭、天然气等。据国家统计局的月度数据,煤炭价格已经连涨四个月,12月份环比上涨0.8%。黑色金属则是结束了连续七个月的下行趋势,12月份较上月上涨0.4%。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12月份CPI小幅反弹主要受低基数影响。疫情对餐饮业影响较大,加上部分养殖户担心猪肉价格下跌增加了肥猪出栏,12月猪肉价格降幅扩大。12月份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出现分化,市场担心全球需求放缓导致国际原油价格走低,但是美元走弱推动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等原材料价格有所反弹。
从2022年全年来看,CPI同比上涨2%,PPI上涨4.1%。CPI整体处于温和状态,跟全年消费需求偏弱有关,也与全球通胀态势形成鲜明对比。PPI全年的跨度则比较大,上半年处于高位对下游制造业利润挤压明显,但是随着去年同期基数的抬升以及需求偏弱等影响,下半年PPI持续走低直至连续三个月负增长。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22年欧美国家与中国供需错位,导致通胀形势出现分化。疫情后欧美国家推出大规模财政补贴以及货币宽松政策,居民可支配收入不降反增,消费需求大幅上升;与此同时,俄乌冲突、全球供应链紧张、劳动力短缺等问题导致商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供需矛盾加剧,引发四十年一遇的高通胀。受疫情冲击,中国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叠加预防性储蓄上升,消费需求较为低迷;与此同时,国内保供稳价工作取得成效,物资供应相对充足,总体通胀压力不大,仅个别月份部分受疫情冲击明显的地区因物资供应不畅出现价格走高的现象。
周茂华表示,2022年中外通胀冰火两重天,主要与中外物价结构、工业体系、经济周期、宏观政策等因素有关。比如,国内物价受猪肉、蔬菜等食品价格影响较大,而欧美等海外主要经济体受能源等价格影响大。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常年水平,猪肉价格波动处于可控范围;与此同时,国内出台一系列保畅通、保供稳价政策措施,工业等日用消费品供应充足。海外国家受能源危机、食品危机影响明显。
2023年能源、粮食、猪肉等是稳物价重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3年要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会议还提到,2023年的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及时有效缓解结构性物价上涨给部分困难群众带来的影响。加强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国内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由此可见,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能源、粮食、基本民生物资等依然是2023年稳物价的调控重点。
万劲松表示,展望2023年,尽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高位波动,输入性通胀压力仍然存在,但我国物价保持平稳运行具有坚实基础。粮食生产连续丰收,生猪产能合理充裕,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基础能源保障有力,保供稳价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全有信心、有能力继续保持物价总体稳定。
结合2022年12月价格走势来看,猪肉价格有所下行,粮油价格小幅上涨,煤炭供应略显紧张,2023年这些重要品类的调控压力不一。
万劲松还表示,猪肉消费较往年偏弱、生猪供应阶段性增加等因素影响,近期国内生猪价格有所回落。各方分析认为,当前国内生猪产能总体处于合理区间,预计2023年价格波动幅度会比2022年小一些。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紧盯市场动态,按照预案规定及时采取调控措施,促进生猪市场平稳运行。
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周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群体免疫力的提升,以及全国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疫情对猪肉消费的拖累预计会逐步减弱。2022年2季度末以来,能繁母猪存栏持续增加,对应着2023年二季度往后的猪肉市场供应,加上每年春节过后将进入猪肉的消费淡季,预计2023年上半年猪肉价格整体仍有进一步回调的空间。
罗志恒表示,2023年中国仍将面临输入性和结构性通胀压力,但也具备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的有利条件。2023年要继续做好保供稳价工作,做好能源和粮食安全工作,实现国内粮食稳产增产、能源市场平稳运行、猪肉充足供应,避免价格大起大落。应保障物流和供应链产业链畅通运转,防止出现暂时性区域性的物资短缺。对中低收入人群提供适当的生活补助,减轻结构性物价上涨对其生活造成影响。要提升政府治理水平,改善激励机制,减少人为政策造成物价波动的现象,平稳推进环保治理、减碳行动等长期工程。
“2023年是中国经济将重回正常运行轨道,稳增长上升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全年预计增长5%左右。维护物价基本稳定,有助于维护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促进经济平稳健康恢复”,罗志恒表示。
周茂华表示, 预计2023年CPI继续温和上涨,PPI价格有望适度回暖。 2023年物价温和可控,我国政策继续以我为主,宏观政策应继续为经济复苏营造有利环境。但是,2023年我国依然面临较为复杂严峻的形势,预计海外通胀维持高位,全球需求趋缓,海外主要央行加息放缓但并没有转向;国内需求偏弱,行业复苏不平衡等问题仍突出等,宏观政策需要兼顾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防风险等目标。
(作者:周潇枭 编辑:周上祺)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