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社零消费同比下降0.2% 中西药品类消费12月增长39.8%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周慧 北京
2023-01-17 13:27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定在44万亿元左右,仍然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

国家统计局:2022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32.8%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慧 北京报道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9733亿元,比上年下降0.2%。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93961亿元,下降0.4%。

2022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542亿元,同比下降1.8%,降幅比上月收窄4.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4%。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5438亿元,下降2.6%。

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在1月17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2022年内需总量规模继续扩大。尽管遭受疫情反复冲击,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定在44万亿元左右,其中网上商品零售额达到了12万亿元。我国仍然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依然明显。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突破5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1%,增速比2021年加快0.2个百分点,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2022年餐饮收入下降6.3%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2022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80448亿元,下降0.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9285亿元,与上年持平。

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395792亿元,增长0.5%;餐饮收入43941亿元,下降6.3%。其中基本生活消费稳定增长,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饮料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8.7%、5.3%。

按零售业态分,2022年,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的超市、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3.0%、3.7%、3.5%、0.2%,百货店下降9.3%。

2022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37853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19642亿元,增长6.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2%;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穿类、用类商品分别增长16.1%、3.5%、5.7%。

2022年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542亿元,同比下降1.8%。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5438亿元,下降2.6%。降幅比上月收窄4.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4%。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36385亿元,同比下降0.1%;餐饮收入4157亿元,下降14.1%。

国金证券担任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执行所长赵伟表示,12月份社零降幅收窄,主因商品消费。12月,社零同比下降1.8%,其中商品消费同比下降0.1%,高于上月的下降5.6%;而餐饮收入继续下滑,同比下降14.1%,低于上月的下降8.4%。

中西医药品涨幅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2022年全年的商品零售门类数据发现,涨幅最高的是中西医药品类,全年涨幅12.4%,12月涨幅39.8%。汽车类2022年全年同比去年增长0.7%,12月增长4.6%。

刚需消费品类粮油、食品类、饮料类的消费在2022年保持了稳健增长,需求更有弹性的鞋服、化妆品和珠宝类在2022年的消费均同比2021年下滑。

其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全年下降6.5%,12月下降12.5%。化妆品类和金银珠宝类在12月的降幅分布在19.3%和18.4%。

国金证券担任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执行所长赵伟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疫后消费修复是大势所趋,预计全年增速7%,结构性亮点或体现在社会集团类消费、高收入和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等。疫情反复对前者影响非常直接,疫后恢复的过程中受益也较为直接。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行为,受宏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疫后消费场景的修复、就业形势和收入状况的改善,分别对高收入与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行为形成支持。疫情期间,财务状况受到的冲击,对中等收入群体行为模式的影响可能更大,“加杠杆”到“稳杠杆”的倾向变化,或导致该群体消费行为修复较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2023年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是当前中国的重要政策方向,是稳经济取得持久成效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客观需要。从行业来看,文体娱乐、旅游、餐饮等行业预计在2023年春节期间会有明显复苏。我国已经到了居民消费升级较快的发展阶段,总体来看对于文体娱乐和旅游等方面有较强的消费需求,但除了疫情影响以外,受限于带薪休假或强制休假等制度难以有效落实,有限的假日期间消费过于集中以及消费体验变差等因素,这些消费需求一直没有充分得到满足,2023年春节期间预计会有明显复苏。

(作者:周慧 编辑:李博)

周慧

政经科技记者

政经记者,关注消费市场、区域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工作微信:zhouhuituotuo,联系请注明单位和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