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眼观潮︱股市面临新一轮历史性拐点:疫后复苏与国企重估

明眼观潮贾肖明 2023-01-30 07:00

今天是A股兔年第一个交易日,如无意外股民和基民朋友将收获“开门红包”。大年初五和初六港股已先行开市,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连续两日收红,累计涨幅分别为2.92%和5.35%;在A股春节休市期间,海外交易的A50期指也保持了强势拉涨的态势;春节期间消费的强劲反弹和节后各级政府拼经济的热度,都为A股开盘营造了良好氛围。

经历了去年“黑天鹅”频出后,今年经济基本面和资金面都将明显好转的资本市场,无疑将更值得期待。除了疫后复苏外,国企重估等方向,对于市场和投资者而言,也许将面临股市新一轮历史性的拐点。

回顾:预测失灵,港股极度深寒

从元旦开始到现在,各大券商、公募、私募、经济学家们都在陆续发表对2023年宏观经济和资产配置的预测。

我们来看一个极端的案例,如果对2022年的A股有精准的预测,最高的回报将会是多少?答案会让你瞠目结舌。公众号“市值风云”做了一次回测,如果从新年第一天开始持有1万元,全年买卖19只股票,最高市值将会达到39亿元,回报达到近40万倍!当然,这只能是“纸上谈兵”的笑话。

实际上,年初人们讨论更多的是某顶尖投行,在2022年初发布的10大预测,有9个都是错误的,包括看多公募基金和港股,判断大宗商品价格走低等等。当然,因为疫情防控、俄乌冲突、美联储“激进”加息等诸多非预期因素,导致对2022年度行情看走眼的不乏各大机构,尤其是对港股的判断。

在经历了2021年的大幅度调整外,估值处于历史低位而被诸多机构看好的港股反而成了重灾区,2022年全年恒生指数累计跌15.46%,恒生国企指数跌18.59%,恒生科技指数跌27.19%,所幸最后两个月大幅反弹,年中最大跌幅还远远不止于此。相比较2021年高点,股价最大跌幅超过90%的比比皆是。笔者关注的港股一家知名的SAAS上市企业,市值曾一度高达千亿港元,但股价从2021年的高点4.52港元到去年最低位0.066港元,跌幅近99%,可谓极度深寒。

逆袭:新东方在线的启示

但逆风翻盘的新东方在线(01797.HK),更是意外中的意外。已年至60岁的俞敏洪在巨大的争议和唏嘘声中再创业,启动“东方甄选”项目,带领新东方老师们转战直播带货。起初并不如人意,但谁想此前默默无闻的主播董宇辉成了最大的变量,他在直播间的一段双语讲解产品视频在抖音爆火,“东方甄选”直播间也迅速走红。

根据新东方在线最新披露的数据,2022年6月1日至11月30日,东方甄选商品交易总额(GMV)达到48亿元,总营收20.8亿元,净利5.85亿元,公司股价自去年5月2.84港元最低点以来,累计涨幅已经超过20倍,市值增幅超过600亿港元。

达尔文说:幸存的生物不是最强大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适应能力最强的生物!新东方在线的例子很难在2023年被复制,但它给我们的启示是,挫折和苦难就像是“试金石”,行情起落和板块的轮动,不会改变优质企业穿越周期的本质,在风暴中活下来的企业,未来将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惊喜。

预期:内“喜”外“患”

决定资本市场的走势的主要是三大因素:经济基本面、市场流动性和投资者预期。就像2022年初,站在当下的节点,市场走势依然有较大的不可知性,但相对于以“避险”为主题的2022年,笔者相信2023年的重心是把握机会。

从经济基本面来看,今年整体的宏观环境比较清晰,从政策层面比较有利于经济复苏和增长,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仍有空间,因而超预期的概率较大。

疫情防控“转段”后,今年春节消费出现可喜景象,在网友们讨论《满江红》和《流浪地球2》谁更胜一筹的时候,春节档电影票房超过67亿元,达到历史第二的水平,景区、餐饮、酒店也是久违的红火,回乡过年顺便“草根调研”的机构分析师们也多给与了乐观的评价。

而各级政府拼经济更是“摩拳擦掌”,元旦后疫情防控放缓,各地政府已经开始频频组团去海外抢订单。节后开工第一天,国务院常务会议亮出多重举措,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并再度强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权益,支持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释放出促进经济稳步回升的积极信号。同一天,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提出“再造一个新广东”,吉林省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加快项目建设”会议,辽宁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重点研究部署“稳经济”政策落实落地,明确目标、强化措施……

从流动性角度来看,美元加息告一段落,人民币再度走强,年内对美元中间价升值已超过2.5%,港股市场和北上资金回流明显。刚刚经历了3年疫情,经济复苏不易,可预见今年的流动性依然会相对宽裕。

从投资者信心来看,去年金融数据统计显示,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主要原因是居民购房支出下降以及股市下跌、四季度理财破净等导致居民的投资资金大量回流至银行存款。随着市场回暖,资金再度回流股市的预期也在增强。

最大的不确定性还是来自地缘政治的风险。华尔街著名策略师Zoltan曾在2年前准确地预测了新冠疫情封锁带来的历史性货币和财政冲击。他认为,俄乌冲突以及随后扩展至金融、大宗商品领域的冲突,全球地缘政治局势越来越复杂混乱,投资者依然要警惕2023年非线性风险的威胁。

机会:三条主线值得关注

从结构性机会来看,除疫后复苏和困境反转是2023年的主线逻辑逻辑外,港股反弹、国企改革与重估是另外两条和值得关注的主线。

因为市场结构的特点,港股的波动性远大于A股,当趋势明确后,反弹的空间也往往更大,虽然相对于底部不少港股已经有一倍甚至数倍涨幅,但相对于历史股价高点而言,依然在非常低的位置,随着经济复苏和市场风险偏好的提升,港股估值仍存在修复的机会。

还有值得关注的主线是国企改革与国企重估。节前国新办举行2022年央企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会上透露2023年将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谋划新一轮深化国企改革的行动方案,并将积极推动检验检测、医疗健康、装备制造、矿产资源、煤电等领域资源整合,避免重复投资和同质化竞争。去年11月,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表示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促进市场资源配置功能更好发挥”。其背景是从绝对估值来看,目前国企市盈率不到10倍,市净率约1.1倍,均处于历史最低区间;从相对估值来看,平均来看国企市盈率和市净率只有民企4成左右的水平。稳定盈利能力、改革红利和估值重构,让国企上市公司值得关注。

策略:长期主义和均衡配置

纵然2023年的市场,仍有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去年四季度“最佳击球点”的时机也已经过去,但是对于投资者来说,站在更长的时间段来说,依然是配置权益类资产的良机。

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长期持有可以深度洞察并长期看好的上市公司,是获取超额收益的可行之道,但对于绝大多数的个人投资者而言,老生常态但确实有效的是,公募基金依然是长期投资最好的选择。虽然去年不少明星基金“翻车”让基民伤透了心,但是拉长周期来看,收益并不菲。

“雪球”上有网友做了统计,以最近5年为周期,截止2022年底,沪深300指数下跌约4%,同时有5年完整记录的股票有3371只,其中股价实现正收益的只有4成。对比来看,有完整记录的5357只各类基金中,实现正收益的数量达到93.71%,收益率算术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也高达34.17%和23.75%。其中,数量最多的灵活配置型基金,1551只里有1461只正收益,5年收益率的算术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高达50.82%和40.63%,大大跑赢了指数和通胀水平。

从基金品种和配置策略来看,结合上述分析,笔者建议可采取均衡配置的策略:一是长期业绩优良(5年期以上)的主动型基金;二是重点投资港股的基金;三是长期趋势向上的新能源行业基金;四是受益通胀的黄金类ETF。

(作者:贾肖明 编辑:毕凤至)

“防控问答神器”一问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