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赛男 实习生邹晨钰 上海报道
又进入年报期,一年前还是A股市场香馍馍的半导体板块,却被降价、砍单的阴霾笼罩。
近日,多家半导体企业发布业绩预告,整体业绩下滑明显,可直观感受过去一年行业的冷暖。
据Wind统计发现,龙芯中科(688047.SH)、明微电子(688699.SH)、卓胜微(300782.SZ)、韦尔股份(603501.SH)、华微电子(600360.SH)等公司2022年预计归母净利润均遭遇大幅下滑,国民技术(300077.SZ)、晶丰明源(688368.SH)甚至出现首亏。
尽管下游市场遇冷对上游的影响早在市场预料中,但这份答卷仍不免令人唏嘘。摆在从业人员面前的问题是,什么时候行业将迎来拐点?如何实现复苏?
多家公司业绩腰斩
本轮板块业绩暴跌由韦尔股份引领,作为CIS芯片领域千亿市值的龙头,韦尔股份预计2022年实现归属净利润为8亿元-12亿元,同比减少73.19%-82.13%。
公司解释称,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需求受到了较强的冲击,对公司的主营业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部分细分市场的出货量有所下滑,产品销售价格承压,公司的营收规模和产品毛利率较去年均有所下降。
下游市场需求变化导致的上游出货量下滑是全行业面临的困境。
龙芯中科预计2022年实现净利润约5000万元-7000万元,同比减少70%-79%,其在解释业绩变化原因时表示,是受行业周期波动和疫情的共同影响。
中国长城(000066.SZ)预计去年实现净利润约24000万元-33000万元,同比减少44.78%-59.84%,其称受新冠疫情反复和主要市场需求出现阶段性收缩影响,部分订单交付延迟致使收入减少,同时因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股票收益同比大幅下降。台基股份(300046.SZ)表示,去年受市场环境及疫情反复的影响,公司主要原材料价格均有上涨,导致毛利率同比下降,预计去年实现净利润1850万元-2400万元,同比下降45.56%-58.04%。
一方面是出货量有所下滑,另一方面,在2022年行业“速冻急停”的情况下,高库存也带来了可怕的风险。
2021年还处于行业上行周期的半导体板块,受益于缺货潮、涨价潮,拉长备货周期是普遍的做法,但这些高库存来到了2022年就变成了“隐雷”。
以韦尔股份为例,存货跌价减值也是影响去年业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公司预计2022年度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13.4亿元至14.9亿元。2022年第三季度末,公司的库存高达141.1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前报道指出,高库存并非是韦尔股份单个企业的问题。据统计,73家公司去年前三季度业绩出现下滑的半导体公司中,51家的库存在三季度末仍在环比增长,16家公司的库存环比增速超过20%。
而从多家发布最新业绩预告的半导体公司来看,去年业绩的下滑正是受到了高库存的影响。
明微电子预计去年实现净利润约1000万元-1300万元,同比减少97.99%-98.45%,公司解释称,受宏观因素的影响,消费电子市场需求不景气,公司积极消化库存和巩固市场份额,主动采取降价去库存定价策略,加之2021年下半年原材料备货成本较高,多重因素叠加导致公司营业收入和毛利率均下降较大。
明微电子同样进行了较大的存货减值,公司对库龄超过一年芯片和超过两年晶圆均全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预计2022年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5300万元-6000万元,这是其年度净利润的5倍之多。
卓胜微的主要业务为5G射频芯片,同样深受下游消费电子的需求变化影响,公司预计2022年度实现营业收入36.80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0.59%,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47.26%-57.23%。
对于业绩变化的原因,其解释称,主要下游应用的手机行业市场需求疲软,公司业绩受到一定影响。此外,公司提到,由于消费电子需求不及预期,对存货进行减值测试,导致报告期内存货减值损失增加。记者注意到,2022年三季度末,该公司存货金额为18.24亿元。
静待拐点
在一片唏嘘中,还是能看到板块的一些积极因素。例如多家公司提及,在2022年四季度出现复苏迹象。
龙芯中科就提到,市场布局及产品结构的变化导致公司整体毛利率较2021年同比出现阶段性下滑,但公司在四季度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情况下,仍取得了收入环比明显改善的成效。
芯朋微也在公告表示,去年四季度随着家电“去库存”渐进尾声,销售额逐渐回升,四季度环比三季度增长20%左右。
不过,从整体来看,四季度的短暂复苏不能代表拐点的来临,机构人士认为,今年一季度的淡季压力仍不可忽视。
“预计本轮半导体行业周期基本面拐点或于3Q23后出现,但具体复苏节点仍需关注全球经济拐点与终端消费复苏情况。虽然目前随距基本面底部仍有一定时间,但行业估值整体已进入历史低位水平,向下空间相对有限。”西南证券电子行业分析师王谋指出。
在整体低迷中,仍有公司在逆势增长。目前已经发布业绩预告的公司中,沪硅产业-U(688126.SH)、芯原股份-U(688521.SH)、聚辰股份(688123.SH)、芯源微(688037.SH)、长川科技(300604.SZ)、江化微(603078.SH)等实现了净利润快速增长。
如果进一步分析这些业绩增长企业的共性,不难发现,其普遍集中在半导体设备、材料、设计、封测等环节。多位分析人士认为,这主要与行业格局的分布特点有关。
“以半导体设备为例,其生产厂商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和日本,中国半导体设备整体国产化率不足20%,这就意味着国产发展的广阔空间。2023年半导体供应链的国产化将继续深入推进,其中,半导体设备及零部件、材料、关键芯片等增长较为稳定。”一位机构分析人士表示。
而对于更多业绩下行的企业来说,还是在行业低谷时练好内功。
卓胜微相关人士在受访时表示,“面对行业下行,该公司的策略主要在于技术积累与技术的更新迭代,包括芯卓建设项目,也在逐步推进,接下来的重点仍在射频前端行业深耕,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与成长性。”
龙芯中科相关人士在受访时表示,“公司近些年加大研发的投入,转向公开市场进行拓展和布局,去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23年将持续布局。”该人士还表示,消费电子市场虽然面临大的周期调整,但公司业务与之存在不同,其下游市场包括工控、信息化、解决方案,而信息化是市场热点,未来有望在服务器芯片等领域实现突破,公司在新芯片、新产品方面将按计划稳步推进。
(作者:张赛男,实习生邹晨钰 编辑:张星)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其旗下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