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3-02-03 05:00

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日前,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强调,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立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部署。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深入融入了全球化分工体系与国际市场大循环,形成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化遭遇了逆流,一些发达国家用产业政策与保护主义政策吸引制造业回流。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增长,一些国家试图以“脱钩断链”方式,意图打击我国出口和产业转型升级,削弱中国发展和转型空间,这意味着我国“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必须做出改变。

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布局和先手棋,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惊涛骇浪中增强我国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不被迟滞甚至中断,胜利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当前,随着疫情防控措施进一步优化,疫情对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逐渐消退,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今年将为低迷的全球经济提供强劲动力。但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由于能源危机、滥发货币、供应链扭曲等产生通胀,以及由此不断激进加息等原因,面临衰退风险,形成了类似2008年次贷危机后的国际发展格局。某些国家会因此加强对中国经济干扰力度,最近一个时期,“脱钩断链”动作更多,给国际产业和资本平添了一些不确定性担忧。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为主体,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形成完整内需体系,减少对出口的依赖。这需要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才能实现,如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改善分配,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完善扩大投资机制,拓展有效投资空间,扩大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等等。

长期以来,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意味着落后地区存在巨大的潜在需求。我们要积极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覆盖面,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重点任务是供给侧有效畅通,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卡脖子”问题,避免因断链而形成产业和经济冲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等。

这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性工作,需要包括各级政府、市场主体以及所有劳动者全面参与到改革与创新事业,在经济转型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发展主动权,增强发展安全性稳定性,这项工作等不起、慢不得,但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处理好动态平衡关系。

要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即要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有本金和债务约束的金融需求,而不是为了追求增速而大水漫灌、寅吃卯粮,违背高质量发展要求。要处理好国际国内双循环关系,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绝不是关起门来过日子,而是实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增强国内外大循环的动力、活力以及话语权,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和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