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金融科技产业全景梳理 如何竞逐“全球金融科技中心”

深圳观察曹媛 2023-02-05 11:31

金融科技作为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的产物,正日益成为数字化时代全球金融创新和金融竞争的制高点。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曹媛 深圳报道 金融科技正日益成为数字化时代全球金融创新和金融竞争的制高点。

2月4日,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正式发布《深圳市金融科技发展专项规划(2022-2025)》(简称《专项规划》)。

在2022中国(深圳)金融科技全球峰会上,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何杰介绍称,规划分析了对深圳金融科技业现状,明确提出未来八个方面的着力点进行发力,围绕金融科技的一流生态体系建设,推动不断完善“技术研发+场景运用+成果转化+人才支撑+标准建设”的全过程产业链。

此前,《深圳市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接踵而至,规划正式提出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发展目标。在最新一期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中,深圳市金融科技中心排名位列全球第七。

本文将围绕上述金融科技全过程产业链中的关键要素,试图梳理深圳金融科技产业发展版图。深圳金融科技企业格局如何?深圳金融科技形成了哪些特色应用及行业实践?金融科技如何赋能深圳20+8产业?金融科技人才如何培养?相关政策体系不断健全?

企业雁阵格局逐步形成,市场主体梯队仍需完善

2017年6月9日上午,深交所上市大厅,“香蜜湖金融科技指数”上市仪式正在举行,这是首只反映我国金融科技产业发展的股票指数,由深圳市福田区金融发展事务署与深交所旗下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联合发布。

时间回到2023年,何杰介绍,目前在88个成份股中,深圳已有20家金融科技企业被纳入香蜜湖金融科技指数,数量约占国内的1/4。

深圳金融科技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目前已聚集起一批金融科技龙头企业,如平安、腾讯金科、微众银行、招商金科等。其中,近5年来平安集团在金融科技的专利申请量位列全球第一。其虹膜技术、人脸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跻身全球前列水平。

在龙头企业的领跑下,深圳金融科技类企业集群和“雁阵”格局初步形成。开泰银行、中金公司、山西证券等持牌金融机构的科技子公司相继落户深圳,长亮科技、金证科技等专业金融科技服务商也陆续涌现,金融壹账通等23家企业入选毕马威2021中国金融科技“双50”榜单,多家香港虚拟银行、虚拟保险旗下金融科技子公司在前海集聚。

同时,深圳福田、南山等重点区正加快打造湾区国际金融科技城、国际金融科技生态园、深港金融科技城等集聚功能区,组建一批金融科技孵化器、加速器等平台载体,促进金融科技类企业培育和成果转化。

但随着也需直面不足之处,上述《专项规划》指出,“目前深圳金融科技整体布局尚不均衡,金融科技类企业集群、市场主体梯队建设仍需完善,各区优势产业与金融科技融合发展的程度有待提升。”

此外,配套支撑体系还需提升,针对金融科技研发成果的全生命周期孵化转化,以及服务企业加速成长、源头创新的平台设施还较欠缺,在金融科技半导体核心芯片、关键金融级数据库、核心中间件等领域的龙头企业还较有限,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自主可控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等还需加强。

基于上述问题,《专项规划》中的首要任务便是推动金融科技机构高水平集聚。为吸引集聚各类金融科技创新主体,《专项规划》提出,鼓励国内外机构在深设立金融科技赋能平台、事业部或金融科技公司,争取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及其直属机构来深发起设立清算中心、数据中心、科研中心、测评中心和服务中心。

在银行、保险、证券、基金、金融租赁等传统金融领域,积极推动和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的持牌金融机构,带动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培育一批为持牌金融机构提供科技服务,数字化业务模式成熟、技术水平高的金融科技“专精特新”企业。

此外,还推动建设若干金融科技集聚功能区,支持金融信创产业及攻关基地发展,支持金融机构加强数字化转型布局。

行业实践不断涌现,应用场景还待拓展

“历史源远流长的金融业,正与当前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催生出新的业务模式、应用场景和特色产品。”国务院参事室党组成员、副主任张彦通表示。

2023年春节期间,阔别七年的深圳传统“爱国路花市”回归,如果当时在深圳迎春花市游玩,极大概率能抽到数字人民币红包。作为促消费的重要抓手,上述活动现场发放总额达100万元的数字人民币红包。

数字人民币自推出以来,试点范围、应用场景、服务触角在加速扩容及延伸。深圳成为首批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已逾两年,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了解到,截至2022年8月末,深圳已正式落地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105万个,开立数字人民币钱包2671万个,累计交易金额达184亿元。

在数字技术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领域,深圳先后产生一批金融科技行业实践案例。比如,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推动数字人民币红包在深圳市率先启动试点;前海微众银行推动鲲鹏芯片在银行系统架构中全面应用;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投产“凌云”系统,是国内领先、采用自主金融级分布式数据库的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等。

但深圳金融科技应用场景还待拓展,在金融科技赋能跨境合作、普惠民生、绿色环保、乡村振兴、海洋经济等领域还需开发创造更多的亮点应用。

如在绿色环保领域,伦敦金融城市长梁佑思(Nicholas Lyons)称,“英国是世界上金融科技采用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几乎占到整个欧洲的一半。在气候紧急情况变得更加紧迫、世界更加数字化的时期,金融科技被认为是解决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述《发展规划》也在强调“促进金融科技特色应用集中涌现”这一任务。其中包括深化普惠金融科技创新应用,促进民生金融科技探索突破,推动跨境金融科技深化应用,支持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在深化普惠金融科技创新应用中,深圳支持金融机构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放贷审批、风控、债券发行与信息披露等融资全流程的数字化赋能,综合运用企业、政务、金融等各类数据提高全面评估、精准画像水平,减少对抵押物的依赖,缓解银企间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好满足小微企业“少、频、急”的融资需求。

金融科技如何赋能深圳20+8产业?

金融业是人工智能、大数据、隐私计算、区块链等各类新技术应用场景最丰富的领域之一,在供应链金融、征信科技、资产管理、权证交易等领域创新项目层出不穷,有效促进了实体产业发展。

具体到深圳,金融科技需赋能“20+8”产业集群发展,即深圳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和8个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据不完全统计,深圳拥有超10万家科技型企业,约2.1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约4千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分布在“20+8”的重点产业集群中。

在我国以间接金融为主的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下,科技企业普遍存在的“风险高、需求急、抵质押物少”等特点,与传统银行的信贷产品、抵押要求、评估思维并不匹配。

深圳中行相关负责人曾向记者介绍,该行科创金融突破以往商业银行唯现金流、唯抵质押担保的传统思路,从科技、投资、大数据三个创新视角,构建了覆盖30余项一级指标、100余项二级指标的“科技企业评估模型”。

在非银机构领域。深圳数据交易所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王冠介绍称,“各行各业对数据的需求不断增强。需求拉动数据流通与交易,推动数据应用落地,不但提升企业数字化能力,也赋能实体经济快速发展。“

深圳数据交易所于2022年在深圳揭牌,围绕数据安全合规、数据治理服务、安全技术保障、生态建设发展,形成一系列数据交易创新成果。

王冠举例说明数据交易如何赋能实体经济。如在数字医疗领域,国内首家医学数字孪生人实验室落户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该研究平台将基于真实多维度多模态大数据,通过整合AI、5G、VR、AR、柔性传感等新型技术,构建患者孪生数字模型,并结合临床实际,开发更为精准的疾病诊断、疗效预测、健康管理的新模式。

此外,征信科技也是助力“20+8”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深圳微众信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彦晖表示,“现代征信的核心就是通过对海量数据、替代数据进行可靠、安全的计量,以实现信用评估和信用管理等目的。”

对金融机构而言,能够推动全流程管理以提升金融效率,解决银企的信息不对称;对企业而言,能够提升微观主体增信以获得金融资源,对上下游客户的履约行为能力辅助决策;对政府部门而言,能够强化对重要项目金融资本流动的全流程监管,赋能政府数字服务质效。

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稀缺,人才培养面临三大挑战

随着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金融科技人才已成为各类金融机构“抢夺”的香饽饽。“金融科技人才是复合型人才,既要懂金融的常规知识,又要熟悉科技领域的技能,所以这类复合型人才相对比较缺乏。”深圳市金融科技协会认证中心主任朱琴琴向记者表示。

北京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发布《中国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与发展问卷调研(2021)》显示,96.8%的调研机构金融科技专业人才存在缺口。且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入职人员在金融科技技能经验方面能力不足,占全部受访机构的54.75%。

“学校培养的人才是由市场定价和反馈,我们培养人才的方法、逻辑、载体也是由市场评价。”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深圳市金融稳定发展研究院理事长王忠民认为,教育培养金融科技人才目前面临三大挑战:第一,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缺乏;第二,应用学习的前沿性、突破性、创新性成为教育中的最大着力点、最大配置资源。第三,教育脱媒。“很多东西(创新)和学校、专业之间可能是弱关联的,已经不是强关联了。教育和教育所在的机构、高校、研究所之间已经脱媒了。”

王忠民表示,“教育脱媒”现象逐渐形成了一种趋势,即第三方专业的社会服务替代了原有的教育服务和认证,“只有跟专业、社会应用最接近的(专业证书),拿出来就有价值,拿出来就是敲门砖,拿出来就应用。”

行业需求也印证了上述趋势。2019年,借鉴特许金融分析师(CFA)、金融风险管理师(FRM)等经验,深港澳三地金融监管局联合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等启动“深港澳金融科技师专才计划”(SHMFTPP),建立集培训、考试、认定为一体的培养机制,截至2022年10月底已产生1709名一级持证人和75名二级持证人。

深圳市金融科技协会认证中心主任朱琴琴介绍称,“深港澳金融科技师”专才计划一方面可以满足对金融科技人才进行行业标准认定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满足企业对金融科技人才的渴求。

此外,在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方面,上述《发展规划》强调,首先要完善金融科技人才政策体系,深入推进深港澳金融科技师专才计划,其次,要构建政产学研人才联合培养计划。以深圳大学为例,据深圳大学副校长张晓红介绍,深圳大学与微众银行合作,在微众银行的资金、人力和行业经验的加持和赋能下,创建了深圳大学微众银行金融科技学院,满足金融科产业各细分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需求。

“过去的大学教育是以学校为主体,现在以企业为中心,面向全社会的最新需求,链接‘产学研政’。”王忠民称。

创新监管试点持续深化,创新监管机制有待健全

“要准确把握金融科技的定位,金融与科技始终相互促进、相互融合,金融科技的本质是金融,”中国银保监会首席检查官王朝弟认为,“要遵循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坚持金融持牌机构特许经营的基本准则,不能披着科技的外衣无序扩张、规避监管。”

2017年3月,深圳市福田区率先出台《关于促进福田区金融科技快速健康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 这是我国地方政府首个发布的金融科技专项政策。此后,深圳南山、罗湖、前海等也相继出台相应措施,或在金融发展专项资金中 “切块”支持本地金融科技发展。

2022年4月,《深圳市扶持金融科技发展若干措施》发布实施,支持范围涵盖重点机构平台落地、基础设施完善、投融资对接、举办论坛赛事、人才培育培养等多个方面。

创新监管试点也在持续深入推进。2019年10月,人民银行等六部委正式批复在深圳市开展金融科技应用试点,共29个项目申报入选并顺利结项。2020年4月,人民银行批复深圳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已推动三批9个创新应用测试运行。

2021年10月,深圳获批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此外,深圳证监局指导率先成立“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委员会”。深圳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推动成立国内首个金融科技伦理委员会,并倡导发布《深圳市金融科技伦理宣言》,推动行业严守合规底线。

在监管科技应用方面,深圳市开发了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大数据市场监察系统等,通过科技赋能提高风险精准识别防范能力。

但上述《发展规划》也指出,创新监管机制有待健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需持续深化,围绕项目申报、评审准入、信息披露、投诉受理、公众监督、数据应用、模型治理、风险监测、出盒认证等全链条的制度标准建设以及金融科技伦理体系建设还需持续发力。

(作者:曹媛 编辑:辛继召)

曹媛

21报系深圳新闻中心记者

关注大湾区金融业发展,聚焦深圳。欢迎交流爆料哇!VX:clytie158106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