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叶麦穗 广州报道 去年末的债市风波到底影响有多大,近期随着基金四季报的出炉,终于露出冰山一角。据天相投顾数据,去年四季度债基遭遇净赎回高达6581.22亿份,占整体基金净赎回份额的70%,当期利润则从去年三季度的407.48亿元下降到-256.43亿元。
单只基金最大赎回份额达176.5亿份
据同花顺数据显示,2022年四季度,共计有2584只债券型基金(不同份额分开统计,下同)出现了净赎回,其中,净赎回份额超过1亿份的有996只,超过10亿份的有302只,超过50亿份的有38只。
四季度有四只基金的赎回份额超过百亿,被赎回份额最大的基金是博时富瑞纯债A,该基金四季度赎回规模高达176.5亿份。基金经理为倪玉娟,该产品的规模在过去几年一直稳步上扬,至2022年三季度末升至274.32亿元。但随着去年四季度债券市场的大幅波动和分化,规模快速下降,至四季度末降至约84.85亿元,较三季度末下降约190亿元。四季度,该产品的净值增长率为-1.56%,低于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的0.02%。
在四季报中,倪玉娟表示,2022年四季度,债券市场经历了大幅波动和分化,10年国债收益率波动区间在2.64%-2.92%,信用债品种表现明显弱于利率债品种。12月份,“理财净值下跌-债基赎回-抛售债券-净值持续下跌”的负反馈链条引发债券市场第二波大幅调整,期间10年国债收益率上行至2.92%的四季度高点。需要注意到,在两轮调整中,受到预期转向和机构行为的影响,信用债和商金债调整幅度明显大于利率债,例如3年隐含评级AA+信用债收益率上行了120bp,5年隐含评级AAA-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收益率上行了100bp。直到12月中下旬,监管出手维稳市场,“强预期”钝化,债券市场才逐步企稳。
除了博时富瑞纯债A之外,去年四季度赎回份额超过百亿的债基还有华夏鼎茂A、国泰利享中短债C、华夏短债A等3只债券型基金产品的净赎回份额超过100亿份,分别约为151.6亿份、102.3亿份、100.7亿份,赎回率分别高达73.28%、62.85%、49.87%。
82只债基赎回率超9成
但从缩水幅度而言,中小基金公司则是“历劫”。如富荣基金,2022年11月21日,富荣中短债债券基金A类和C类份额单日净值分别下跌超过12%,引起市场一片哗然。
富荣基金曾于11月18日晚公开发布了致富荣中短债养基人的一封信。信中称,这次债券市场调整幅度超出了投资者的预期,富荣中短债的净值也受到较大影响。究其原因,是因为受到整个债券市场近期较大调整叠加引发债券型产品被大规模赎回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富荣中短债在面临短期内快速赎回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每一位客户的利益,需要不断地卖出资产,而这些资产并未出现违约问题(也就是平常说的“踩雷”)。
其实在此轮调整前,富荣中短债的表现一直不错,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7日,此轮债市调整之前,该基金净值年内涨幅一度超过4.57%,位列全市场短债基金涨幅榜前列。不俗的投资业绩也一度吸引市场资金的“追捧”,基金三季报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该基金规模达到49.51亿元,相比2021年12月8日成立时的规模增长了189%。
从该基金四季报可以看出,富荣债基在这波的债市调整中的“惨烈”状态,富荣中短债C份额缩水幅度达到97%。四季度遭净赎回39.76亿份,总份额从40.86亿份降低到了1.1亿份。
2022年四季度,债券型基金除了赎回的整体规模较大,单只产品的赎回率也较高。据同花顺数据,四季度赎回率超过30%的产品有1016只,其中,赎回率超过50%的有499只,超过80%的也高达143只,超过90%的有82只。
据天相投顾数据显示,去年四季度,债券型基金遭遇净赎回高达6581.22亿份,占整体基金净赎回份额的70%,当期利润则从2022年三季度的407.48亿元下降到-256.43亿元。
引发债基精度调整应急机制
由于赎回规模较大,对基金净值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发债基精度调整应急机制,个别基金已调整至小数点后九位。
去年12月20日,中信建投景晟债券基金发布公告表示,基金于12月19日发生大额赎回,12月19日起提升基金净值精确度。待大额赎回对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不再产生重大影响时,再恢复基金合同约定的净值精度。据该基金表示,为应对大额赎回,该基金12月19日起对该基金当日各类基金份额的基金份额净值、基金份额累计净值保留8位小数,小数点后第9位四舍五入,并依此进行当日的申购赎回等业务处理。
自去年11月债市调整以来,根据记者的不完全统计有28只基金因发生大额赎回,启动净值精度应急调整机制。
不过随着调整步入尾声,公募在2023年看到了行情修复的希望。公募投研透露,随着市场大幅非理性杀跌进入到极具价值的区域,去年12月中旬起资金已开始涌入市场抄底信用债,2023年信用债机会可能会强于利率债。
优美利投资总经理贺金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由于防控政策的优化,以及国家对房地产政策支撑力度加大,导致市场认为货币政策可能发生转向,流动性会出现收紧,导致各类理财产品出现鲜有的大幅回撤,引发市场踩踏。 不过从目前来看,货币政策并没有出现大的变化,贺金龙认为此前市场情绪过于悲观 ,在基本面和底层逻辑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投资者须理性面对市场的不理性踩踏,而这样的行情带来的往往更多是“黄金坑”的机会。
(作者:叶麦穗 编辑:周炎炎)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